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杨姓始祖的源流及说法 5. 关于杨氏源流多元的说法
山西省杨氏文化促进会的杨安生先生在中华杨氏网上发表的“关于杨氏源流多元考”认为天下杨氏分为三大家:华阴弘农杨氏、天水氐族杨氏、山西河东杨氏,这三大家又有如下的一些说法:
(1)认为以杨伯桥为始祖的是东汉四川人扬雄。根据《汉书.扬雄传》中,他自述其族源云:“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桥兮,流于未之杨候”。伯桥被扬雄认为是杨姓的初祖,后有欧阳修的《世表》而更具体,伯桥为杨姓的始祖,在古文献学上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2)认为弘农杨氏祖系是尚父,凡言伯桥为始祖的,都是根据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抄来的。专家们认为欧阳修的《新唐书》误导了弘农杨氏后人。1199年,诗人杨万里为杨文富作《杨氏族谱序》,是根据已出土的杨宁墓铭志为根据,全面否定了欧阳修的《新唐书》内容。
根据河南省洛阳出土的杨宁公墓志铭上记载:“……宁公,字庶玄,弘农华阴人也,本盖姬姓周宣王之子曰尚父,邑诸杨,得氏于后。至汉赤泉候喜、安平候敞、征君宝继家华,下为关西令族鄢……” 铭文中明确指出:一是尚父封为杨候,二是杨喜、杨敞等弘农杨氏的祖源是尚父。
(3)以杨杼为始祖的族谱源流说 995年,广东杨廷税写了以杨杼为始祖的《梅州谱序》。杨廷税,广东梅州人,文隆公之子,宋朝人。梅谱序文来自重庆市巴南区百节镇新民村四社丁家湾杨从文收藏的《杨氏谱谍》。该谱正文为《粤省杨氏旧谱》。序文落款:宋绍兴三年岁在癸丑春三月吉日,进士知温州府事廷税字国祥敬序。此谱系自杨杼至尚父。直至续修现在,南方大多杨氏族谱中都是从杨杼为始祖的。据说此谱的始祖依据是,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文学家刘义庆(大文学家)写的《世说新语》一书中的主要内容,北宋未大文学家汪藻根据《世说新语》内容,写出了第一部“弘农杨氏族谱”,始祖是杨杼,即晋国第一国公唐叔虞的次子,但杨杼并没有被封为杨候。 (4)天水盘瓠的后代天水杨氏 天水杨氏一直和弘农杨氏并列,古建有仇池国。天水杨氏是氐族,是少数民族杨氏中最大的一支,这支后人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并与羌族融合,“嫁娶有似于羌”,故史学家又把他们称为“西戎”。 (5)古晋国的河东杨氏 河东杨氏从周朝已有记载,祖居山西省的洪洞县,以邑为姓。河东杨氏的上祖,追述到周朝晋国,始祖杨干,和弘农杨氏上祖杨?是同时代人,杨干比杨?大32岁,他的上祖是晋文公重耳。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会编写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书,在述及洪洞县历史沿革时写道:“西周时洪洞为杨候国。春秋时,洪洞为晋悼公之弟干的食邑,号杨干。
杨姓始祖的一些说法及源流甚多,在此不能一一例举。宗上所述,到底谁是杨氏始祖,所见资料给我们留下诸多疑云。
关于季夙是职的第五子(叔向的兄弟)或是叔向的子孙,无一交待清楚的。黄剑秋先生说季夙是姬姓的一个氏族名,叔向不可能把它作为自己儿子的名字。
关于晋国六卿灭祁氏和羊舌氏的说法是否存在,关于逃遁之地也有争议。杨氏始祖论坛稿件之一中有这样的说法:班固说杨侯受逼,逃于楚之巫山。杨大雅说是食我子孙为避难“逃遁华阴山谷”。杨绘说是“叔向子孙有逃于华阴仙谷中,姓杨氏”。杨偕说是“叔向子孙曰季夙曰道,逃居华阴山仙谷,遂为华阴杨氏。”
这些说法是否可考,笔者没有能力断言。到底谁是杨氏始祖,谁是弘农杨氏的祖源,我们没有能力去考证历史。总之,因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杨氏祖源和杨氏始祖没有一个多数人公认的说法,或许只能是多元之说共存,有待研究。
三. 杨氏始祖初探
根据以上杨姓的源流和始祖的说法,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 杨姓的始祖,理应是开始以杨为姓的先祖
探索杨姓的始祖,按理应是开始以杨为姓的先祖,不是杨姓的祖源,也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中的“黄帝”初为天神或部落的图腾,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王。经几千年的流传被人格化为男性始祖,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因此,“黄帝”仅是中华民族先祖崇拜的象征,不能称为杨姓的始祖。
虽然按普遍说法,天下杨姓都是周武王的后代,出自姬性。但毕竟周武王姓姬不姓杨,他的后代有的也改作其他姓了。因此,我们也不能把周武王说成是杨姓的始祖。
虽然有许多说法把伯桥尊为杨姓始祖,但却没有任何一种说法提到从伯桥开始以杨为姓,伯桥姓姬不姓杨,因此伯桥为杨姓始祖的说法实在没有说服力。同样也没有任何说法提到尚父的后代什麽时候,是谁开始以杨为姓,同时也没有任何说法提到尚父的世系延续。因此尚父为杨姓始祖的说法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