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柳氏宗亲】柳氏历史名人

[复制链接]

24

主题

0

听众

24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1-22
注册时间
2010-10-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iaoxiaocao   发表于 2010-11-1 15:11: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xiaoxiaocao 于 2010-11-1 15:13 编辑

   柳下惠:(生卒年待考),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

    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氏,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并且迁居到河东,子孙世代绵延,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当时的河东,是指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大片地方,是为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  庄:(生卒年待考),春秋时期卫国人,卫献公之大臣。

    以贤德著于朝野。他逝世后。卫献公哭祭时说:“在臣柳庄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认为他对国家非学重要。

    柳  亨:(生卒年待考),字嘉礼。隋朝大臣。

    隋大业末年,为王屋长,陷李密,已而归京师。姿貌魁异,高祖奇之,以外孫窦妻之。三迁左卫中郎将,寿陵县男。以罪贬邛州刺史,进散骑常侍。代还,数年不得调。持兄丧,方葬,会太宗幸南山,因得召見,哀之。数日,入对北门,拜光祿少卿。亨射猎无检,帝谓曰:“卿于朕旧且亲,然多交游,自今宜少戒。”亨由是痛饬厉,谢宾客,身安静素,力吏事。终检校岐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恭。

    柳  彧:(生卒年待考),字幼文,柳卓七世孙,柳仲礼之子。著名隋朝大臣。

  柳彧自幼好学,被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记室,后出为宁州总管掾,自荐为司武中士,转迁郑州守令。隋文帝时,迁升至尚书虞部侍郎、屯田侍郎、持书侍御史。正直闻于朝,百官敬服。巡省黄河以北五十二州,奏免不称职长史二百余人,州县官吏震惧,官场风气为之清肃。典故有“威劾二百吏;德被五十州”之说。他因此受嘉奖,赐绢布两百匹,毡三十领,加封仪同三司、散骑常侍。隋室篡权,受诬被削职,后杨谅欲结柳彧谋反,柳彧不与为伍,被囚,杨谅败后,隋炀帝召其还京,逝世于途中。

    柳  泽:(生卒年待考),蒲州解人(今山西运城解州镇),著名唐朝政论家。

    哲学上,坚持老子“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的观点;政治上,提出若干改革措施,极富进取精神。

    柳  奭:(生卒年待考),字子邵,河东解人。著名唐朝大臣。

    唐高宗宰相,累迁中书舍人,拜兵部侍郎,再迁中书侍郎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拜相,任中书侍郎,翌年改任中书令,兼修国史。永徽五年,晋升皇后的外孙女渐被疏远,柳奭,请辞被免,左迁吏部尚书。皇后废,累贬爱州刺史。后以大逆罪被诛。柳则子。

    柳  冕:(生卒年待考),字敬叔,蒲州河东人(今山西永济)。著名唐朝大臣。

    官御史中丞、福建观察使等职,主张文章必须阐发“六经”之道,为韩愈文论之先驱。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唐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一说河东即今山西永济)。著名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唐大历八年生。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柳宗元于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调为蓝田县尉。不久回朝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为同官,并与刘禹锡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0年)农历1月唐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柳宗元被擢为礼部员外郎,协同王叔文诸人在半年内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由是为宦官、藩镇、保守官僚所反对;同年农历8月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即唐宪宗,改元永贞;农历9月王叔文集团遭到迫害。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农历11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唐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贬所,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即其典范。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春奉召至京师;同年农历3月又外出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农历6月至任所,官虽稍升,而地更僻远。他在这里兴利除弊、修整州容、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政绩卓著。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农历11月逝世,终年四十六岁。当地人民为了哀悼他,在罗池地方建庙纪念。今广西柳州柳侯公园内还有柳宗元的衣冠墓。

    柳宗元的诗歌数量较少,只存一百四十多首,都是贬谪以后所作。前人评论柳诗,大多以为是继承陶渊明传统,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  永:(公元980~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又字景庄。排行第七,又叫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称柳屯田。祖籍河东(今山西),后徙居福建崇安。著名北宋词人。

    柳家住在县东南八十里的籍溪白水村(今下阳公社茶景大队)金鹅峰下。柳永的祖父柳崇,以儒学闻名。崇有六子,先后做过南唐或宋的官。柳永父亲柳宜,任南唐监察御史,入宋后任沂州费县令(今山东沂州),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考上进士,官终工部侍郎。柳宜有三子,依次名三复、三接、三变。柳三复于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中进士,官至比部员外郎。柳三接、柳三变都是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及进士第,官至都官员外郎。他们三兄弟都有文名,时称“柳氏三绝”。

    生在这样的“文献名邦”、官宦门第,柳永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少年柳永在崇安勤奋读书、吟课诗词,因此“少有文名”。一次,他到武夷山游览,即初露词锋:“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轩?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整。”概写武夷内山三十六峰和九曲溪实景后,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奇异风光编织到美丽的神话传说之中,巧妙地抒发了他向往神仙般逍遥自在的生活情志。其中“有飘飘凌云之意”。由于他的词写得好,受到了朱熹的老师刘子翚的称赞:“钩章棘句凌万象,逸兴高情俱一时!”白水群众至今还称柳永是“鹅仔峰下一枝笔”。

    因为柳永的父亲、叔父们先后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做京朝官,柳永于是来到了京都。

    当时的汴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相当繁华。与此相应勾栏瓦舍、酒楼伎馆,到处开设,“耍闹去处,通宵不绝。”由于国家的统一、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统治阶级中滋长了一种享乐风气,征歌选舞,夸豪竞奢,把“四方执艺之精者”尽录“在籍中”,也即集中了一批填词作曲的能手;加上最高统治者“宋太宗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者,总三百九十……”这样的推波助澜,东京便出现了一股到处争唱新声、新调、新腔的热流。这就必然要求词人们为大量的新曲创制新词。本来打算进京考进士的柳永,因为通晓音律,自然也就被卷入到这股热流中去,并且立即成为蜚声词坛的一名“流行词”新秀。

    叶梦得说:“永为举子,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他本人也以多才多艺自许:“乎生自负,风流才调。……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因此很讨乐工伎女们的喜欢。歌伎是那样央求他写词:“罗绮丛中,偶认旧识婵娟。……珊瑚筵上,亲持犀管(笔),旋迭香笺。要索新词,殢人含笑立尊前。”而身为“举子”的柳永,经常出入于曲坊伎馆,甚至索性住进“小曲深坊”,与乐工歌女们面对面切磋琢磨“新诗小闋”。词填成后,反复修改,几经润色:“新词写处多磨,几回扯了又重挼(展平)。”

    他的词写得有真情实感,通俗易唱,往往一脱稿就有人传抄、教唱,不胫而走。不仅一般市民、文人学士争唱,就是达官贵人、皇帝老子,也在偷偷传唱。《后山诗话》这么说:“柳词骫骳(纤曲)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宴,必使侍从歌之再三。”赵祯犹且如此爱好柳词,别人就不必说了。这样,下到平民百姓,上至宰辅皇帝,都知道当今有个柳三变是创调填词的高手。

    尽管如此,不幸还是降临到了他的头上。有一回,后宫竟也在教唱他的《倾杯乐·禁漏花深》词,这还得了!标榜“留意儒雅、务本向道”的花花少帝赵祯及一帮道学官僚当然不会放过他。他们抓住柳永出入曲坊伎馆的行为,深斥他“薄于操行”,并从题有他进士及第的榜上除名。宋人吴曾和胡仔曾记载了这件事:宋仁宗赵祯皇帝临轩放榜,问侍从:“这不是那个填词的柳三变吗?”侍从回答:“是。”宋仁宗板着脸孔说:“让他填词去!”为什么只许填词、不许中进士呢?据说是他“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有伤“风雅”。

    本来抱着仕进欲望的柳永,遭此意外而沉重的打击,愤懑极了。他作了首《鹤冲天》词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其中发泄了不可遏制的牢骚不满,活画出他那恃才自负的神态,并打算以美妓、醇酒来慰藉受创的心灵。词这么写,柳永也就那么做。他斗气地挂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的招牌,“日与儇子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并没有忘怀仕进。

    汴京时期柳永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写男女恋情,反映伎女的生活愿望与要求,描绘京都的繁华和揭露贵族的奢侈生活,此外也有少量吹捧最高统治者和粉饰歌舞升平的谀词。就思想境界来说并不高。

    在这期间,柳永先后多次外出漫游,动辄“经年”,睽违“岁久”。漫游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是入汴河泛舟向东,游览了苏州、扬州,然后向南到杭州、会稽(今浙江绍兴)等地;二是到长安(今陕西西安);三是长游成都、荆湖南北(今湖南、湖北一带)。

    这几次长游,涤荡了柳永久困汴京的萦烦情怀,开阔了词人的眼界,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词、长调,无论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臻至纯熟的程度。如《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迭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奥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词写于公元1003年秋,是赠给宰相兼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门禁甚严,柳永想谒见而不能,就作此词央求名妓“楚楚”歌孙席前。孙问知是柳永所作,赶快迎他入座。所状杭州市井的富庶、风光的壮丽,确实令人羡慕不已。据说后来金主亮看到这篇佳作,竟引起投鞭断流、立马吴山的念头。

    漫游期间写的《雨霖铃》,更是代表柳词风格而被传颂千古的精品。全词如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靄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抒写柳永将要出发漫游、与其所爱恋的女子难分难舍的真挚情感。景、事、情浑然一体,极富艺术感染力,曾扣动过多少怀有离情别绪的人们的心弦!

    漫游之后,他再次赴进士试。正巧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农历1月,宋仁宗赵祯命翰林学士、浦城章得象等人权知贡举,又令:“进士五举年五十,……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无论岁数应考数,还是才学,柳永都在必录之列,这才登了进士第,这时柳永已经五十三、四岁了。

    这一年春三月,柳永即赴睦州(今浙江建德)任团练推官,供职甚勤,又有文名,才一个多月,州守吕蔚就赏识他,与监司联名向朝廷推荐,但遭到侍御史郭铨反对,说:“三变释褐未久,善状安在?蔚私三变,不可从。”赵祯耳根软,轻听谗言,以“初任官须成考,乃得举著为例。”为名,堵塞了柳永进一步仕进的道路。

    不久,柳永被调到定海(今浙江定海)晓峰盐场任监官。一般人以为柳永是个“浪子词人”,却不知他还是一位深切同情当地盐民疾苦,反对官僚地主盐商残酷盘剥“炉户”的名宦。在此任上,他作了首七言三十二韵的《鬻海歌》,具体反映了“鬻海之民”砍柴煮盐、如牛似马的繁重劳动和“官租未了私租逼”的被剥削苦况,表达了“安得母富子不贫”、“甲兵净洗征输辍”的政治理想⒀。此外,柳永还任过余杭令、泗州(今江苏盱眙)判官,在江、浙当地方官足有十余年之久。

    公元1044年农历9月以后,柳永入京为太常博士、授西京灵台令。宋皇祐年间中期(公元1049~1053年)迁屯田员外郎,可是又得罪了宋仁宗。一次天上出现老人星,宫廷以为祥瑞,赋词庆贺。太史官推荐柳永应制,作《醉蓬莱》词。宋仁宗见词头一“渐”字开始皱眉头;当读到“宸游凤辇何处?”脸色都变白了,因为与他作的宋真宗挽词句子暗合;再读到“太液波翻”句时,便勃然大怒,骂道:“何不说太液波澄(挽词有“波澄”,同“波翻”合)!”把词稿朝地上一扔,表示此词连同此官没有用了。从此,柳永“流落不偶”,大概在公元1053年前后,悲惨地死去了。棺材寄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僧寺,州守王和甫求其后不得,替他出钱埋葬。葬地在北固山下。还传说柳永身无分文,群伎集资葬柳、春天一起到他的坟上“吊柳七”。

    柳永留下了一部《乐章集》,存词一百九十四首,其中慢词一百零三首,用了十七个宫调,近百个词牌。其中只有四个调、二十一个词牌明显是采用前人的;其余都是他创制的“新声”。慢词一经开拓,它就获得了与小令同样的地位。柳永对词的贡献,主要的也在于发展了慢词的形式,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柳词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长于写实铺叙、委婉曲折。二是融情入景。或景虚而情实,如《八声甘州》;或写景始则情隐不露,而后一喷而出者,如《夜半乐》;或有景、情交错抒写,情景相得益彰者,如《卜算子慢》等等。三是语言明白如话,“俚不伤雅,雅而能俗”。正因为如此,柳词收到了“雅俗共赏”之功,在当时就有广泛影响。《避暑录话》引西夏一个归朝官的话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它甚至传到异国去,《高丽史·乐志》就载有柳词。当时和后世学柳词的人很多,形成了一个清新婉丽的艺术流派,即婉约派。直接学他的有沈唐、王观、晁端礼、曹组、万俟咏;黄庭坚、秦观、周邦彦,乃至轻视柳永的苏轼、李清照,也受柳词影响。至于柳词对金、元戏曲和明清小说的影响,更是明显。

    柳永生活在宋仁宗时相对繁荣安乐的社会环境中,享受汴京的都市生活。除了一部分作品是描写歌女舞伎的闲愁别恨以外,也写了不少他自己不得意的牢骚,以及羁旅行役之苦。在这些作品中描写祖国的如画的江山,真可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如《满江红》“暮雨初收”,《望远行》“长空降瑞”,《雨霖铃》“寒蝉凄切”等等,都是一幅幅山水画卷,读之如置身大自然中。至于他铺写都市风物之美,也可以使读者眼明神旺。相传金主完颜亮就是因为读了柳永的《望海潮》而动南侵之念,妄想“立马吴山第一峰”。柳词在《望海潮》中称江南“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又称:“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对柳永作品的评价,自宋朝以来即有分歧。各家评语有一点比较一致的,即认为他引用俗语,不登大雅之堂,作品主题多与妇女有关,不免尘下,但也因此而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从西夏来的使臣说,凡有饮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和他采用民间俗语入词有关。可是就现有柳词之见于《乐章集》者来看,他的词中用俗语者其实不多,还不如黄庭坚,大概编集时已经删削。

    宋朝学者评柳词较公允者,王灼说他“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陈振孙说:“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这是因为柳永用晚唐律赋的笔调铺陈当时京城的承平气象,富丽风光,如《乐章集》第一首《黄莺儿》:“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用流利酣畅的文字,写出春光明媚的形象气氛。因此,比写凄苦之词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更为不易。他尤其擅长用老百姓日常的生活语言溶化入词,所谓“□□从俗”,能使“天下咏之”。文人雅士在这方面比赛不过他,只好承认他的词“极工致”。但又说他的词“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今人夏敬观认为:柳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

    说柳词应分雅、俚二类,极有见地,对于后世许多词人的作品,也都应该如此看待。


    柳 开:(公元947~1000年),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后改名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人(今河北大名)。著名宋朝散文家。

    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进士。初为宋州司寇参军。太平兴国中擢右赞善大夫,知常州、润州,拜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来在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因与监军争斗,被贬为上蔡县令,后复原职。又知全州、桂州等地,徙沧州道病死。

    柳开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提倡复古,反对五代颓靡的文风,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他十几岁时便开始学习韩愈文章。后来又以六经为榜样,提倡古文。他认为古文“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他还称赞扬雄“能言圣人之辞,能明圣人之道”,并以此自期,宣扬文道合一:“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

    柳开的理论是后来欧阳修诗文化大革命新运动的先声,但他自己在创作实践上成就不高,除《上窦僖察判书》写得平易且有文采外,大都不免辞涩言苦之弊,因此影响不大。所著《河东先生集》,有《四部丛刊》影旧手抄本。


    柳  贯:(生卒年待考),浦江人(今浙江浦江),著名元朝文学家。

官至翰林待制。通经史,散文长于议论,诗善写景物变化之态。著有《柳待制文集》。

    柳  遇:(生卒年待考),吴县人(今江苏苏州),清朝画家,工人物、树石。


   柳世隆:(生卒年待考),南朝齐国蒲州解人。南朝宋国大臣。

    仕宋,官任武威将军、尚书右仆射等职,入齐,官至尚书令。好读书,善弹琴,通术数,著《黾经秘要》。

    柳元景:(生卒年待考),字孝仁,河东解县人(今山东临猗),南北朝时期宋国名将。

    自幼善于骑马射箭,多次随父亲讨伐北地少数民族,以勇猛而著称。柳元景为人“寡言有器质”。荆州刺史谢晦闻其名,便请柳元景为其效力。但柳元景未至,谢晦便兵败被杀。雍州刺史刘道产也非常喜欢柳元景的才能,但柳元景因父亲刚去世,正在守丧,所以也没去成。恰好荆州刺史江夏王刘义恭召柳元景,刘道产遗憾地说:“久规相屈。今贵王有召,难辄相留,乖意以为惘惘”柳元景服丧期满后,便应召到刘义恭部下,任中军将军,迁殿中将军,司空行参军,又升为司徒太尉城局参军,宋文帝刘义隆见了他也非常赞许。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书法家。

    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累拜侍书学书、工部侍郎、太子少师,后以太子太保致仕,封河东郡公,故又称柳河东。楷书尤知名。书法结体劲媚,结体劲媚,法度谨严,自成一家。他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尤擅长楷书,世称“颜筋柳骨”。

    他能很好地总结晋至唐以来楷书书体变化发展的经验。最初由王羲之书法入手,后专学欧、颜。他的书法既继承了颜体雄壮的特点,又继承了初唐的秀媚书风,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柳体”。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说“柳公权出,矫肥厚之病,专尚清劲。”他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的书名显赫,许多人甚至外国使者专门带着财宝来求购他的字迹。当时大臣家庙的碑志,几乎都出自柳公权手笔,否则人家就骂他的子孙不孝。

    他三朝(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任官侍书禁中,却性刚直。唐穆宗曾问他用笔之法,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被传为“笔谏”佳话。

    他的书法风格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金刚经刻石》、《冯宿碑》等为代表,结体严谨平稳,笔法灵巧劲挺,具有晋唐以来楷书的劲媚意趣;一类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为代表,一变晋唐楷书姿媚的风格。严谨之外又开阔疏朗,体势劲媚,自成一体。总之,他的书体,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刚劲挺拔,结体严谨浑厚。他虽学颜,但能自出新意,故与颜并称“颜筋柳骨”。

    他是对书法艺术发展作了重要贡献的一位著名书家。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名望很高,故为后世人们所重。论者说:“书贵瘦硬方通神。”柳公权的书法就是以此取胜,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

    其传世书迹颇多。《旧唐书》、《新唐书》皆有传。传世墨迹有《蒙诏帖》、《送梨帖题跋》。碑刻主要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金刚经》等为最著名。《蒙诏帖》又名《翰林帖》,纸本,墨迹,纵26.8厘米,横57.4厘米,大字行书,七行二十七字,书于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时年四十四岁。此帖书法笔法劲爽,字体意态雄豪,气势遒迈,不仅为柳书的杰作,亦是唐代书法之中的典范风格。有人疑是后人伪托。即便如米芾所云是“一种伪好物”,亦弥足珍贵。

    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影印本。

    柳公绰:(生卒年待考),字宽,京兆华原人。唐朝大臣。

    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武元衡节度剑南,与裴度俱为判官,相引重,召为吏部郎中。元和初,进太医箴,迁御史中丞,历六镇。太和中,终兵部尚书。性耿介,有大臣节。为文不尚浮靡,所取士如许康佐、郑郎、卢简辞、崔玙、夏侯孜、李拭、韦长,皆知名显贵。

    柳敬亭 (1587~1670?):(生卒年待考),江苏泰州人,明末清初民间说书艺人。

    其表演生动形象,人物刻画有血有肉,真挚动人,尤以《水浒传》为长。

    名逢春,本姓曹,为避仇家而流落江湖,休于柳下,改姓柳。曾入左良玉幕府,良玉败,又游松江马提督军中,终不得志。善说书,使人驻足聆听,乐而忘倦。

    柳如是:(生卒年待考),吴江人(今江苏苏州,一说浙江嘉兴),女,清初诗人、画家。

    明末曾为江南名妓,后嫁与文学家钱廉益为妾。其善画,白描花卉,雅秀绝伦,山水石竹,淡墨淋漓。又博览群书,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诗》等。


    柳土育:(生卒年待考),江宁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画家。

    其所绘山水遒逸苍茫,亦工书,善诗。




     柳亚子:(公元1888~1958年),原名慰高,又名人权,弃疾,字安如,一字亚庐。江苏吴江人。著名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文学家。

  柳亚子原籍北厍大胜村,十二岁随家人迁居黎里镇,他出身书香门第,少从母亲学唐诗,并受父亲影响,赞成变法维新,醉心于《新民丛报》的宣传。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他在家乡参加中国教育会,随即赴上海入爱国学社读书。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同时还加入光复会,在吴淞口外轮上谒见孙中山。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柳亚子与陈去病、高旭组织反清文学团体南社,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他曾到临时大总统府任秘书,因不习惯于军政机关生活,三日即辞职,后到上海办报。袁世凯窃取政权后,他感到国事不可为。惘然返黎里,纵情诗酒,写了大量诗歌。

    “五四”运动后,柳亚子受到十月革命感召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醉心于马克思学说和布尔什维克主义。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4 月,与毛啸岑等创办《新黎里》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同年与叶楚伧、邵力子等发起成立新南社,鼓吹三民主义,提倡民众文学。是年12月,他加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从事江苏省党部和吴江县党部的筹各活动,先后担任国民党吴江县党部执委会常委、江苏省党部执委、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五卅”运动,柳亚子于6月发起成立“黎里国民外交后援会”,声援“五卅”运动。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1月,他赴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大;6月出席二中全会,反对蒋介石提出的“理党务案”,在会场痛哭以示抗议,并中途退会,返回黎里。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5月8日,国民党右派陈群派军警到黎里搜捕柳亚子。亚子要妻子郑佩宜相助下藏身复壁幸免于难,后化装成农妇出走日本。翌年返回上海。

    抗日战争期间,柳亚子先在上海,后去香港。“皖南事变”发生,柳亚子与宋庆龄、何香凝在香港发表宣,严词痛斥蒋介石近害新四军、消极抗日的罪行,被蒋介石开除党籍。日军侵占香港,柳亚子赴重庆,与谭平山、李济深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10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与柳亚子会唔,手书《沁园春.雪》词相赠。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柳亚子与宋庆龄等在香港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柳任秘书长。次年2月,接受中国共产党邀请,他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解放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1950年,柳亚子将家传和自己搜集的南明史料、南社和其他革命史料、吴江地方文献四万四千万册献给国家。

    柳亚子一生中写下了大量声情激越、意气风发的诗篇,计有诗七千余首,词二百首。箸有《柳亚子自传年谱》、《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南社纪略》,编有《南社丛刻》、《苏曼殊全集》、《柳亚文集》、《柳亚子集》。

    柳亚子于1958年逝世,终年七十一岁。



柳元麟(1906~1997) ,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学生,别名天风,籍贯浙江慈溪。   

    庐山中央军官训练团第六期、陆军大学将官第二期乙级班毕业。历任黄埔军校第六期入伍生队区队长,浙江黄埔同学会办事处科员,第二十二师连长、副官.独立第三旅教导大队队长,第十八军驻杭州办事处副主任,第十一师特别党部中校秘书,三青团浙江支团组织科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警卫团上校副团长,侍从室少将组长。

    1946年起任国民政府参军处警卫室副主任。

    1947年4月陆大将官班毕业。派任总统侍从室少将副侍卫长。

    1948年9月授少将军衔。

    1949年春任第八军副军长,同年底败退缅北。后赴台湾任“国防部”作战督察研究委员会委员,当选国民党第八、九届中央评议委员。

    1954—1955年缅军又对果敢特区国军93师残军发动了攻势,蒋介石派柳元麟返缅收拾残局,柳元麟搜罗残军4500多人,成立“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

    1969年退休,聘任国民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党务顾问等职。

    1993年8月仍当选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

    1997年在台北去世。



柳际明(1899~1976),  
  
    别名:又名善(网络很多文章写成普,据林虎考证,实误),字际明,以字行,:黄埔军校工兵科上尉教官,籍贯浙江临海,黄埔军校工兵科上尉教官。又名普,字际明,以字行,浙江临海人。浙江省立第八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工兵科毕业。

    1926年春到广州。加入国民党,入黄埔军校工兵科任上尉教官。随军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初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学生总队工兵大队少校大队副。后率部参加平定夏斗寅叛变,任中央独立师(由武汉军校学员组成)工兵营营长。

    1928年任南京要塞司令部参谋长,后改任陈诚第十一师工兵营长。1930年赴日本考察军事工业。

    1931年起任陈诚系第十四师、第五十二师、第五军和追剿军第六路军参谋长。1935年随薛岳入黔,任贵州绥靖公署参谋长、代主任。

    1936年1月授陆军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陆军补充旅旅长,第九十四军五十五师师长,第九十四军副军长,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都副参谋长兼工兵指挥官。

    1939年任第七十七师师长,

    1941年7月任第七十五军副军长,次年10月升任军长。   

    1945年8月为老河口地区日军受降主官。先后率部参加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诸役。其中以武宁、通城之役战功显著,对日军作战九昼夜,重创敌精锐部队。

    1946年起任整编第七十五师师长,联勤总司令部工程署署长。   

    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次年初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同年秋到台湾,任舟山防卫副司令官,再任联勤总司令部工程署署长。

    1958年退役,赴美国定居。

    1976年10月21日在美国洛杉矶病逝。著有《在越剿共战争刍议》、《多能架》、《台湾海埔地与国防》、《对倭交通破坏战》等。



  这是个歧义词条,包括国民政府陆军少将柳树人,贵州安顺人,黄埔五期毕业,曾任陆军第5军200师599团团长;以及翻译鲁迅小说最早的韩国人柳树人。

    国民政府陆军少将

    柳树人( -1942)贵州安顺人。黄埔五期。陆军第5军200师599团团长。奉令于入缅拒敌。五月于细摩公路闻师长戴安澜负伤,遂前往营救,肉搏殉国。国民政府追赠陆军少将。

    柳树人英雄事迹

    柳树人(贵州安顺人、黄埔五期毕业),

    1924年,柳树人从黄埔毕业后即分配到第5军。历任排、连、营长,至抗战爆发后,升任第5军200师戴安澜部599团团长。率部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战役、昆仑关大战等著名战斗。

    1941年,200师驻防贵州安顺时,在戴安澜师长的率领下,柳树人带领部队帮助家乡人民整顿贯城河,修筑公路,挖井取水。还捐款创办保民学校,免费为地方百姓中缺医少药者治病,帮助家乡人民做了不少好事,盛得老百姓的称赞。

    1942年初,第5军奉命编入中国远征军序列,疾赴滇西。2月,日军占领仰光后,英国被迫同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为远征军的先头部队,200师的任务是接替英军在同古(东瓜)防线的防务。3月8日,200师抵达同古。柳树人率领的599团随200师参加了著名的同古会战。 由于中英在战略合作上的矛盾,日寇逼近,英军急于撤退,以至孤军深入的200师在接守同古防务后,竟没有一个英国军官能够确切向200师介绍敌情,甚至连敌人已到达什么位置,兵力多少,这些基本情况200师都无法得知。20日,200师与日军五十五师团在同古展开激战。200师在后援不至的情况下,孤军与4倍于己的日军激战了12天,使日军遭到重创。日军惊呼:自支那开战以来,从未遇过如此善战的中国军队。   

    200师在撤回国途中,通过细摩公路时,遭日军伏击。柳树人率团担任后卫,掩护全师突围。激战中,柳树人和副团长刘杰壮烈殉国,戴安澜也在突围中不幸胸腹中弹。在辗转撤退回国途中,因伤过重,为国捐躯。


  


近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少将

  
    柳凤举少将 解放军陆军第23集团军军长。

    柳河生少将 解放军桂林陆军学院副院长,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柳锡三少将 解放军第二炮兵第54基地政治委员。

    柳少川武警少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学院院长。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4-29 17:17 , Processed in 0.191895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