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锣鼓】

[复制链接]
查看1678 | 回复0 | 2010-11-2 2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山锣鼓(民间音乐)
标签: 文化


    博山锣鼓源于江淮地区的乡间锣鼓。明清时代,盛行于苏、杭和苏北。明嘉靖年间,博山李家窑李氏族人李琅之籍经商于苏州之际,将苏州锣鼓带回。清初,该村的袁、孟二家,长年经商于苏、杭,对那里的民间锣鼓研究学习,传回本地,与先前李氏族人引进的苏州锣鼓相融合,并逐步加以创新演化,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的博山锣鼓。又因这一民间锣鼓最先在李家窑村“落户”,所以,后人又称它为“李家窑锣鼓”。
    “李家窑锣鼓”在借鉴苏杭锣鼓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地独具特色的锣鼓乐套曲。该套曲有《蓬莱阁》、《闹花船》、《鱼得水》(又名“扬州歌”)、《老义昌通》、《新义昌通》、《玉芙蓉》、《娃娃通》(又名“连五鼓”)七个“鼓牌子”(锣鼓段)。清中叶,博山商贸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李家窑锣鼓”进入了高峰期,众多新锣鼓点应运而生。如《九龙翻身》、《闹龙珠》、《杏花天》、《峨嵋雪》、《扑蝴蝶》、《凤仁阁》、《十番通》、《擂通》、《连水漫》、《许仙游湖》、《喜鹊串梅》、《凤串牡丹》、《水漫金山寺》、《八锣》等。同时,它的流布范围也随之扩大到淄川、周村、临淄、章丘、青州等毗邻区县,后又扩大到东营等地,并被广泛应用于闹元宵、庆丰收、集会、祈雨、祭奠和婚丧嫁娶及开业庆典之中。从此,“李家窑锣鼓”的名字被“博山锣鼓”所代替。
    在博山锣鼓的传承中,无数民间艺术家对原有的锣鼓段精心作了充实修改,设计了前奏(原檐头)、间奏(连鼓)和尾奏(刹鼓),使博山锣鼓从队形、乐器、编制,到鼓谱和演奏方法,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色。
    锣鼓队以扇形为主,大鼓在队形的后中心,手锣在队伍最前端。后是中钹、大钹、锣,均分两边,成45度扇形,小镲及铴锣在鼓的后方成横队排列。
    就鼓来说,不管队伍大小,始终是一面鼓。鼓楗(鼓槌)以优质硬枣木制成,没有包头(多数锣鼓队用布、海绵或橡胶把鼓槌包起来),特别灵活,演奏借鉴了京剧中“司鼓”的技巧,使鼓不仅作为主要节拍来打“点”用,还可以演奏一连串密集的节奏;鼓是自己踩制而成,制作工艺独特,鼓楗与鼓面直接接触,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穿透力强;起鼓、送人、迎人、杠鼓都有固定的鼓点,但各有各的打法,各有各的意义;在击鼓时除有轻重之别和落鼓的部位(鼓边、鼓帮、鼓心)不同之外,还常以滚锤、双锤、点锤、擦锤等来表现特殊效果。演奏中还巧妙地运用领奏、交替、重叠等手法,继承中国打击乐的击法,使博山锣鼓更具观赏性。
    中钹,又叫铙钹,以单击和连击、滑击为主要击打方法。打出的是鼓的节奏,若队伍长,前边听不到鼓点时可依据中钹的演奏上曲牌,临时代替大鼓指挥。中钹也称“闹”钹,节奏可以打得像鼓一样复杂密集,声音响亮,起到烘托热闹气氛的作用。
    手锣是锣鼓队的领队,在锣鼓队的前方,打击鼓谱,起指挥的作用。
博山锣鼓独特的音乐特征在于:它不但具有民族打击乐“刚”、“粗”、“热”的一般特征,更具有自己“柔”、“细”、“漫”的个性特征。它既能表现波澜壮阔的场面和热烈火炽的情绪,也能刻划稳重、宁静的意境和轻松、活泼的情调。可谓:刚中有柔,粗中有细,热烈中见温和。
博山锣鼓的形成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齐鲁大地独树一帜,在全国锣鼓乐中别开生面。尤其是它那紧密配合民间扮玩(舞蹈)“五只船”(旱船)的表演形式,使观众在一饱耳福的同时,又增加了其观赏性。
    博山锣鼓具有振奋人心、陶冶情操的功效,它激发了人们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情感。博山多山,造就了博山人淳厚、粗犷、坚韧、善良、热情的品格,也造就了博山锣鼓厚重、热烈的鼓风。


0.jpg
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