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蚕学馆,是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于1897年创办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08年,因办学成绩卓著,被清政府御批升格为“高等蚕桑学堂”。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因时局动乱,学校几度易名,数迁校址,风雨沧桑,历经磨难,但始终坚持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由国务院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
今天的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学校下设17个学院(教学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900余人。现有本科专业52个,其中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省重点专业(含在建)15个。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工程硕士领域,30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拥有4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人文社科基地,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部级研究平台;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精品课程。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600余人,正高职称180余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在聘省级特聘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9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4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44人,其中重点资助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2人;另聘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170余人。
学校坚持以科研工作为重点,科研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近几年获各类科研奖励2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省部级奖励80余项。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有着110多年辉煌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阔步迈进!
院系设置 理学院 School ofSciences
材料与纺织学院 Faculty of Materials andTextiles
服装学院 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Engineering
信息电子学院 Faculty of Informatics &Electronics
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 Faculty of MechanicalEngineering & Automation
建筑工程学院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and Architecture
生命科学学院 School of Life Science
经济管理学院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艺术与设计学院 School of Art & Design
法政学院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tudies
文化传播学院 School of CultureCommunication
马克思主义学院 College of Science and Art
启新学院 Qixin School
成人教育学院 College of ContinuingEducation
计算机技术教研部 Instructional Division forComputer Technology
体育教研部
独立学院
科技与艺术学院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著名校友 朱新予(1902-1987):我国杰出的丝绸专家、教育家。毕生从事丝绸教育,一贯提倡教育、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亲自编写教材,抓科学研究,积极推广科学育蚕、贮茧、机械缫丝等新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丝绸生产;扩大丝绸教育领域,培养多种人才;晚年还倡导丝绸史研究,筹建丝绸博物馆,积极发展我国丝绸工业和丝绸文化事业.。1915年9月,考入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现浙江理工大学),1919年9月毕业,留校任教,后于1979年任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院长(校长)。曾参与编写《中国纺织科技史》丝绸部分,主编《中国百科全书·纺织卷》丝绸部分和《浙江丝绸史》、《中国丝绸史》等及《丝绸史研究》杂志。
史量才(1880~1934):爱国实业家,《申报》老板,华人中第的一个大亨。《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创办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1912年秋天,在社会急剧转型之际,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以十二万元从席子佩手里买下了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当年9月23日订约,10月20日正式移交),从此踏上办报之路,开创了一生的事业。他毕业于杭州蚕 桑学堂(现浙江理工大学),在上海创办了蚕桑女子学校,曾在《时报》做过兼职和专职编辑,接触过近代报业。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百年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1934年11月14日,当时全国最繁华城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申报》受到致命一击——报社总经理史量才在沪杭公路上被拦道的国民党军统特务赵理君、惯匪李阿大等凶手枪杀,遇难时54岁。这一天,是中国新闻界的又一个黑色的纪念日。
都锦生(1897—1943):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现浙江理工大学前身),留校任教。在教学实践中,亲手织出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1922年5月15日,在杭州茅家埠家中办起都锦生丝织厂。由于产品新颖别致,很受社会欢迎。1926年,在艮山门外购地10多亩,建造新厂房,扩大生产,有手拉机近百台、轧花机5台,职工130多人。丝织画产品曾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展出,获金质奖章。后又建第二、第三工场,并在全国各地开设营业所,至20年营业所已遍及上海、南京、汉口、北平、广州、香港等13个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其创办企业现发展为杭州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
郑辟疆(1880-1969):蚕丝教育家和革命家,1900年考入杭州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学习。在教育上,他提倡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他长期从事蚕丝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尤其对改良蚕种,组织蚕丝业合作社,推广养蚕、制丝新技术,有卓著成绩。对我国蚕丝事业的革新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陈石民(1895—1968),字锡昭,又名基陶,新昌西坑乡(今镜岭镇)西坑村人。 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7年起,出任浙江省立蚕桑科职业学校校长。抗战期间,任浙江省蚕丝管理委员会主任、省参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省春茧代收服务社、省土特产交流部门负责人。是第一届杭州市政协常委,市民革宣传处处长。
吴先清(1904-1937):职业革命家。1917年,她在台属联立女子师范附小毕业后,就跟着她的哥哥吴全清来到杭州,考入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今浙江理工大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历史上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后因被指控为间谍而流放到西伯利亚,含冤去世。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学习,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常书鸿(1904~1994年):是杭州市人。别名有廷芳、鸿,满族,热河头田佐人。擅长油画、敦煌艺术研究。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32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历任北平艺专教授,国立艺专校务委员、造型部主任、教授,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1943年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国家文物局顾问。甘肃省文联主席,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文联委员。
沈西苓,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浙江省德清人,是中国三十年代著名的电影、戏剧艺术家,他所编导的影片都不同程序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抗日爱国思想,他的《十字街头》和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标志着中国左翼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沈西苓能编善导,能诗善画,又会翻译,是个全才艺术家,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并留学日本,1940年12月17日病逝重庆,年仅36岁。
排名情况 中国大学生创业富豪榜首(近年来,我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大学生就业,涌现了一大批学生创业先锋。6月下旬,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2009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我校毕业生金津、吴立杰、王学集、尚贞涛登上百强名单,数量位列浙江省高校首位。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重庆晚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等纸质媒体,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社网、浙江在线等逾千家网络媒体报道了我校毕业生的创业事迹。详细报道参见校园网媒体理工栏目。 ) 全国重大技术发明排名12(2010年1月6日,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了《201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我校综合排名为第151位,在其重要子榜之一的2010中国高校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中,我校位居第12位。
“国家重大科技奖励”是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最高展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2010中国高校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以1978-2009年我国高校获得的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为数据基础统计得出,是衡量高校技术创新贡献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水平的重大标志。报告详细内容请见中国校友会网) 2009评师网中国最佳大学排行榜第65位(2010年2月,中国首家第三方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专业网站——评师网,向社会首次推出“中国最佳大学榜”,该排行榜参照美国《福布斯》杂志“美国大学排行榜”模式编排,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套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编排方法。这是中国第一个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编制的大学排行榜,我们期望,本排行榜的发布,能够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在国内高等教育界的实施,推动各个大学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服务对象——大学生们,提供更为优质、更具价值的教学服务。) 中国大学工学100强(人民网教育频道发布2009年中国大学工学100强名单,我校名列第87位。) 挑战杯全国并列第14名(第十一届“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于11月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落下帷幕。我校获奖数量和成绩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有6个课题获奖,其中二等奖5个,三等奖1个,总分并列全国高校第14位(名列全国高校第36名),并第六次捧回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再次成为发起高校。) 2009年度获发明专利授权前50所高校(教育部发布了“2009年度获发明专利授权前50所高校”,我校榜上有名,位居全国高校第48位,浙江省高校第3位。)
校徽及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