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简介

[复制链接]
查看1292 | 回复0 | 2010-11-4 14: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莒县
莒县(拼音:Jǔ Xiàn),又称莒州,称莒,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属新亚欧大陆桥头堡日照市,面积1951平方公里,到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111.1万人,人口和区域面积分别居全省第10位和11位,总人口约占日照市的五分之二。其中非农业人口19.1万人,占总人口的17.3%。








县域简介  
                            县人民政府驻城阳镇,邮编:276500。
                               行政区划代码:371122。区号:0633。
  
莒县地图

新中国成立初,属滨海专区。
1950年滨海专区撤销后划入沂水专区,1952年沂水专区撤销划入临沂专区(1970年改称临沂地区)。1992年划入日照市莒国文化。
      历史文化  莒县是块古老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中生代第四纪中期,莒地就是植物茂盛.晡乳动物蕃生.古人类繁衍的地方。到新石器时代,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志为中心的古代文化亚区。商代为古幕国,春秋时期为莒国,汉代为城阳国,莒故城为莒地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莒文化。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图象文字”证明,早在7000年前,莒地区先民就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古文字雏形。莒地故城堡 遗址达十几处之多,古遗址.古墓群已发现1291处;莒州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县博物馆 馆藏文物达1200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200余件。莒文化经过历代莒人的发展和沉淀 成为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 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文化。

气候条件  莒县地处暖湿带,四季分明,寒暑适中,物产丰饶。盛产小麦. 水稻. 玉米. 豆类 薯类,以及花生. 桑蚕. 茶叶. 西瓜等,苹果. 银杏. 板栗. 桃. 柿. 杏等干鲜果亦十分丰富,是全国粮食. 油料. 果品. 蔬菜. 生猪. 肉食兔等重要生产基地。莒县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初步探明的矿产达38种,铁. 铜等金属和石灰石. 大理石. 页岩粘土等非金属资源尤为丰富。莒县有沭河等大小河流26条,有青峰岭等大中小型水库226座,水资源充足。

  莒县属于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主要特征是:春季温和,风多雨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少雨干旱;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在作物生长季节,光照充足,热量和降水都较丰富;但在有些年份,也出现了旱涝、低温等灾害性天气。

  统计资料显示,莒县地区的常年平均气温为12.1℃,年降水量75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245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82天

交通状况  莒县南靠兖石铁路,北近胶济铁路,中有胶新铁路,即将开工的山西中南部铁路大通道横贯东西,东临日照港。206国道和016国道交汇莒城,交通十分便利。改革开放以来,莒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连续10年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全县村村通公路,县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

生活配套  电信全部实现了交换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国际互联网业已经开通;电力 供水设施日臻完善配套,供电网络科学合理,可靠性强,现有35KV变电站15座,年供电量达3.866亿千瓦时,足以保证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县城供水系统已成网络,已建成现代化水厂五座,日供水可达10万吨,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有充分保障。卫生机构齐全,医疗设施先进,县属两处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广播电视蓬勃发展,已并入全省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乡镇普遍建起了电视差转台。第三产业发达,已形成较现代化的服务网络,有大型商场,娱乐中心20余处,有设施完备的涉外宾馆酒楼18处,可为中外朋友提供优质服务。

获得荣誉  城区整洁优美,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城市绿化率达32.1%,被评为省级卫生城。莒县“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省级文明县”等称号,莒县县城是“省级卫生县城”。

  山东省第一个农业合作社

  1951年11月25日,14区吕家庄(今莒县闫庄镇爱国村)吕鸿宾等5 户农民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公推吕鸿宾为社长。

文博精粹  据考,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的部落,《中国史稿》(郭沫若著)载“伯益是早期融入华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个民族。”至商代为姑幕侯国,周为莒国,汉为城阳国,后为州为县。古老而年轻的莒地,在数千年的岁月中,积沉了丰厚的文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莒县陵阳河出土的刻有象形文字的大口尊和陶质牛角号,把华夏文明史上推了一千年。
莒乡文苑  莒乡文苑,内藏丰厚。据史载,仅六朝时,莒人文著,册以百计。其中臧严之《栖风春秋》、臧荣绪之《晋书》、刘勰之《文心雕龙》地位颇高,历代相传。明、清之交,莒人文著,再掀高潮,涌现出卢纯、于学谧、管廷献、李继芳等著作达200余卷;30年代,一代学子周兴南又写下了《孙子兵法考释》等五部传世之作。时到当代,莒人文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改革开放20年,全县共出版图书30余册,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文稿1700余篇;杜守敏出版了《全国高考优秀作文评导》等11册教学丛书,王世龙出版了《土地的花冠》等7册专集,唐家兴发表了《抗拒破产》等数十万字的文学作品。与此同时,他乡莒籍作家,其人其作知名者不下百人。其中:张采忱、魏树海、于产、赵书三等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另外,莒县还先后自发成立起“诗社”、“文学社”等文学团体20余个。
莒乡书画  莒乡书画,名人荟萃。明代赵原、清代于学谧、于长龄、邴宛麟、董玉辉、庄陔兰、孙少山等皆为书画之大手笔,其人物、花卉、山水、书法,或苍郁幽深,或傲岸不羁,或遒劲秀美,或雅俗共赏,不仅在当代红极一时,至今为后人所推崇。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莒乡书画界非常活跃,成为省文化厅命名的“山东省民间书画艺术之乡”。宋式云、何乃磊、徐永田、朱全增、高金书、宋金鼎等一大批书画家以其作品的绚丽多姿,成为全国知名的书画家,其中何乃磊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大奖赛中获奖。另外,莒县书法、绘画群体庞大,新秀层出不穷。他们的作品或夺得全国大奖,或出展北京、香港,是我县书画艺术史上的新生力量。外乡莒县籍画家也不乏其人,知名者有百余位,风采各有千秋。虽身居他乡,亦为莒县增光不少。
莒县剪纸艺术  起于民间,以剪“过门彩”和“天棚花”为主,图案多是“恭贺新春”、“凤凰对舞”之类,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建国之后,于永胜、贾孝来等融林刻、多色套剪为一体,将莒乡的剪纸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作品格调清新,色彩明朗,深得社会各界喜爱。仅于永胜一个人就在省以上报刊发表作品1000余幅。
莒县的民间娱乐  ,多在节日时进行。有春节的狮子、旱船、高跷、花棍、跑驴等杂耍,有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民间小唱,有元宵节的花灯和焰火,有清明节的秋千和风筝。其中碁山的转秋千,以其独特的方式,引起了各地游客的浓厚兴趣。
莒县的戏曲文化  ,最为著名的便是“莒县周姑子戏”。有时依照方言写为“肘鼓子戏”,是莒县人民以及周边区域劳动人民喜爱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戏。
莒县地方风俗  涉及范围较广,文化、体育、娱乐各有所属,其中端午节采药、清明节荡秋千、正月十五送灯等,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1996年4月,莒县被评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

重要文物图象文字  是刻在灰陶尊腹部的原始陶文。自1960年以来,在莒县陵阳河、朱家村和杭头三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已先后出土10多种类型20余个单字。此系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汉字的祖型,可证我国古文字史当在5000年以上。
褐陶号角  1979年于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夹砂褐陶,形似牛角,制做精细,吹之作响。此号角属考古首次发现,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社会的萌生将是弥足珍贵的物证。白陶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炊器,1977年于陵阳河遗址出土。夹砂白陶质,喇叭口大10.8厘米,鼓腹径粗1.2厘米,高34厘米,形若鸟状,系东夷民族鸟图腾崇拜的物证。
白陶封口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炊器,1971年出土于陵阳河遗址。夹砂白陶,鸟喙形流口封堵,封口上有许多不规则的锥孔,状同喷头,具有出气、防尘、讲究卫生之功能。
玉琮  大汶口文化时期祭祀的礼器,1983年于杭头遗址出土,灰绿色角闪岩质,形外方,边长12.6厘米,中间有圆孔,径6.5厘米,通体磨制,圆滑扁平。

农民起义活动樊崇起义  公元18年(新莽天凤五年),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樊崇在莒县起义。不久转入泰山,后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大破莽军,发展到十余万人,以赤色涂眉,称“赤眉军”。公元25年,率军攻入长安,立刘盆子为帝,消灭背叛绿林军的刘玄政权。后因粮尽撤退,陷入刘秀大军包围,被迫投降。公元27年,力图再起,未成,被刘秀所杀。
杨妙真抗金  1214年(宋贞二年),金军镇压红袄军,起义军领袖杨安儿被杀。 其妹杨妙真,号“四娘子”,集合余部数万人,活动于潍(今潍坊)、莒(今莒县)一带,后与红袄军另一领袖李全在马鬐山(今莒县东南)会合,杨妙真与李全结为夫妻,继续抗金。
解放莒城莫正民起义  1944年11月14日,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六、十三团,八路军鲁中军区一团,山东军区特务团两个营,山东军区独立一旅,莒中、莒南独立营及区中队、民兵计万余人,发起解放莒城战役。是日,伪莒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莫正民率所部3500余人反正,并生擒于经武。伪县政府全部官员反正,莒县解放。

行政区划  莒县辖17个镇、4个乡。

  城阳镇:位于莒县中部。辖67个行政村,总面积67.51平方千米,总人口13.02万。镇政府驻东大街。

  阎庄镇:位于莒县城北。辖48个行政村,总面积64.68平方千米,总人口3.79万。镇政府驻阎庄。

  招贤镇:位于莒县东北。辖81个行政村,总面积110.28平方千米,总人口6.82万。镇政府驻招贤村。

  夏庄镇:位于莒县南部。辖66个行政村,总面积113.93平方千米,总人口6.40万。镇政府驻夏庄村。

  浮来山镇:位于莒县西部。辖63个行政村,总面积65.41平方千米,总人口5.28万。镇政府驻胡家街。

  峤山镇:位于莒县东北。辖78个行政村,总面积94.18平方千米,总人口5.80万。镇政府驻牛家庄。

  东莞镇:位于莒县北部。辖52个行政村,总面积105.5平方千米,总人口3.88万。镇政府驻东莞村。

  刘家官庄镇:位于莒县西南。辖64个行政村,总面积79.77平方千米,总人口6.64万。镇政府驻刘家官庄。

  龙山镇:位于莒县东南。辖56个行政村,总面积112.90平方千米,总人口4.68万。镇政府驻九里坡。

  小店镇:位于莒县南部。辖62个行政村,总面积119.60平方千米,总人口5.52万。镇政府驻小店。

  店子集镇:位于莒县东部。辖83个行政村,总面积32.00平方千米,总人口3.97万。镇政府驻张家围子。

  中楼镇:位于莒县东南。辖65个行政村,总面积131.32平方千米,总人口5.79万。镇政府驻中楼村。

  陵阳镇:位于莒县东南。辖53个行政村,总面积54.66平方千米,总人口4.03万。镇政府驻大河北。

  长岭镇:位于莒县南部。辖49个行政村,总面积59.27平方千米,总人口3.80万。镇政府驻石井村。

  安庄镇:位于莒县北部。辖42个行政村,总面积81.17平方千米,总人口3.31万。镇政府驻安庄。

  碁山镇:位于莒县北部。辖86个行政村,总面积197.51平方千米,总人口8.08万。镇政府驻大庄坡。

  洛河镇:位于莒县西北。辖46个行政村,总面积75.50平方千米,总人口3.98万。镇政府驻洛河崖。

  桑园乡:位于莒县东北。辖71个行政村,总面积121.83平方千米,总人口5.32万。乡政府驻桑园村。

  果庄乡:位于莒县西北。辖32个行政村,总面积66.19平方千米,总人口3.07万。乡政府驻前果庄村。

  库山乡:位于莒县东北。辖43个行政村,总面积107.29平方千米,总人口3.08万。乡政府驻小库山村。

  寨里河乡:位于莒县东南。辖53个行政村,总面积71.92平方千米,总人口3.74万。乡政府驻寨里河村。

历史沿革  莒地商属姑幕国。

  西周至战国初期属莒国,公元前431年,莒为楚所灭,先属楚,后属齐。

  秦置莒县,属琅琊郡。

  西汉初属兖州刺史部城阳郡,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二年)置城阳国,定都于莒。王莽改莒县为莒陵。

  东汉仍称莒县,属琅琊国,初都莒城,后迁都开阳(今临沂市)。

  三国魏属青州城阳郡。

  晋代,莒县初属徐州城阳郡,公元289年(晋武帝太康十年)割属东莞郡。

  南北朝刘宋时期,莒县属徐州东莞郡,郡治东莒;北魏时期,莒县属南青州东莞郡,郡治在莒;北周时期,改南青州为莒州,州治在团城(今沂水县城),莒县属莒州义塘郡,郡治在莒。

  隋代,莒地先后为州、为县,属琅琊郡。

  唐代,莒县属河南道密州,置莒州。

  宋代,莒县属京东东路密州。

  元代,莒县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莒州,州治莒城。

  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以州治莒。

  清代,沿明制,仍称莒州。

  1913年,改莒州为莒县。

  1940年3月31日,中共领导下莒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此时县境内出现两个县级行政组织,是年底,莒县抗日民主政府撤销。

  1941年1月至1943年9月,中共先后在县境内建立莒中、莒南、莒临边、沂东、莒沂边、莒北、莒诸边7个县级行政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内尚存莒县、莒沂县两个县级行政单位。莒沂县建国前隶属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1950年5月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易名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沂水专署。

  1953年8月,莒县属临沂专区管辖。1970年,临沂专区改临沂地区。1992年12月13日,莒县划归日照市。

莒县名人姜尚   姜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吕氏,一名望,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世称 “姜太公”。《孟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的观点是一致的。“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史记·齐太公世家》)东海即东海郡,领海曲等38县。海曲县即今山东莒县。古代莒、吕一字。姜太公的祖宗伯夷受封于吕。莒县至今还有东吕乡东吕里。可见,莒县便是姜太公的祖籍及出生地。
刘勰  刘勰(约467~539) 字彦和,南北朝东莞莒人。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写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该书系统阐述了先秦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邹维新  
  
刘勰

邹维新(约1287~?) 字仲德,元莒城邹家庄子人,家世业儒,7岁丧父,长而就学,聪慧过人,元皇庆二年(1313年) 乡贡进士。延祜乙卯(1315年)进士第一(见《山东通志》) 。累仕至亚中大夫同佥。太常礼仪院事。有文集若干卷,《重修莒志·艺文节目》称文集十卷。其存世之作莒地仅见《马亓山祀雨显应碑记》。
王尽美  王尽美(1898一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斋,莒县大北杏村(今属诸城市)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宋平  宋平,莒县招贤镇大罗庄人。1917年生,1934年后,在北平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学习。 1936年参加工作,1937年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后,曾任延安中央党校干事、 延安马列学院教育处处长、中央党务研究室秘书、南方局学习秘书、重庆《新华日报》 社编辑部秘书长、新华社重庆、南京总分社负责人、周恩来总理秘书等职务。1947年后,任哈尔滨市警备大队政委、东北总工会主席等职务。 1952年后任国家计委委员、劳动工资计划局局长兼劳动部副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西北局计委主任、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军区国防工办副主任等职。1972年后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兰州军区第二政委、 甘肃省军区第一政委等职务。 1981年后任国家计委主任、党组书记、国务委员、中央组织部长等职务。宋平同志是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1987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1989年6 月在中共第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90年11月至1998年12月,担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会长。
吕鸿宾  吕鸿宾,(1911.11~1990.6),莒县阎庄镇爱国村人,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48年秋带头组织互助组。1951年率先成立全省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1月出版《吕鸿宾访苏日记》,提出社会主义集体化要打破“吃大锅饭”的思想。1955年在全国率先倡导实行包工责任制。“大跃进”运动中,他首先向中央写信反对浮夸风,坚持实事求是搞种植,1961年3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进行报道,并配发《种植计划必须实事求是》社论。秋,《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爱国大队因地种植的调查报告。他历任爱国农业社长、村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临沂地区革委副主任、县革委副主任、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他被群众称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带头人”,是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者。他首创了一系列劳动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经验,在全国产生巨大示范影响,是与时俱进的时代楷模。他重视兴办工副企业与科研推广,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杰出榜样。他多次出席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代表新中国农民出访许多国家,对参政议政、增进国际友谊贡献卓著。

莒县农民救灾志愿队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汶川大地震,得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后,14日凌晨一点多,来自山东莒县洛河镇东皂湖村的10位村民开着一辆农用三轮车,带着3000元钱,38箱矿泉水,50箱方便面,50公斤山东大煎饼,作为救灾物资带给灾区。颠簸了四天三夜,行程3000多公里,克服重重困难,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在安县黄土镇帮助修建受灾群众安置点。他们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装卸救灾物资,抢救被困群众,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莒县农民救灾志愿队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莒县农民救灾志愿队”成员:刘中明、刘光波、刘中富、刘中停、刘中彩、刘守华、刘守秋、刘守欣、刘守贵、刘光瑞。

中国历史有记载最大的地震地震情况  ●发震时刻

  1668 年7月25日12 时左右(清康熙七年农历六月十七日戌时)

  ●震中位置

  中国山东省郯城、临沂、临沭三县交界处〈34.8 °N,118.5°E〉在山东临沂地区,今日照莒县

  ●震级

  8.5级

  ●震源深度

  约36公里 

  ●震中烈度

  XII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中国地震烈度最高级别,

  ●地震别称

  郯城-临沂大地震,郯城-莒县大地震,郯城麦坡地震。
影响范围  据记载,当时地震影响所及达410多个县,鲁、苏、浙、皖、赣、鄂、豫、冀、晋、辽、陕、闽诸省及朝鲜同时感觉地震。山东郯城、沂州(今临沂)、莒州(今莒县)破坏最重。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感半径800多公里。极震区内城廓、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郯城倒塌如平地,莒州百里无存屋,并伴有大规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涌水喷沙等现象。震时如舟覆,如桔槔上下,崩为堑,漩为渊,沙涌井湮,地侧树偃,百谷陨箨。共压毙5万余人,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处。暴雨烈日,瘟痢随作,人民流散。震中周围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共压毙5万多人,有感半径达800多公里。震后又发生6.5-7.1级余震6次。

  极震区北至莒县,南至新沂,沿沂沭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分布,其中郯城县、临沭县部分地区烈度达XII度,其它地区烈度达XI度。震时如舟覆,地侧树偃,百谷陨箨,城郭、公廨、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山崩为堑,地漩为渊,沙涌井湮。郯城城楼垛口、村落寺观俱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涌,上喷高达二、三丈,地裂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李家庄一镇数千家并陷;沂州人无完宇,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莒州百里无存屋,马蓍山崩四散,屋楼崮山劈裂一半,阎家崮、旋风朵、马亓山大山个裂一半,城内四乡遍地裂缝。区内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暴雨烈日,瘟痢随作,人民疏散。

  X度区北至诸城,南至新沂南,西至蒙阴、费县,城郭官民房舍尽坏,压毙居民无数,山崩,地裂涌黑沙水,平地水涌数尺。

  IX度区北至潍坊、益都,南至江苏省邳县、沭阳,东至日照、胶县,西至兖州、邹县,坏官民房无算,人畜死伤甚多,地裂山崩,涌水出沙。

  VIII度区北起济南至昌邑、即墨一带,南至江苏省盐城、涟水一带,西至微山、济宁、泰安,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城垣官舍倾倒无数,人畜多为压死,地陷裂山崩。

  VII度区北起胶东半岛至惠民、德州一带,南至安徽省淮北、蚌埠到江苏省盱眙、宝应、大丰,西至菏泽、河南省商丘,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城垛庐舍多坏,人民有压伤及死者,地裂出黑水。

  VI度区北起黄河口北,南至安徽省安庆、宣城到上海,西至河北省冀县、丘县到河南省安阳、郑州一带,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一般记载房屋多倾倒或扑屋伤人。

  古籍描述

  山东数十个县的县志对此都有记载:如沂水县志记载“倒房数千间”,章丘县志记载龙山山崩。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二《地震》一文中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以下引述《地震》中的相关内容: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编写者注:今临淄),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地震后果  ●地质

  山崩、地裂、地陷等地面形变现象分布于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安徽省北部,形变带延伸南北长达120公里,其中强破裂带大致北起莒南县板泉,南到郯城县归义茅茨,长约70余公里。由于地表大面积升降,平地大面积被溢出来的地下水淹没,苏北赣榆县海滩隆起,黄海海水退舍30里。更由于数十个州县房屋倒毁。

  ●人员

  人畜伤亡十分惨重,按史料记载计算人口死亡在5万人以上,其中莒县死亡2万有余,临沂死亡1 .2万以上,郯城死亡8700余人。 

  ●经济

  这次地震惊动朝野,康熙命户部速行详议,分别蠲赈。发免山东沂州等40州、县、卫年租多寡不等,银二十二万七千三百有奇,并遣官赈济。
相关研究  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收集整理了这次地震的大量史料,1960年李善邦先生确定这次地震为郯城8 级地震。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高维明,山东省地震局李家灵、林趾祥、晁洪太,临沂行署地震办公室郑朗荪等先后多次对这次地震进行实地考察,确定了其发震断层;季同仁、徐学炎等补充收集了有关史料。这次地震的震中郯城-临沂一带,正处于我国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主体范围,由陆地断裂带活动造成了地震。

  地震成因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长期遭受剥蚀的豆家岭-汞丹山地垒.必然要发生间歇性均衡补偿,瞬时性的上升必然导致地震的发生,这就是本区地震形成的大背景.大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圈闭隐爆,因为隐爆能够形成岩浆通道,让高密度的岩浆不断向上侵入,能起到有效地均衡补偿作用.郯城大地震极震区的地质背景具备隐爆地震的圈闭聚气-熔融岩浆-隐蔽爆破-楔块运动的形成条件,因此认为郯城大地震是圈闭隐爆作用形成的.
地震遗迹  山东省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被中国地震局正式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下一步山东省将对该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

  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位于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中部,公元1668年7月25日郯城8.5级地震就发生在该断裂带上。

  最新情况:

  7月13日19时03分,从日照市地震局了解到,莒县城北发生地震,震级为2.9级,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坏,莒县部分居民有震感。获悉,地震发生在莒县城阳镇北部,震源位于北纬35.61°,东经118.8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