查看: 14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企业] 艺术-上海-季崇建-上海崇源等拍卖行创始人

[复制链接]

1310

主题

0

听众

1310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2750 枚
乡约宝
0 枚
兴趣爱好
企业家的故事。
最后登录
2013-5-28
注册时间
2013-3-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殊随   发表于 2013-3-20 17:20: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季崇建,男,著名佛像、青铜器鉴定专家。曾供职上海博物馆二十年。为上海敬华、上海崇源、崇源国际(澳门)、崇源抱趣(香港)等艺术品拍卖公司主要创办人及CEO。



4.jpg


个人经历:

      2000年成立敬华拍卖行的时候,国内拍卖行正值迅速发展期。初涉拍卖行业的季崇建,对拍卖一无所知。博物馆的经历对他既是一种羁绊,也是一笔财富。但是经过一场拍卖的历练,季崇建逐渐适应了商场,而作为博物馆专家的优势也开始显现出来。在敬华成立前,上海已经存在多家艺术品拍卖行。但是新成立的敬华却能一举打破他们的成交纪录,原因除了那时的轰动效应,还有季崇建在博物馆时期积累起来的收藏家群体。

     适应了市场以后的季崇建,开始对拍卖行的经营感到驾轻就熟。2002年,他干脆和三位博物馆的老友合资创办了自己的崇源拍卖行。

     9名员工,100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作为当时唯一一家纯民营背景的拍卖行,崇源创办之初,季崇建也感到了困惑,“过去我是打着博物馆的牌子问藏家要东西,人家不管怎么样都会相信你。但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人家相信民营拍卖行,相信我们的做法和国营拍卖行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后续服务比别人还好呢。”

     不过民营拍卖行,也有灵活机动的优势。2003年“非典”时期,全国拍卖行业都受到影响。国家在4月21日宣布,停止30人以上的会议,这时正值各大拍卖行春季拍卖前夕,禁令一出,拍卖行只得纷纷取消拍卖、退回拍品。

     季崇建回忆道:“全国4月21日发的通知,而我们恰巧在4月20日拍完。我还记得拍卖现场已经有很多人戴口罩了。虽然当时市场已经感受到了一些‘非典’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也拍得相当不错,一下子拍了将近6000万元。”

     现在回想那第二场拍卖的千钧一发,很多人说是巧合,而季崇建则更愿意将它归功于民营拍卖行的灵活策略。“当时正是因为公司刚刚成立,想提早拍卖避开竞争的,没想到因此避开了一场大劫。所以民营也有民营的好处。”

     这正巧是崇源成立后的第二场拍卖。对于一个拍卖行的生存来讲,这第二场拍卖能否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场拍卖的成本是600万元,拍卖结束后佣金将近1000万元,但是收款还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实现。因此只有到第二、第三场拍卖,公司才能进入正常的资金循环。如果说这第二场没有拍,崇源可能就不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3 02:15 , Processed in 0.281513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