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莱芜】寻访长勺之战发生地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0

听众

923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199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3-25
注册时间
2010-10-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菲儿   发表于 2010-11-1 20:56: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寻访长勺之战发生地
——— 走进苗山镇西杓山村
作者:李萌萌 文章来源:鲁中晨刊 点击数: 649 更新时间:2010-6-12 8:54:41  发表评论

杓山


    引言: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之间发生了长勺之战,力量较弱的鲁国军队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军队,这是与淝水之战齐名的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长勺之战发生在哪里呢?6月9日,记者走进苗山镇西杓山村———
    西杓山村位于莱城东北,苗山镇驻地西北。村南有杓山,村北有火石山,村前一条杓山河绵延流过,最终汇入汶河。
杓山与勺山
    根据地名沿革资料,西杓山村在清末属勺山保所辖,当时勺山保辖勺山、勺山前,后来勺山分为东杓山和西杓山,勺变为杓。
    西杓山村南有座山名杓山,在杓山一片丘陵地带中杓山显得高大。杓山最高峰处原有山寨,因此山峰被称为杓山寨。村民说山形似扣着的勺子,山便因此而得名。
    在莱芜历代县志中杓山有不同称谓。康熙《莱芜县志》载:“杓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光绪《莱芜县志》载:“勺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勺山保,状如勺。”宣统《莱芜县志》载:“韶山,即勺山,在县治东北六十里。”由此我们知道,杓山、勺山、韶山指的是同一座山。
    查字典我们了解到,“杓”通“勺”。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说杓山或者勺山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在杓山半山腰,有一天然台子,村民称之为擂鼓台。据说古时两军对垒,在台子上擂鼓助威。
    西杓山村西原有座古老的寺庙,寺庙叫木莲寺。寺庙位于一个高台上,杓山河绕寺一周。寺庙占地面积大,寺内有天王殿、阎王殿、佛爷殿等众多大殿。92岁的村民刘明林对木莲寺当年的景象还记忆犹新,甚至还记得一位叫“长须(音)”的和尚。“神很多,一个人都不敢进去!”村民说。
    木莲寺所在的高台,村民称其为点将台。据说古时两军对垒时,将领站在此台上调兵遣将。
齐鲁古道
    西杓山村南有条古道,古道是口镇到博山的必经之路。古道从口镇经过古城村、大冶村、龙角、灰堆村,再经过漫道村、西杓山村、东杓山村、五里桥、庙子村,又经横顶村、麻峪村、普通村、和庄村,过青石关,到达博山。
    旧时,口镇叫吐丝口镇,商贸发达,而这条古道连通了口镇和博山两个经贸繁盛之地。古时,这也是齐国通往鲁国的线路,齐长城是两国的分界,这条古道经过齐长城的重要关口青石关。西杓山村68岁的村民刘宣传说,在东杓山村,还能看到古道上留下的很深的车辙印。
    西杓山村头,立着长勺之战遗址碑,告诉大家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的发生地。这有证据吗?
长勺之战
《左传·庄公十年》载:“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此役,鲁庄公是在鲁国人民的支持下用正义之师和“彼竭我盈”的战术,在齐军三鼓士气不振之时,鲁军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并将齐军驱逐出境。
    《左传》所载虽然未明确指出长勺之战的地点,但就大的地理特点而言,有几个问题是明确的:首先,“齐师伐我”说明长勺为鲁地,长勺之战是伐,而不是偷袭;其次,长勺之战为车战;再次,战场地形较为复杂,既易于“伏焉”,又便于“逐之”。这些都可作为我们讨论长勺之战地理位置的基本线索。
    齐鲁两国当时以齐长城为界,杓山一带当时属于鲁国无疑。而在齐长城巨防下,当时只有一条可以驱车的通道,那就是从齐境经过齐长城之青石关而进入鲁地。
    由于长勺之战是“伐”,所以鲁军是知道齐军的行军路线的。但当时齐军兵强马壮,步步深入鲁国。为了保存实力,待机反攻,鲁军不得不避开齐军锋芒,采取守势。
    杓山周围东西皆是山岭,而杓山北面有一片开阔地带,以此为战场可布阵车战,若齐军败退,只能走原道,即自杓山经过青石关进入齐境。这段路狭长且是上坡,这种地形条件显然不利于齐军,而有利于鲁军的反击。当然,杓山至青石关一带的地形并不只是对鲁军有利,两侧齐国可以埋伏兵力,若齐军诈败撤退,待鲁军追击时伏兵杀出,将会置鲁军于死地。因此,曹刿担心“惧有伏焉”是有道理的。所以他“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才乘胜追击。
    由此,《左传》记载的长勺之战所透露出来的地理状况和杓山一带的地理状况吻合。但这场战争为何称为长勺之战呢?
    长勺作为地名是因为长勺氏的居住而得名。长勺氏遗址的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佐证。据《莱芜市文物志》载:长勺氏遗址1983年在西杓山村发现。长勺氏遗址有两处,一是西杓山村西南300米,原西杓山村学校后的高台地。遗址东北两面是杓山河,西南两面为斜坡,南台面就是西杓山木莲寺的位置,也就是后来的西杓山学校。二是在西杓山村南约1500米长的杓山之上。前者是高台地,文化堆积层可达2.5米,面积有3000平方米,主要遗物有陶鬲、陶豆、陶盘、陶罐等。后者位于杓山之阴,主要遗址与前同,两者均为商周文化遗存。
    由此,长勺作为地名是因为长勺氏的居住而得名,而长勺之战因齐鲁之战发生在长勺而得名。
    泰安市文物局的吕继祥、刘慧对此做了详细考证,山东省文物管理局经考证后也认定这里是长勺之战遗址。
    《齐鲁文化大辞典》载:“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地而得名。故址在今莱芜东北。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即发生在此。”《辞海》的注解也承认了这种说法。
    后记:长勺之战,这场战事因为《左传》的精彩记述,更因《曹刿论战》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入选中学课本而广为流传。作为发生在莱芜的重要历史事件,这里值得我们珍惜、保护和利用。


0.jpg (44.79 KB, 下载次数: 138)

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5 01:20 , Processed in 0.278274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