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骏:将评书艺术进行到底

[复制链接]

161

主题

39

听众

317

积分

论坛版主

Rank: 18Rank: 18

乡约币
178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7-5-9
注册时间
2012-9-7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胡小宇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3-1-19 10:54: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胡小宇 于 2013-1-19 10:58 编辑

     为了济南曲艺事业的发展,为了弘扬马派评书艺术开办“合义书场”,这样可以海纳各种曲艺形式交流荟萃、争香斗艳,重新打造济南被誉为“曲山艺海”的城市特色。这是马骏与评书艺术解不开的“结”。  文/方雨
  提及评书,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的文化娱乐大餐,生于70年代初的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守候在收音旁等待听下一回评书讲解的渴望。但随着电视的普及、网络的冲击,很多传统艺术不断被边缘化,评书也是如此。
  当我们面对一些传统文化艺术渐走渐远、有些甚至不再复回的现状而痛心无奈、束手无策时,山东评书继承人马骏却放弃前途发展、金钱诱惑,知难而上,成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者。
  历尽曲折磨难找回“济公”
  初识马骏是在朋友组织的一次聚会中,在一般人感觉里,说评书的会是身着马褂、一脸成熟的深沉状。但笔者眼前的马骏:热情、开朗、阳光、豪放,让人感觉山东评书由他脱口而出,更能表现山东人的憨厚与纯朴。
  山东济南的老街坊怕是无人不晓,马骏的爷爷是有着“活济公”之称的评书大师马合义老先生。马老先生不仅因为拿手好戏《济公传》在中国曲艺界确立了大师地位。也因为秉承着忠厚善良与知礼仗义的德行,在世时被坊间敬称为“活济公”。可惜的是,马老爷子去世时没有留下任何有关《济公传》的影像和声音资料,这也一直让他的传人、长孙马骏感到惋惜。
  马骏告诉笔者:“我家里只有一本爷爷留下的《济公传》手写本,蝇头小楷写得工工整整。但遗憾的是这本手写本已经很残破,有些地方已经严重缺失。”
  于是,从两年前开始,马骏着手修复这本《济公传》,把残缺不全的补上,再反复研究,哪段跟哪段是衔接的,故事情节怎样才能连贯起来。他为了修复爷爷留下的这本《济公传》,还专门找过当年在电视剧里出演过济公的游本昌,请他指导如何还原故事。
  2007年3月17日,马骏穿好长袍马褂,整了整衣领,在他自己的合义书场里,用老济南话说了一段原汁原味儿的评书《济公传》
  “我意已决,万难更改,找到老方丈,说我要当和尚。老方丈很高兴,为他剃度,取名道济,济世救人的济……”表演现场的马骏,范味十足。历尽数年磨难后,终于把传统曲艺艺术重新搬上表演舞台。
  传承是一份心灵坚守
  马骏的评书艺术情结是来自对祖父那份很深的感情及感动于祖父对艺术的投入和对观众的炽爱。马骏对笔者说:“对祖父这份深厚的感情是源于从小备受疼爱,并且因为祖父,我从不吃西餐。36年前的事情现在回忆起来依然就在眼前。那时济南第一家西餐厅开业,刚刚6岁的我给要求爷爷吃西餐,但老人家没有钱,为了满足我愿望,大冬天把唯一能御寒的虎毛毛衣典当了,换回了我一顿美美的西餐。那个冬天祖父光着身子穿外套,无保暖可言。”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在他幼小的心灵上蒙生着对祖父的感动与回报。马骏说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所以,他对祖父有一份很深的感情。因为纪念祖父那件为换回一顿西餐的毛衣,他从此不再吃西餐。
  马骏红着眼圈又说道:“1994年,我扶着爷爷到山东剧院,那是马合义老先生最后一场告别演出。老爷子颤颤巍巍地上了舞台,看到台上台下人山人海的观众前来观看演出,开口说了一句"值吗?"观众异口同声地说:"值"!老爷子一生的艺术追求就因这一个观众的"值"字。
  马骏还告诉笔者:祖父临终前告诉他,济南需要原汁原味儿听评书的书场,就是让那些喜欢听评书的人有个乐子,捧着他的手小声告诉他,千万不要把评书扔了,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建一个真正的书场。
  马骏出于对祖父的这份很深的感情和老爷子对评书的热爱,2007年,他毅然放弃做得很红火的生意,投资200万元,在百年老字号“燕喜堂”饭店内开办了以爷爷的名字命名的“合义书场”。专门为客人表演相声、评书、魔术、大鼓书等传统的曲艺节目。
  当时设在燕喜堂的二楼,让客人边吃饭边听书。书场的生存非常不容易,一直在困难中生存着。请的评书演员都是济南有名望的角儿,大冬天的,大家都单穿着马褂站在门口迎客人,有时候客人喝醉了,也有上去闹事的。书场里一共有30多名演职人员,有时只有一个客人,他们也照演不误,每个演员不管每天有没有演出,马骏都一样发工资。实话实说,书场在这儿开业一年里,马骏赔了100多万。有的还用九流、三俗等不雅之词评价。但为了传承内心的那份坚守,马骏都扛住了。
  “北京练活,天津练嘴,济南踢门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在济南演出成功,到全国各地都能演了。”说起这些,马骏十分兴奋。但当谈到书场的未来时,马骏的脸上一份掩饰不住的感伤与忧虑。
  他说:现在由于他的坚持,世人还知道有个“合义书场”,想听评书的人还能有个地方,但目前没有人从他手里接下这根接力棒,他很痛心。等自己没了,可能就真听不到这地道的评书。目前在全国能说《济公传》的可能也就只有他自己了,这是老济南人的最爱,真让人惋惜。在这方面,也希望政府和全社会给予更多的支持,让老祖宗的传统曲艺传承下去。
  艺术爱心薪火相传
  马骏经过5年的努力与拼打,与他的“合义书场”在圈内外都享有很大的名气,真可谓一处开花四处飘香。马骏先后当选中国曲艺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文联常务理事、国家一级演员、曲艺评论家;连续三届当选山东政协委员,2007年获中国马派快书评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2年荣获泰山文艺奖等诸多职务和奖项。但他依然有一颗平常心,让爱心与艺术一样相传不止。
  他告诉笔者:“祖父在世时,全家每年端午都要包上365个粽子送给街坊,向衣食父母祝贺节日,送出365个平安与祝福。现在祖父去了,合义书场还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
  今年端午节,马骏将600斤粽子送给了在济南打工的外地人,让他们也有浓浓的节日感觉。端午说粽子,马骏随口来了一段“现挂”:“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过了三月三,满街粽子香气满,一顿包你来解馋”。他这一段即兴“现挂”,让前来吃粽子的人伴着他的小段一起高兴、过节不想家。
  马骏受祖父的影响,对“粽子”的解释也别有洞天:“粽”是用江米包裹着知礼仗义的“宗义”,“子”是指孔子、孟子、墨子、孙子等大学士,端午节吃粽子,就是要让人们以德行高超的“诸子”为楷模,不忘宗义,提升个人修养,走上更高的人生境界。
  马骏告诉笔者:“现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端午节那些画门符、饮雄黄酒、佩香包、系五彩线等传统也都逐渐淡化了。但是,他们依然承袭了马合义先生赠送粽子的做法,目的为了是继承老一代艺人的优秀品格,牢记粽子的宗义,表达对衣食父母的敬意。”
  端午节送粽子是他每年的必行之事,只有这样,他才觉得不愧于老爷子的传承,评书艺术也才更有价值。
  如今的“合义书场” 搬迁到济南东工商河临街路上,书场正门木质红漆,门上有当代著名相声演员姜昆的“合义书场”题匾,两边挂着曲艺界知名人士侯耀华、赵本山等的匾联。书场对面的小河垂柳依依,流水潺潺,让人不由想起清代名士刘鹗描述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老济南景色。书场内时而飘出的表演声与现场的喝彩声,声声入耳、声声动心,也正是传统艺术回归当代社会的正弦之声。

147064828.jpg (62.55 KB, 下载次数: 97)

147064828.jpg

147064826.jpg (88.16 KB, 下载次数: 94)

14706482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1 03:41 , Processed in 0.249370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