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阳谷有山不见山 人文天下第一山

[复制链接]

2

主题

1

听众

3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4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9-3-7
注册时间
2013-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独爱透瓶香   发表于 2013-2-8 19:07: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独爱透瓶香 于 2013-2-8 19:11 编辑

阳谷赋-11.jpg


阳谷有山不见山
  人文天下第一山



当我们游览泰山名胜品味泰山文化之时,总感觉泰山下岱庙里的这通“第一山”碑说的就是泰山,其实不是。这是“谷(榖)山”第一山碑,是上个世纪50年代谷城(平阴县东阿镇)的寺庙毁掉后,第一山碑被人们拉到泰安岱庙,从此在这里得到了保护,同时也为泰山增添了光彩。

本文从这一通第一山碑谈起,给大家详尽讲述一下鲜为人知的中华人文脉络之源, 但这必须得从阳谷说起。

在阳谷县古文史传说、文化遗址中,有不少让人看不明白的地方,疑问重重。县志等史料对某些古文化的记载也存在莫衷一是的现象,不能自圆其说。 比如,今阳谷境全部是平原,却有“谷山”、“黄山”等地名,志载还煞有介事地曰:“阳谷有三山不见山....... ”。过去城东门里有个慈氏寺,院中还赫然竖立着宋代大书法家米芾题写的“第一山”碑,更让人感觉云苫雾罩;阳谷志迁建城才千年,城边却有两三千年前的“阳谷会盟台”;西门外有个“西汉庄”村,村中有一小桥,传说是仙人黄石公授天书给张良期处,然而,这个故事《辞海》中的权威记载却是发生在江苏下邳。等等这些古文史疑问,没有人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即便有学者质疑某一件文化现象,也只是冠以“附会”一词搪塞之,没能深入研究历史真相和古人为什么附会。就这样,千百年来阳谷人对这些古文化将信将疑,说不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谜团越来越难以解开。


近年来,本人对阳谷古文化进行了调查研究,寻根问源探索发现了阳谷“谷文化”的深远,也析疑了难以解开的世代阳谷人的文化情结。就史志意义来讲,也算有不少新发现,找到了一把打开历史“文化锈锁”的钥匙,这就是科学解读民族文化情结和实事求是研究古文化的态度。

一、   
谷,传说上古时代的人文初祖伏羲,教民种五谷之地谓“谷地”。这样算来,谷名的实际历史远比有文字记载的时间要长很多。

没有比“谷文化”再早的人文传说了,可以说,民以食为天,谷惠人文与“天”齐!

谷字,简化字河谷、五谷为同一个字,而旧时的繁体字是分开的,五谷之谷写作“榖”,阳谷是五谷之榖。很多学者在研究“阳谷”的同时,都认为“谷”和“榖”是独立的两字两义,不曾考虑两字同宗同源的问题,以致于研究远古“谷文化”始终背着一个缺憾。

《尔雅·释丘》曰:“谷者微(溦)”;《释文》又曰:“微,本又作眉,通湄,河台地称眉田”。由此可知,河边台地“眉田”就是“谷地”,谷地作物就曰“五谷”,我认为谷和榖同宗。这种解释应该是准确的,但因年代太久远,已没有史料可核对。今天的词典对谷字的解释为:1.五谷,农作物;2.有坡度的低洼地称谷,延伸为河谷、峡谷等。

《尔雅·释丘》中“榖”又为“榖丘”。古文曰:“丘者,聚也”,就是说这个人聚居的地方叫“谷丘”。谷丘在哪里?“谷者微”,就是“微乡”。微乡在哪里?《山东通志》载:鲁庄公筑郿城,郿本微,在梁山西北。分析到这里,不光找到了谷之源,还查出了谷与微同源的史据。微通谷,水边的意思。最早记载是商纣王庶兄“启”封地于微(溦),后称“微子”,微之城在梁山西北一带(或许是台前县上岭),志载“微乡”。商纣亡国后,周公旦封微子于宋(商丘一带),即为周代宋国始祖。微子封宋后,谷丘文化也随之南迁,原谷丘(微乡)所领区域亦归于宋国。后来原谷丘(微乡)又归属鲁国,鲁庄公于此筑郿城(郿,眉岸之城)。

山东微山县沿袭了“微文化”,境内有 “微(溦)子墓”。

二、谷名与伏羲的关系

伏羲,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华夏上古三皇之一、是最早传说中的智者和族群领袖,也是各大姓氏“祖谱文化”推崇的人文宗祖,有史家称之为“人文初祖”。相传伏羲教民种五谷、结鱼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编著《易经》等等。至于伏羲所处年代,史家众说纷纭,神话传说更是扑朔迷离。有学者认为,黄帝所处时代是“龙山文化”时代,也称“远古时代”,距今约39504350(百度资料)年间;伏羲所处时代是“大汶口文化”时代,称之为“上古时代”,距今约4300----6000年时期。

也有可能“太昊伏羲”为世袭尊号,我认为有一代“智者伏羲”生活在“大汶口文化”后期,约公元前2500年前后,也比较赞同“伏羲故里东方说”,这也是从阳谷、寿张旧志传说记载中得到的答案。寿张旧志记载,东平湖东岸古时有个须句(gou)国,为伏羲苗裔风姓国,春秋时期被邾国灭,后并入鲁国。 阳谷旧志记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昊伏羲之城也”,据我推理,“阳谷”应该指的是“古阳谷”或“谷城”。根据近年来考古界的探索和我的推理,宓城,应该是茌平县南部教场铺一带古遗址群中的一处。阳谷旧志还说:“阳谷,伏羲教民种五谷之地,后迁曲阜教民种五谷......;谷以稷为长,故其官名稷。曲阜南门亦名稷门,稷门之东多稷名,稷门以西多谷名”,后段话也流露出了:不排除是由以曲阜为文化中心时代的“文化移接”现象。


伏羲教民种五谷之地并非专指今阳谷地。上古时代的先民即便是学会了耕种稼穑,那也仅限于河边“谷地”,基本上是傍河聚居,单薄的生存能力依赖着“有限”的自然资源。鲁西平原是黄河冲积地,河流、湖泽水系繁多,是最适合古代人类生存繁衍的“谷地”。这里是中华人文的高产区,最早的“伏羲时代”文明就在这里孕育。伏羲教民种五谷之地就是这个区域,文化相关联的古“谷”名地就是“伏羲文化”的载体。古黄河无堤防,自由流淌泛滥无常,丘聚人文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或被迫无奈“举国”迁移。伏羲部族以及后来的黄帝部族(本人观点黄帝故里是桃丘),都是由东向西迁徙。人文初祖伏羲、人文始祖黄帝的迁徙原因惊人地相似,他们真正的故里(出生地)被黄河、岁月所湮没,我们现在了解看到这方面的史料,一是先人遗留足迹;二是文化情结所致;三是史学家笔下的定格。


谷名地,谷山是一个不易变的文化网点,谷丘的地址却有争议。《春秋》记载的谷丘为宋邑(宋国),有“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的记载;《左传》中又称谷丘为“句渎(gou.dou)”说址在菏泽北部。也有菏泽南部说,而我认为最早的谷丘就是春秋时代的“郿城” ,商代的“微乡”(台前县尚岭是疑似谷丘遗址)。这个谷丘,应该就是伏羲时代的谷丘。夏代时,大禹划天下为九州(九畴),古也作九丘,鲁西当时丘地名很多,是史前遗留毋庸置疑,与伏羲时代文化连接也当属正确。

黄河迁徙之不稳定性以及湖泽水域的地理改变,也造成人文变迁、“丘聚”治所改变。“谷丘菏泽南部说”就是一例,它是宋国因迁移都城“谷丘”而迁移“谷文化”的结果,所以,菏泽南部谷名地不少,像谷水、谷阳、谷熟等等,都是宋国传承了谷文化信息带来的谷地名,这是谷文化其中一脉。

三、古谷国

关于中国谷文化的发源地,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在黄河下游鲁西,谷丘、谷山文化圈区域,这里就是最早的原始古谷国。

湖北省谷城县有古“谷国”又是咋回事呢?与鲁西谷国、谷山、阳谷等谷文化有关系吗?据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发现,两边相隔几千里却有着很密切的文化关系。


湖北省谷城县名的成立是源于“谷国”文化,在今谷城县西北有“谷山”,并有“谷国”古城遗址,也就是西周谷伯绥的封地,县因以而得名。谷伯绥嬴姓,名绥。《春秋·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桓公七年春,谷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这个时间是公元前705年,春秋(前770-476年)早期,谷国、邓国被楚国所灭,之前两国君主前往鲁国,没有详细记载来鲁的目的,有可能是寻求帮助来的。史志上这么一点的介绍,只是证明了谷国快要结束,没有记载谷国是何时成立的。我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个谷国就是山东的谷国贵族迁移到西南地区来的,在那里延续或被灭;二是春秋时期天子又封赢姓人为伯国于西南“谷国”地而成为又一次有谷文化符号的谷国之君。如春秋时期的“中山国”故地,汉代刘胜被封王于此,继续沿用中山国名。


再举例:小邾国地处齐、鲁、宋、楚等大国之间,到春秋时代的中后期,各大诸侯国要挟小国连年结盟征战,小邾国终因国势衰微被灭亡。楚宣王在位时(公元前369——前340年)灭邾、小邾,掠走了“二邾”的遗民南迁邾城,故址在今湖北黄冈西北十里,见何光岳《楚源流史》。此后,这里的遗民便成了世居南方的支族。小邾曾一度复国,不久又被鲁国所灭亡。 谷国也如同邾国一样的命运,有可能谷国迁移的时间更早。


王先福先生《追寻邓国历史文化》一文,介绍邓国的历史内容引起了我的注意。或许邓国和谷国有着一样的命运、盛衰过程。查阅《辞海》邓词条之3条:古地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汶河以南运河以北地区,清兖州府境。《左传.隐公十年》:“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盟于邓。”从这里看出,远古“邓”之源头在今山东地,分析“邓”与“榖”是邻国,被一起南迁湖北方向的,又一起被楚国所灭,才有了“桓公七年春,谷伯、邓侯来朝(鲁)的历史事件记载”,“两国首脑”试探看能不能斡旋一下回原籍来定居,结果失败,从此邓国、谷国从历史长河中湮灭。

这又是一脉中国“谷文化”。


明代《阳谷县志》序载:“今之邑(这里指县)古诸侯国也,国必有史,邑可无志乎(吴铠书)”;“谷邑为方圆百里即古诸侯国也”。旧志中说的既是先秦诸侯国”也是更早时期独立的“谷国”。姓氏书谓:“谷”为姬姓国,齐灭之,址就是谷城(小谷),在今平阴县东阿镇,城北有谷山。古谷国史料不多,但从原始谷名发源地分析,最初的谷名地就是古谷国,而谷城和谷丘(二者有必然的关联)就是最早的古谷国区域,两者相距不太远。或许是因为“谷地”常遭河袭之故而把都邑迁建在了山上。邑,古之小国;小国被吞并后,邑隶属诸侯大国,相当于今天县之级别。从“谷为姬姓国”上推论,姬姓是黄帝后裔,当属黄帝部族东迁与东夷部族融合后所拥有的地盘。或许姬姓入“谷国”后也是沿用了谷国之名,而先前的谷国族人迁向了西南地区。南邻伏羲苗裔须句国应为“东夷”本地原始部族。


历史上谷国“为方圆百里之国”是可信的,以谷山为中心,北部应该到教场铺,西、南部是平原、河流及湖泽,应该是三分丘陵高地和七分水系良田富庶的“谷地”,远古荒蛮也不会有明确的疆界。南部接壤“须句国”建有界亭,因在谷国南陲于谷山之阳(南),志曰阳谷亭,后形成聚落,阳谷之始(也有说阳谷亭就是谷邑的)。到秦汉时,亭是乡以下的行政机构,十里设一亭,十亭为一乡。今阳谷人依然喜欢亭,常能看到单位或私家大院以造亭彰显风雅,里面就蕴含着深远的文化情结。

阳谷名见于古籍以《左传》最早。“僖公三年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谋伐楚也。齐侯为阳谷之会来寻盟”;“僖公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文公十六年,使季父子会齐侯于阳谷,齐侯弗及盟。”等三次事件,说明阳谷当时是齐国西境重地,南北交通要塞。

四、谷山崇拜


谷山名源于谷城(国),谷城北五里处一山史称谷山。谷地人崇拜谷山,首先是对“人文初祖”伏羲的敬仰之文化情结,是对古谷国以及文明先祖的觐拜。另外,这里还是人们缅怀为大汉朝的建立做出特殊贡献的“仙人”黄石公的纪念地。还由于儒、佛、道文化的传承和光大,谷城山被笼罩上了层层神秘的色彩,成为方圆百里人们向往的圣地,声名远播。


黄石公,原名魏辙,是秦朝重臣,因不满秦政而隐居黄山北麓黄华洞中,人称黄石公。写有《内记敌法》、《三略》三卷、《兵法》一卷、《兵书》三卷及《素书》等。他把《太公兵法》等传授与有志青年张良,曰:“读此可为王者师”。“后十三年见我於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这就是张良遇黄石公得天书的故事梗概。后来张良熟读《太公兵法》辅佐刘邦打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成为大汉帝国的显赫功臣。刘邦同样敬仰黄石公,视其是大汉朝的恩师,决定陪张良去谷城山拜见黄石公。此时黄石公已驾鹤而去,张良在谷山下非常悲痛,当看到谷山上黄色石头的时候便想到了恩师的嘱咐,认为黄石即是仙师的转化,遂为之立庙祀之,即黄石公祠。从此谷山又被称为黄山,纪念黄石公。谷城东门外有个少岱山,也有称它为谷城山的。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对谷山十分景仰和崇拜,特为此地书写了“第一山”碑,此举也不排除朝廷旨意。一是寓意伏羲“谷文化”天下第一;二是指为大汉朝一统天下立下头功的黄石公、张良。在宗教方面来讲,可能还另有诠释。总的说“第一山”不是山第一,而是中华民族文明之光的起点,是民族文化情结的凝聚点。


由于谷文化厚重的缘故,中国大地上有多处使用谷山和谷城的地名文化符号。

五、阳谷置县、迁移与谷文化移接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阳谷亭设阳谷县(本文认为),属济州(《太平环宇记》载)。至唐天宝十三年(754),“济州河水陷没”,共158年。


阳谷县城迁址,城池设在今景阳岗西叠路头、张八村附近。至宋开宝六年(973)“又河水冲破县城”;于太平兴国四年南移至上巡镇(城坡),旧城废,志称“水没城”阳谷,属郓州,共驻225年。

县志记载“水没城”阳谷有四个事件:

1.       唐元和十三年(818),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割据郓、青、兖、莱等十二州反唐,令都知兵马使刘悟率军万余人驻阳谷,拒敌官军。
2.       十四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率部与刘悟战于阳谷,刘悟败降。
3.       后周显德元年(954),黄河在杨柳渡(今东阿杨柳镇)决口,经张秋南泛郓州、濮州等地。后周宰相李谷奉命治水,筑堤西起“阳谷”,东至张秋,人称“李谷堤”。
4.       宋开宝六年(973),黄水淹没“阳谷”县城。

阳谷志迁上巡镇驻27年,于1006年(宋景德三年)迁孟店,即今阳谷。
阳谷城再迁,古人对新城进行了精心设计。


县城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躲避河患。为了达到高度防洪灾的效果,除了选址于高地之外,还把“谷文化”揉合到新址,处处显现着“崇高”的文化理念和对古“谷文化”崇拜的文化气息。首先是在新城内耗资力挖掘出大蓄水湖———紫坑洼,把泥土堆积到城中心,塑造了“谷山”。县志所设在“谷山”西南,这也宣示着“阳谷县治所”始终就在“山之离坤”,清末及以前各代的县衙均在这里(今狮子楼西南方向文庙西)。又在县城东北方向安乐镇“建造黄山”,在安乐镇北部设一宓城村(今属聊城东昌府区)。

精心设计的这张“图纸”,就是:阳谷亭——谷山(谷城)——黄山(也称谷山)——宓城(茌平教场铺古遗址群)这张“谷文化圈地图”,方向一致,距离微缩,实质上就是一套谷国时代及后续文化的翻版。

除此之外,还在城南门西部堆起了“会盟台”;在西门外设“西汉庄”,建造了“黄石公期遇张良”的小桥;复制了“第一山”碑,立在慈氏寺;在东门外仿少岱山碧霞行宫建造了“泰山奶奶庙”,以及仿永济桥建造了博济桥等等。这一系列的“文化建设”自宋代至明代均在进行,这些移接文化现象没有记载原因,也没有和情的传说,就连《古地名大词典》介绍谷山一词,也只是说:在“山东阳谷县治东北,小阜也,县因以得名”。


通过对阳谷古文化的析疑,从中也看出了古人因治所的迁移而进行的文化移接现象是正常的,都是浓浓的民族文化情结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迁移文化也慢慢变成“真的”了,但这却混淆了历史,不利于史实人文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讯息技术的进步,破译远古诸多文化谜团将越来越容易,象有争议的“黄帝故里”、“伏羲故里”等等,真的终会浮出水面,这对发现和研究中国远古史有积极的学术研究意义。诸如“阳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也”,合理分析县志记载的古老传说,就是“随阳谷治所迁移而文化也移接”的,还原历史,那茌平县教场铺一带的古遗址,就肯定有一处是“宓城”,这对“伏羲文化”研究将是一个有价值的并且很震惊的消息。


阳谷,从亘古伏羲那里走来,谷山,天下“第一山”,展现的“谷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起点,也是光芒四射的汉文化的一盏灯塔。深厚的文化随着阳谷治所的迁移而被世代阳谷人隐喻地传承下来,从重新塑造的一系列“谷文化景点”上不难看出,古人浓浓的文化情结尽显其中,且深情、自豪。

这就是阳谷,拥有灿烂的、齐天文化内涵的阳谷;文化情结解不开的阳谷;一本很值得研读的阳谷。

六、崇高崇东方

中华文化崇尚东方,这跟文明起源是分不开的。太昊伏羲就是华夏东方“木德柢祖”,其部落因黄河灾患而西迁,所以呈现出伏羲文化、遗址到处都有的现象。尽管时间久远了,但在中国人崇尚文明星星点点的记忆里,还是可以解读出先祖曾经的文明脚印;在民族感情的密码里,还是能析疑出古人对东方的怀恋和崇尚之因,是的,不仅仅只是因为日出东方对太阳的崇拜。
不光是人文初祖伏羲的原聚落在东方,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也是东方,这就是“寿丘”。黄帝故里“寿丘”本是桃丘,寿桃同源(桃丘在今台前县东端徐堌堆),分析是在以曲阜为文化中心时代,寿丘文化被移接到了曲阜的(参见《黄帝故里是“寿张”》)。


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曲阜也在东方,孔子被世人尊为“万世师表”、“大成至圣”;“谷以稷为长,故其官名稷,曲阜南门亦名稷门,稷门之东多稷名”;民俗传统宾主礼仪中,坐北朝南东为主即左为上首;古代中国人的文章书写格式也是自左往右,左为上首;贴春联也是左边为上联;东为大,东为上,东为主,很多很多,都是东方文明之源带来的文化延展。不光是中国,日本同样崇尚东方,也同样不仅仅是因为对太阳的崇拜。日本文化源于华夏,“日本”、“东京”、“天皇”等文化符号的使用,就是把华夏文化对“东方”的崇尚推到了极致,只不过,华夏文化的“东方”没那么遥远。

旸谷,尧帝命羲仲居于嵎夷,观察日出,劝导农作,确定四季。《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我认为旸谷(即汤谷)应该是指的黄河泛滥时期的“谷地”,所说嵎夷就是指谷山附近这一带丘陵山区。这里曾是齐相管仲的食邑,他字号夷吾,谷城有夷吾井。


“阳谷”是从东部一步步来到今天,“寿张”的文化之源也来自东部。史料“西南诸夷汉样柯地”说的也是“东夷”是文化源头,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中国人不光崇尚东方,还崇尚东方之山。谷山寓意是上古人文之源头,它就是太昊伏羲文化的纪念碑。然而,在人文历史的进程中,小小的谷山却逐渐被高耸巍峨的泰山所替代,进而泰山成为了诸山所宗-----岱宗,为五岳之首,导致了谷山人文标示的黯淡。春秋时始称“泰山”,意为国泰民安之山。《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曾登岱宗;《书·舜典》说舜帝巡守到岱宗。秦皇汉武等各朝不少帝王都曾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祈求国泰民安,历史就这样把对人文之源谷山的崇尚慢慢转移到了泰山,因为泰山是东方最高的山(谷山也属泰山山脉范畴)。古人的崇高理念得到了晋级,崇高情结的文化认同由谷山转移到泰山,把泰山当成了与天地连接的阶梯。尽管如此,此时的泰山还没享有“第一山”的殊荣,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才有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为泰山题写了“第一山”碑。从此,“第一山”文化向泰山严重倾斜,近代再有“谷山第一山碑”融入泰山,古老人文谷文化天下第一的内涵,同时被东方第一山泰山吸入了。

“泰”字有一讲是古“酒尊”名,古时凡是酒器使用的字,字义几乎都与五谷有关。如“黍”字,本为五谷之黍米,因为黍米酿酒也就把“黍”字赋予了一种酒器的文化含义。民以“食”为天,国“泰”才民安,泰字本义也应该是“榖”,只是文化上“泰”出于“榖”而高于榖。古神话传说中的“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说明“泰皇”也是教民种五谷的人皇,即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由谷山到泰山,从城之小“国”,到泱泱大国,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崇高和崇尚东方的文化情结发生了质的飞跃,更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这就是第一山,人文天下第一山。


2

主题

1

听众

3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4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9-3-7
注册时间
2013-2-8
沙发
独爱透瓶香   发表于 2013-2-8 19:18:14 |只看该作者

人文第一山
http://www.rootwatch.com/thread-1234-1-1.html

阳谷有山不见山 人文天下第一山;

“僖公三年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谋伐楚也。齐侯为阳谷之会来寻盟”;“僖公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这就是阳谷会盟台的由来;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对谷山十分景仰和崇拜,特为此地书写了“第一山”碑,此举也不排除朝廷旨意。一是寓意伏羲“谷文化”天下第一;二是指为大汉朝一统天下立下头功的黄石公、张良。在宗教方面来讲,可能还另有诠释。总的说“第一山”不是山第一,而是中华民族文明之光的起点,是民族文化情结的凝聚点。

当我们游览泰山名胜品味泰山文化之时,总感觉泰山下岱庙里的这通“第一山”碑说的就是泰山,其实不是。这是“谷(榖)山”第一山碑;

阳谷谷山——这就是第一山,人文天下第一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3 17:36 , Processed in 0.264952 second(s), 4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