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校训
厚德 博学 笃行 致远
厚德: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道德高尚者会受到人们的拥戴,能承担重大使命。“厚德”指广厚之德,大德。意在倡导师生员工崇尚道德、知荣明耻、存荣弃辱、共创和谐。
博学:语出《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为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博学”意为广泛地学习,也指学问渊博。意在倡导师生员工创新学习、追求真理、博采众长、丰富自我。
笃行:语出《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意为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的意思。意在倡导师生员工知行统一、注重实践、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致远:语出《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致远”意为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奋斗的目标。意在倡导师生员工信念坚定、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开创未来。
校风主题词
团结 勤奋 严谨 创新
团结:就是虚怀若谷,宽以待人,友好相处,和衷共济。它要求师生员工具有豁达、宽容、理解、尊重、谦敬礼让的博大情怀,自信、乐观、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 平等、友爱、互助、合作、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谐创业。
勤奋:就是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它要求师生员工具有乐于吃苦、勇于奉献的思想境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态度,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实干精 神。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畏劳苦,勇于拼搏,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成功之花,以自己不懈的奋斗攀登光辉的顶点。
严谨: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求真务实。它要求师生员工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要有科学严谨的态 度,认真扎实的作风,脚踏实地的精神;反对敷衍塞责、马虎应付的态度和轻率浮躁、急功近利的作风。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唯以求真的态度做 踏实的功夫,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一个有科学道德和学 术道德的人。
创新:就是不拘陈规,敢为人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它要求师生员工时刻保持解放思想、知时适变、善抓机遇、敢于探索的境界和胆识,自觉培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积极创业、敢于创业的勇气和才干。不断提高和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贡献聪明才智。
青岛农业大学标准字 青岛农业大学标准字为毛体
青岛农业大学校标
青岛农业大学校标
一、历史沿革与现状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全日制毕业生56000余名,中共中央委员、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在1997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
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农科特色鲜明,农、工、理、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设有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药学院等14个教学学院和1个体育教学部,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合作社学院、中加商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海都学院(独立学院)。举办58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2722人,硕士研究生1346人。
学校拥有青岛和莱阳两个校区,占地3337亩,校舍建筑面积108.9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172.5万册,国内外期刊10727种,电子图书16160GB。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27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2人,副高级职称409人,博士291人,硕士735人,博士占25.2%,硕士以上的占80.3%。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博士生导师22人。
学校拥有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2个研究所。设有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人才培养与研发中心、中国鸵鸟疫病防制中心、青岛市农机化高级人才培训基地等研发培训机构和康奈尔大学BTI——青岛农业大学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和细胞工程中心、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韩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中英食品研究所等中外合作研究机构。
历史沿革表 1951年莱阳农业学校创建
1958年莱阳农业学校升格为莱阳农学院
莱阳农学院改建莱阳农业学校
1962年莱阳农学院改建莱阳农业学校
1976年莱阳农业学校升格莱阳农业大学
莱阳农业大学改建莱阳农业学校
1978年莱阳农业学校升格为莱阳农学院
2007年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
二、教学工作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面建设了完备的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体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建设了159个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学校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试点专业、4门省级试点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专项资金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学校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方面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近年来立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372个,有一批课件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并在全国高校推广应用。学校坚持严格教学管理,狠抓学风建设,形成了浓厚的学习风气。应届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生物类专业达到50%以上。大学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在全国农业高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广泛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三、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5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6项,省部级课题203项。目前,学校在研科研经费2.03亿元。“十一五”以来获得发明专利12项,选育植物新品种3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78年以来学校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曾多次对学校克隆牛、仿生农药等科技成果给予报道。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在仿生农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及海洋真菌、农作物和果树育种、动物繁育、植物保护、旱作农业、农业挖掘机械、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加工、天然活性物质、农业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四、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校就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粮油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进入新的世纪,学校根据大农业的发展态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十一五”以来,学校向社会转让1个新型农药生产技术、5个玉米杂交新品种生产经营许可权,合计转让金额3162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及下属各区市、利津市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科教兴农的合作协议,搭建了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通过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举办科研对接会以及通过网络向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科技服务的区域延伸到新疆、贵州、安徽等地。学校曾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五、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连续多次荣获“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已与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荷兰瓦荷宁根大学、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为代表的美、德、加、英、日、韩、俄等17个国家的5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双方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流学生,开展合作研究。
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0年6月
校友风采 原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现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正部级 孙政才
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山东省委主委,山东省副省长 副部级 蔡秋芳
教授,山东省农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王金宝
烟台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江汀
烟台市副市长 田明宝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Berkeley)分校植物学系教授 栾升
日本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徐会连
美国Loma Linda大学研究学者,博士 秦学忠
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京区党委副书记兼京区纪委副书记 隋红建
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 时建忠
邯郸市市长 赵杰
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蔬菜学博士生导师 何启伟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西臣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戚业国
现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孙君茂
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维志
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李登海
六和集团创始人,资深董事长 张唐之
校园风光
青岛农业大学南门
[1]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毓秀桥
青岛农业大学虹子湖
青岛农业大学文昌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