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有你就是幸福 于 2013-3-29 10:26 编辑
3月21日,伴随着凌烈的海风,笔者来到距离山东潍坊市区50多公里的渤海岸边。为滨海新区港口、商务中心区、旅游度假区提供电力供应的110千伏森达变电站正在紧张施工,随着指挥员的口令,吊车不停地将建材运往楼顶。二楼传来咚咚的打夯机声,施工人员正在夯实电缆沟垫层,机械的轰鸣声,指挥人员的呐喊声,现场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3月份以来,这里刮了4次9级以上大风,办公室的门窗都掀掉了,宿舍里进的土足有1~2厘米厚。”说起近期的天气,工程项目部经理耿佃忠心急如焚,“干工程这么多年了,像这样集繁重性、恶劣性、艰难性为一体的“硬骨头”工程还是第一次遇到。”
110千伏森达变电站站址属于填海造陆区域,开工时,还覆盖着20厘米深的海水。建设过程中,一直受恶劣地质环境的影响。仅以打桩为例,施工人员就遇到了桩土下沉,海水上涌,爆桩等难题。他们把桩基加长到23米,创新采取隔一基打一基的方式,正常情况下20天完成的打桩量,他们整整奋战了两个月。
走进已经封顶的综合配电楼,耿佃忠指着偌大的房间说:“整个工程的混凝土用量,足够在正常条件下建两座变电站,当时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环境下,保证混凝土凝固的温度要求成了最大难题。”怎么办?一旁的项目施工员郭文涛答道:“我们将主体结构分成4个浇制区,进行单块区域封闭后,用铁皮桶24小时生火,上面再盖上一层塑料布,两层毛毡,为混凝土提供了温度养护以确保浇制质量。”
为确保4月15日前达到电气安装条件,公司对施工计划进一步细化分解,明确每天的施工内容、区域、人员以及注意事项,甚至将当日计划细化到24小时。施工人员实行轮班制,24小时不停工连续作业。“为了抢赶进度,给电气安装留出更多时间,施工人员进场以来一直都起早贪黑、加班加点。”耿佃忠说,紧张的进度安排让他们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此时,一阵大风刮来,现场顿时天昏地暗,我在施工现场都有些站立不稳。已从事工程建设工作整整21年的耿佃忠说:“虽然工作辛苦了一点,但只要想到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就有浑身使不完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