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位于前门大街36号,始创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以特色烧麦闻名于京,创始人王瑞福,山西人。
都一处原是王瑞福在前门大街开的酒铺,主营“佛手露”(西洋酒)和自制的糟肉、凉肉、马莲肉等中国菜,生意很好,第二年就盖起两层小楼,成为主营炒菜和烧卖的饭馆。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由通州私访回京,正值除夕,前门一带只有王记酒铺还在营业,一主二仆进来吃饭。主人对酒、菜满意,当得知酒铺还没起名后说:大年三十晚上还营业,京都只有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王瑞福当时没在意,过了些天,太监们送来了书写“都一处”的蝠头匾,说明是乾隆皇上御笔赏赐。王瑞福赶忙叩拜,将匾挂起,把乾隆坐过的“宝座”用黄绸围供起来(民国中期因破旧被扔掉)。乾隆走的甬道不得扫地,日久形成一道土埂,称为“土龙”,在清代被列为京城古迹之一。“文革”初期,“都一处”蝠头匾被造反派用菜刀砍了两下未砍动,就让锅炉工杨海泉拿去烧锅炉。杨觉得可惜,将匾藏在木柴垛下。过了几天造反派来问,杨说“匾烧完了,只剩下两个托”,并当面扔进锅炉,将造反派诓走。1981年,杨将私藏匾的事向领导说明,但匾已破旧,请专为故宫修复牌匾的老师修好后才挂出。
多年来,都一处诚信经营,不宰客,不欺客,经营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成立北京前门都一处餐饮有限公司,是便宜坊烤鸭集团控股子公司。都一处烧卖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16日,都一处烧卖技艺第八代传人——25岁的河南农村女孩吴华侠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