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浙江理工大学

[复制链接]
查看1272 | 回复0 | 2010-12-20 12: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浙江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占地面积2100余亩。




学校简介  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蚕学馆,是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宏愿于1897年创办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1908年,因办学成绩卓著,被清政府御批升格为“高等蚕桑学堂”。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因时局动乱,学校几度易名,数迁校址,风雨沧桑,历经磨难,但始终坚持办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不断开拓进取,绘就了新的历史篇章。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由国务院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
  今天的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学校下设17个学院(教学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900余人。现有本科专业52个,其中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省重点专业(含在建)15个。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工程硕士领域,30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拥有4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人文社科基地,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部级研究平台;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精品课程。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600余人,正高职称180余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在聘省级特聘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9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4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44人,其中重点资助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2人;另聘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170余人。
  学校坚持以科研工作为重点,科研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近几年获各类科研奖励2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省部级奖励80余项。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有着110多年辉煌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阔步迈进!
院系设置  理学院 School ofSciences
  材料与纺织学院 Faculty of Materials andTextiles
  服装学院 School of Fashion Design &Engineering
  信息电子学院 Faculty of Informatics &Electronics
  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 Faculty of MechanicalEngineering & Automation
  建筑工程学院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and Architecture
  生命科学学院 School of Life Science
  经济管理学院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艺术与设计学院 School of Art & Design
  法政学院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tudies
  文化传播学院 School of CultureCommunication
  马克思主义学院 College of Science and Art
  启新学院 Qixin School
  成人教育学院 College of ContinuingEducation
  计算机技术教研部 Instructional Division forComputer Technology
  体育教研部
  独立学院
  科技与艺术学院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著名校友  朱新予(1902-1987):我国杰出的丝绸专家、教育家。毕生从事丝绸教育,一贯提倡教育、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亲自编写教材,抓科学研究,积极推广科学育蚕、贮茧、机械缫丝等新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丝绸生产;扩大丝绸教育领域,培养多种人才;晚年还倡导丝绸史研究,筹建丝绸博物馆,积极发展我国丝绸工业和丝绸文化事业.。1915年9月,考入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现浙江理工大学),1919年9月毕业,留校任教,后于1979年任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院长(校长)。曾参与编写《中国纺织科技史》丝绸部分,主编《中国百科全书·纺织卷》丝绸部分和《浙江丝绸史》、《中国丝绸史》等及《丝绸史研究》杂志。
  史量才(1880~1934):爱国实业家,《申报》老板,华人中第的一个大亨。《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创办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1912年秋天,在社会急剧转型之际,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以十二万元从席子佩手里买下了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当年9月23日订约,10月20日正式移交),从此踏上办报之路,开创了一生的事业。他毕业于杭州蚕 桑学堂(现浙江理工大学),在上海创办了蚕桑女子学校,曾在《时报》做过兼职和专职编辑,接触过近代报业。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百年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1934年11月14日,当时全国最繁华城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申报》受到致命一击——报社总经理史量才在沪杭公路上被拦道的国民党军统特务赵理君、惯匪李阿大等凶手枪杀,遇难时54岁。这一天,是中国新闻界的又一个黑色的纪念日。
  都锦生(1897—1943):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现浙江理工大学前身),留校任教。在教学实践中,亲手织出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1922年5月15日,在杭州茅家埠家中办起都锦生丝织厂。由于产品新颖别致,很受社会欢迎。1926年,在艮山门外购地10多亩,建造新厂房,扩大生产,有手拉机近百台、轧花机5台,职工130多人。丝织画产品曾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展出,获金质奖章。后又建第二、第三工场,并在全国各地开设营业所,至20年营业所已遍及上海、南京、汉口、北平、广州、香港等13个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其创办企业现发展为杭州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
  郑辟疆(1880-1969):蚕丝教育家和革命家,1900年考入杭州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学习。在教育上,他提倡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他长期从事蚕丝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尤其对改良蚕种,组织蚕丝业合作社,推广养蚕、制丝新技术,有卓著成绩。对我国蚕丝事业的革新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陈石民(1895—1968),字锡昭,又名基陶,新昌西坑乡(今镜岭镇)西坑村人。 192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7年起,出任浙江省立蚕桑科职业学校校长。抗战期间,任浙江省蚕丝管理委员会主任、省参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省春茧代收服务社、省土特产交流部门负责人。是第一届杭州市政协常委,市民革宣传处处长。
  吴先清(1904-1937):职业革命家。1917年,她在台属联立女子师范附小毕业后,就跟着她的哥哥吴全清来到杭州,考入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今浙江理工大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历史上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后因被指控为间谍而流放到西伯利亚,含冤去世。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学习,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常书鸿(1904~1994年):是杭州市人。别名有廷芳、鸿,满族,热河头田佐人。擅长油画、敦煌艺术研究。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32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校,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历任北平艺专教授,国立艺专校务委员、造型部主任、教授,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1943年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国家文物局顾问。甘肃省文联主席,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文联委员。
  沈西苓,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浙江省德清人,是中国三十年代著名的电影、戏剧艺术家,他所编导的影片都不同程序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抗日爱国思想,他的《十字街头》和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标志着中国左翼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沈西苓能编善导,能诗善画,又会翻译,是个全才艺术家,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并留学日本,1940年12月17日病逝重庆,年仅36岁。
排名情况  中国大学生创业富豪榜首(近年来,我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大学生就业,涌现了一大批学生创业先锋。6月下旬,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2009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我校毕业生金津、吴立杰、王学集、尚贞涛登上百强名单,数量位列浙江省高校首位。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重庆晚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等纸质媒体,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社网、浙江在线等逾千家网络媒体报道了我校毕业生的创业事迹。详细报道参见校园网媒体理工栏目。 )
  全国重大技术发明排名12(2010年1月6日,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了《201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我校综合排名为第151位,在其重要子榜之一的2010中国高校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中,我校位居第12位
  “国家重大科技奖励”是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最高展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2010中国高校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以1978-2009年我国高校获得的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为数据基础统计得出,是衡量高校技术创新贡献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水平的重大标志。报告详细内容请见中国校友会网)
  2009评师网中国最佳大学排行榜第65位(2010年2月,中国首家第三方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专业网站——评师网,向社会首次推出“中国最佳大学榜”,该排行榜参照美国《福布斯》杂志“美国大学排行榜”模式编排,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套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编排方法。这是中国第一个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编制的大学排行榜,我们期望,本排行榜的发布,能够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在国内高等教育界的实施,推动各个大学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服务对象——大学生们,提供更为优质、更具价值的教学服务。)
  中国大学工学100强(人民网教育频道发布2009年中国大学工学100强名单,我校名列第87位。)
  挑战杯全国并列第14名(第十一届“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于11月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落下帷幕。我校获奖数量和成绩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有6个课题获奖,其中二等奖5个,三等奖1个,总分并列全国高校第14位(名列全国高校第36名),并第六次捧回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再次成为发起高校。)
  2009年度获发明专利授权前50所高校(教育部发布了“2009年度获发明专利授权前50所高校”,我校榜上有名,位居全国高校第48位,浙江省高校第3位。)
校徽及含义     
  

1、 校徽以校名英文缩写的首字母“Z“为”基本骨架和第一识别元素,简洁的图形同时明确包含中文“工”字,点名“浙江理工大学”。“1897”数字组,表示学校诞生于1897年。
  2、 校徽将字母“Z”的第一笔划处理成展翅飞翔的翅膀、象征学校在新世纪的飞速发展和勇往直前,同时中间的笔划更象征“1”字,体现学校力创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的信心。
  3、 标志色彩采用深翠绿色和天蓝色组合。深翠绿色象征健康的环境和知识的广袤大地,天蓝色象征翱翔的天空和无限希望,两色的组合的视觉效果清新靓丽,充满希望和激情。
  4、 标志整体造型饱满、富于动感,既具有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稳健、严肃形象,又展现了团结、进取、热情的时代精神,具有极强的识别性,以表达新世纪学校的新形象。
校训:厚德致远,博学敦行  “厚德”,犹言大德,引自《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借指人事,是谓厚德育人。德,乃立身之本。《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德育,将其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致远”,谓人的志向远大,才干卓越,能担负重任而行于远方。引自诸葛亮的《戒子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博学”,意指广泛地学习,通今博古,学识渊博。引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敦行”,犹言笃行,意指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引自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中的“敦行不倦,持善不厌”。又《逸周书·小明武》:“敦行王法。”《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此语要求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施展才华,做到知行合一。
  校训从“德、志、学、行”四个方面对该校的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要求师生重视道德修养,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博采众长,纯厚朴实,身体力行。
校风:求是笃实  求,意为探索、寻取;是,意为事物的真相和发展的规律;笃,意为纯一、专一;实,坚实、实在。笃实,指纯厚朴实,忠诚专一。
  1897年4月,杭州知府林启(字迪臣)创办蚕学馆,“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倡导“求是笃实”,教育学生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学以致用,讲求实效,首开笃实之风气。故国学大师罗振玉在《杭州蚕学馆成绩记》中,就称赞蚕学馆的学生嵇侃“坚苦笃实”。林启一生推崇“求是”,力主“笃实”,他将所创办的书院(即浙江大学的前身)命名为“求是书院”,选拔的学生要求“行谊笃实,文理优长”等,显示了他的价值取向。并且,他在守杭期间自己也身体力行,故杭州市民称他“守正不阿,精明笃实”。
  在新时期仍然要继承和发扬求是笃实的校风,要求广大师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把握规律;要求纯厚朴实,勤奋努力,专一坚定。
历史沿革     
浙江丝绸工学院

       蚕学馆时期  (1897-1908)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8月,杭州知府林启在西子湖畔金沙港关帝庙和怡贤王祠附近(现曲院风荷公园内)创办蚕学馆,揭开了我国近代纺织丝绸教育的帷幕。学校从创办时起,就以先进、科学的新学教学方法和切实服务于我国蚕丝事业的办学宗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而被誉为“开全国蚕桑改良之先声”,受到清廷嘉奖。 浙江高等蚕桑学堂到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  (1908-1949)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新任浙江巡抚增韫因蚕学馆办学卓有成效,奏请清廷改校名为“浙江高等蚕桑学堂”并获御准。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学校改名为浙江省高等蚕桑学校。1913年改名为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1926年更名为浙江省立蚕桑科职业。1927年,从五年级起分设制丝、养蚕两专业,并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928年,又改称为浙江省高级蚕桑科中学。1934年,改名为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直到1949年。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学校易地十处,由浙西、浙东到浙南,历尽艰辛,但师生同仇敌忾,团结抗日,坚持上课。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是年12月,学校搬回杭州,1946年春、秋两季继续招新生。 杭州丝绸工业学校到浙江丝绸工学院时期  (1949-1975)
  1949年5月,杭州解放。1950年,学校在萧山坎山设立分部。1952年春,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实行专业化办学的指示,蚕丝职业学校制丝部分成为浙江制丝技术学校,蚕丝职业学校蚕桑部分与国立湖州高级蚕桑学校合并成立浙江蚕桑技术学校。同年底浙江制丝技术学校改名为杭州纺织工业学校,原浙江工业干部学校的的纺织科也同时并入。1953年夏,浙江工人技术学校并入杭州纺织工业学校。从解放到1957年,学校几经变迁,体制不稳定,对学校发展有一定影响。1958年,在杭州纺织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纺织专科学校。1959年,丝工和丝织两专业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60年,浙江纺织专科学校与浙江大学的部分系科及电专、机专等校合并成立杭州工学院。1961年,杭州工学院被撤消,部分系科并入浙江大学,同时恢复浙江纺织专科学校,学制为四年制本科。1962年,学校改名为浙江丝绸专科学校 。1964年,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文革”十年动乱,学校两迁校址,受到严重的干扰破坏。1970年,学院被下放,改为杭州工业学校。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浙江丝绸工学院,归浙江省领导。 浙江丝绸工学院时期  (1976年-1999年5月)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经过调整、充实,各个方面都呈现一派新气象。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先后开设了艺术类和经济类等专业。1980年学校成立我国第一个丝绸史研究室。1984年学校改由中国丝绸总公司领导。1987年1月,学校隶属关系改由纺织工业部(后为纺织总会)领导。1992年,邓小平南下以后,学校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使学校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办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1997年10月26日,学校举行建校一百周年庆祝仪式。经过百年办学的积累,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面向全国,以丝绸纺织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经、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 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隶属关系由原纺织部直属改由中央和浙江省共建共管,以浙江省管理为主。根据新的办学形势,学校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加大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 浙江工程学院时期  (1999年5月--2004年5月)
  1999年5月8日,经教育部批准,浙江丝绸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时期  (2004年5月起--)
  2004年5月21日,经教育部批准,浙江工程学院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校歌  作词:清松,张建宏
  作曲:孟可
  西子湖,美天下,
  金沙港,诵风雅。
  筚路褴褛,先贤创业流芳韵
  薪火相传,文脉悠远绽新葩。
  丝路花雨,翩翩霓裳飞天舞,
  姹紫嫣红,巍巍学府景更佳。
  究于理,成于工,
  育英才,泽万家。
  厚德致远,自强不息长求索,
  博学敦行,敢为人先意气发。
  融通古今,代代俊彦竞风流,
  荟萃中外,片片云锦接天涯。
  [副歌]
  跨越历史的沧桑,
  奏响时代的乐章。
  宏图绚丽,雄风浩荡,
  放飞梦想,光耀中华!
校园风光     
1


      院系设置  理学院
  材料与纺织学院
  服装学院
  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
  信息电子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法政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技术教研部
  体育教研部
     
  

独立学院----科技与艺术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是一所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特色,理、工、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由浙江理工大学举办的一所普通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于2000年开始面向浙江省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005年初,圆满通过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的专项检查和确认。学院在“中国校友会2006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上排名第42名。
  2006年秋季开始,学院在杭州市文一西路960号(西城校区)办学。西城校区占地面积563亩,现有总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专业实验室以及体育馆等基础教学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雅。
  依托浙江理工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紧密结合浙江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学院不断完善专业结构与布局,现有纺织服装系、机电系、经管系、艺术与设计系、人文系、建筑系、基础部和体育军训部等6系2部,共有34个专业及方向。自2004级学生起,对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并经浙江理工大学学位委员会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学生授予浙江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依托浙江理工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学院建设了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4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3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60%。
     
  

自开办以来,学院充分发挥并依托浙江理工大学学科专业特色明显、师资力量雄厚、办学设施完善等优势,继承和发扬浙江理工大学“厚德致远 博学敦行”的优良传统和“求是笃实”的优良校风,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学生特点,强化英语、计算机等基础教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院设立包括香港桑麻基金会奖学金、陈香梅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等在内的10余种奖学金,并对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专项的突出贡献奖。学院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基础扎实,社会适应性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浙江省同类高校前列。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浙江理工大学雄厚实力的支持下,科技与艺术学院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力争办成一所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高、深受社会欢迎的多科性独立学院。
现任领导  校党委班子名单:
  党委书记: 费君清
  党委副书记: 金瑾如 程 刚
  党委委员:李菲、沈满洪、陈文兴、陈建勇、金瑾如
  费君清、程刚、裘松良、戴文战 (按姓氏笔画为序)
  校行政班子名单:
  校 长: 裘松良
  副校长: 戴文战 陈建勇 沈满洪 陈文兴
  校长助理: 朱根弟 陆爱华
  校纪委:
  纪委书记: 李 菲
学科建设区域经济学学科  浙江理工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2000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列入浙江省高校重点扶持学科,2004年评为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2005年评为浙江省首批10个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即重中之重学科)之一。现有学科梯队37人,其中正高9人,副高12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5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
     
  

该学科是我校历史最久的学科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点具有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和专家,建立了以中青年为主,整体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现有教授23人(占的师资队伍的19.5%),副教授24人(占的师资队伍的2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1人(其中博士后5人)。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办于1988年,是全省最早建立该专业的院校。该学科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正式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被评为著名服装学府,1999年被批准为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2002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4年再次确认为浙江省重点学科。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具有多年的历史积淀。本学科创立于1965年;1986年建立硕士点,是我校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2002年列入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2004年列入浙江省重点学科(B类)。 详细介绍 材料学学科  “材料学”学科是在原来的丝纤维和纺织材料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1997年开始招收“高分子材料”本科专业,1999年改名为“材料工程”专业,2001年获得“材料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被批准为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2004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学科(B类)。2006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设计艺术学  我校设计艺术学学科创建于1978年,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为浙江省重点学科。本学科下设现代艺术设计中心实验室、影音中心实验室、艺术基础造型应用中心实验室、艺术设计工程中心实验室、服装信息化研究中心、服装面料数码研究中心、2个服装新产品研发中心,1个成果展示馆等12个研究(实验)中心。 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要方向的教学科研型学院,前身为1985年创建的经营管理系, 1999年12月成立经贸与管理学院,2005年11月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3855人,研究生165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61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教授18人,副教授20人,博士20人,在读博士16人;5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各层次培养对象,4人被选拔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项,科技部项目1项;省部级奖项4项。在《经济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372篇。
  学院现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等4个系,拥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8个本科专业。学院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门,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3项,省级学科竞赛奖10多项。先后培养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学生干部”等优秀学生。
  学院涵盖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区域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等4个硕士点,1个工程硕士方向(纺织经济与企业管理),1个省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学)。学院建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纺织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管理工程研究所、现代信息系统工程研究所、国际知识产权研究所、心理与行为研究所等10个研究所以及经济与管理科学实验中心、经济管理培训中心等服务机构。
近年浙江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8472505486--10本科二批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