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明简介:
当今浴霸行业,提及“宝兰”,深得同行、经销商及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推崇。然而,追踪“宝兰”的掌舵人陈建明却颇为不易。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他深谙“低调”的重要性,因而极少在媒体上露面,在网上也很难搜罗到有关他个人的相关信息。朋友对他的评价通常是“忠厚之人”,新来的员工总会疑虑,如此厚道的老板 怎能应对变幻莫测的商战风云。人不可貌相,作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陈建明捕捉商机的能力让人叹为观止。他一手组创的浙江宝兰电气有限公司历经10年奋力拼搏,而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浴霸专业制造企业之一,宝兰产品则以精湛的工艺,专业和人性化的设计,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远销世界各地,销售网络遍布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在商海中摸爬滚打数十春秋,陈建明走过的是一条激情创业的坎坷之路。他总是喜欢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20万元流失上海滩
陈建明有一个相当了不起的父亲,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却在80年代就开始了经商生涯,并在10余年间迅速积累了数十万元。当日历翻到90年代,创业已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在汹涌而来的经济大潮中,找寻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似乎成了创业者对自己追求的最好注解。期间, 陈建明也萌生了外出闯荡的念头,老父亲全力支持,拿出辛苦积攒的20万元,放手让儿子一搏,即使失败,也权当作交学费积累经验。
1993年初,陈建明怀揣着20万元,只身来到上海。虎门无犬子,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契机,在上海得以立足。那时候,经营灯具的市场环境非常优 越,小型的灯具店和专业的批发市场都还没有,商场几乎垄断了整个灯具市场。于是,他租下了上海第三百货商店的一个柜台,同时动用了一些关系,开始经销上海 宝兰电器厂的灯具。仅仅10个月时间,他就赚了40多万元。
可是好景不长。1993年底,灯具专业市场逐渐形成;1994年初,沿街又陆续开出一些小型的灯具店,这对陈建明无疑是个很大的冲击。可此时的他,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非但没有危机意识,还为了进一步扩大战绩,又包下辅城商厦的一个柜台。两个商柜一包,费用剧增,而随着专业市场的兴起,商场 顾客大量流失。1994年4月,他开始面临逐月亏损,几十万元的库存只能以几万元脱手。到了8月份,他不仅亏完了先前所赚的钱,连本也搭了进去。初涉商海,陈建明就感受到了海水漫到颈脖子的痛苦。至此,他才清醒地认识到经商之路有多么坎坷、艰难,短暂的成功犹如过眼烟云……
坎坷之中探求新路
在陈建明的人生词典里,发现问题是一种智慧,敢于承担责任是一种勇气。为此,他认真剖析自身的问题,很快就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他个性中 那种崇尚务实、坚韧不拔、诚信做人的闪光点,亦使他找到了重新崛起的金钥匙。他又发现铝合金角灯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利润空间也相对较大,工艺也比较简单, 立马决定转型生产、经营角灯,作为日后谋生的目标。
一个人,3万元,构架起陈建明二次创业的全部本钱。经历了初创的切肤之痛,他学会了谨慎从事,更加全身心地投入。从采购、技术、质量、送货、搬货,到最后结款,全都由他独自承担。那时候的他凭匹夫之勇,什么苦都能吃,里里外外一把手,一个人胜过十几个人的办事效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陈建明凭借自身的勤劳务实,迅速掌握了操作规范,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他依然沿用“宝兰”的品牌,很快就在角灯行业有了一 定的知名度。1995年10月份,他招了几个业务员,开始了小团队运作,与他们共享自己的洽谈技巧和网络资源。由此,他深切感受到群体优势远胜过个人优 势,并且还可以腾出时间思考新的问题。1995年底,陈建明再度有了危机感。他发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角灯市场,虽然呈现无限商机,但众商家都希望能在其中分一杯羹,因而利润空间大大 降低。此时,恰逢老家有朋友向他透露浴霸的利润空间比较大。他细细算了一笔账,5台角灯的利润才相当于一台浴霸的利润,突然想到何不利用角灯的销售渠道试 销一下浴霸,没想到第一个月就销了几十台。到了1996年3月份,每月销量达到1000多台。随着销量的不断上升,陈建明开始考虑自己生产。经历过坎坷,使他经常会有超前的忧患意识,他考虑到单纯为别人销售产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 很容易受制于人,而且一旦供销双方直接达成合作,自己很容易被架空。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新包装,用“宝兰”的品牌委托别人加工,还加注了一些新的要求。
由于“宝兰”浴霸在包装、质量、外观等方面比许多同类产品更胜一筹,投放市场后备受消费者的追捧,销售量快速递增。经过几个月的运行,每个月的 销量达到3000多台。陈建明乘胜追击,开始向全国各大市场进军,并向每个市场派驻销售员,1996年11月销量达到1万多台,名列全国浴霸行业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