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农出生于1958年,自幼酷爱美术,大学毕业后在川剧艺术研究院从事地方戏研究。1990年,何农开始了从文到商的转变,他曾先后担任过十几家大型企业的策划顾问。1995年,他在成都办起了以印地安文化为背景的“红番部落啤酒馆”,并一炮打响,在当地掀起办文化酒吧的热潮。这时,有家大型企业的老总请何农策划一个较具规模的投资方案,他历时半载,七易其稿,郑重地捧出熔铸着心血的《巴国布衣风味酒楼策划方案》。此方案依托的是巴蜀民间文化背景,并整合了现代餐饮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然而,原想投资的那位老总,却在何农立意全新的策划方案面前犹豫了。因为当时的成都,洋快餐所向披靡,粤菜馆如日中天,而传统的川菜却气息奄奄,这一方案真能拯救和振兴川菜吗?最终,那位老总放弃了。眼看这么好的项目却无人投资,岂不是功亏一篑?何农实在心有不甘,他使出浑身解数,四处找朋友筹措、贷款,并卖出自己企业的部分股份,终于凑齐了400万元的启动资金。1996年9月26日,巴国布衣风味酒楼正式开张了。
创业之路:
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从酒楼设计到内部装修等细节,从每道菜肴的色香味到上盘造型,从厨师及服务员的严格招聘到轮流培训,尤其是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经营权由厨师长包厨制转变为经理人中心制;一部《巴国布衣宪章》,将企业内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服务员,每个人的责、权、利交代得明明白白。在菜品的标准化方面,巴国布衣经过创新和评选,梳理出具有巴国布衣民间烹制风格的名菜名点,在62道基本菜品中,包括了6道国内贸易部评选的“中国名菜”。在菜肴的制作过程中,巴国布衣在原有的川味基础上,引进了南北各地风味菜的优势,并加以改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新川菜”。在菜品风格的表达和菜品体系的设计上,巴国布衣主张“自然、家常”,突出乡土风味和营养美味。经过以上精心的策划和努力,酒楼开业三天便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同,顾客盈门;三个月后酒楼即开始盈利,引来群起效仿;人们感叹“巴国布衣酒楼”是“一个企业救活了一个行业”。短短三年,便有多家以巴国布衣为效仿蓝本的新派川菜酒楼,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涌现,引爆了一场“中餐革命”。
何农本人原是知识分子,并非餐饮业行家,谈到这场“革命”的成功,李茫笑引董事长何农的原话:“用文化之瓶装风味之酒,二者一经融合,外行就打倒了内行。”何农曾感慨餐饮业经营中的文化增值效应:投资不到100万的“红番”达到了投资300万酒吧的效果,投资400万的“巴国”做出了1500万规模的效益,这巨大的差额,便可以形象地诠释餐饮文化的价值所在。
记者:第一次创业是什么时候?
何农:1995年初,我们投资10万创建了一个小茶坊,叫做“东九时区”,规模不大,但有了第一个项目的经验,我们决定实施一个以印第安文化为精髓,以酒吧休闲为载体的方案。1995年,营业面积约400平方米的“红番部落”啤酒馆正式开业,仅10天就进入了赢利状态,最火爆时,上百人在门外等候。
后来,“红番部落”被誉为成都酒吧业的“黄埔军校”,因为不到一年,成都便出现了大小酒吧数百家,从业人员近万人。
记者:但后来为什么又做了巴国布衣?
何农:“红番部落”的成功,在于企业经营中引进了文化内涵,对我们来说,文化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印第安文化毕竟不是中国人心灵的根,不具备扩张的潜力。而川菜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产业,巴国布衣品牌设计则是遵照民间、自然、文化、现代和扩张性的原则,其本土优势和文化优势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