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德州学院
简介 德州学院是一所山东省的综合性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始建于1971年5月。2000年3月由教育部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座落在素有“神京门户”和“九达天衢”之称的德州市,东临京福高速公路,西近京沪铁路干线和104国道,交通便捷,环境幽雅。2006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德州学院
学校现有50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理科为主,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教育的办学层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7884人,其中本科生14652人。200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挂靠山东师范大学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原子和分子物理两个专业研究生。
学校现有教职工1711人。专任教师1160人,其中教授74人,副教授393人,已经取得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85人,其中取得博士学位教师128人。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学术风气。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有13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人荣获省级教学名师称号,17人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9人为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市级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28人。学校还聘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兼职教授128人,其中院士3人。
德州学院
学校占地1970余亩,现有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10681万元,馆藏图书181万册。建有各类实验室138个、语音室14个、多媒体教室80个,生物物理实验室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有设备先进的电视教学编辑制作系统、电视演播室及新闻中心;学校网络中心是山东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的五个分中心之一。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学生公寓设施齐全。优良的办学条件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才智、历练成才的广阔空间。
建校以来,德州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已成为区域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现有科研所(室)47个,近几年来,学院承担和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63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部级81项,共发表论文6800余篇,SCI、EI、ISTP、A&HCI、CSSCI等收录418篇,出版著作136部。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83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8项,基础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研究开发能力,其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生物物理、有机化学、生物科学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有较大学术影响。申请和授权中国发明和中国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等国家20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并开展了合作办学、互派教师与留学生、合作科研等实质性合作,学校可面向各国招收留学生到本校学习汉语和其它专业课程。每年有十几位外籍教师在德州学院任教,每年派出教师到英国、美国、加拿大进修、访问或合作研究。经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德州学院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开展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与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大学开展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合作办学,与美国底特律大学开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合作办学、与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护理专业的合作办学,已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德州学院
学校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重视教学管理、教学建设,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自举办本科教育以来,本科毕业生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考研录取率、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得到了社会和广大考生的认同。近几年来,共承担省部级教改立项47项,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获得高等教育 校训石
省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自2007年以来,德州学院的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等32项。其中国家一等奖5项,特别是在有清华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参加的全国首届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德州学院代表队取得了国家级一等奖的好成绩,成为山东省高等院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在全国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获得省级奖励330余项。德州学院每年都有部分本科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已有部分学生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充分展示了该校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学风。2010年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1541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6.80%。
校史 德州学院
德州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71年5月的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师专建校时,校址位于德州市德城区三八路46号,占地116亩,藏书3000余册,建筑面积3331平方米,从1971年5月11日起启用“山东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印章。1971年5月15日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入校,当时设中文科、数学科、物理科、化学科四个二年制专业,共招收241名工农兵学员。1977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后,在省、地领导的支持下,德州师专积极准备招生,在原有四个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艺术科音乐、美术两个教育专业,77级共招收普通生355名。之后又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实际能力,先后增设了体育系(1978年)、政治系(1979年)。197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德州师专为普通高等学校,办学逐步走向正规化。全校教职工1982年为199人,其中专任教师151人,讲师46人,校舍面积22531.49平方米。1980年增设了外语系(英语专业)。1982年经地委、行署研究决定、省政府批准,德州师专在德州市东北郊北园路东首原学农基地建设新校,占地320亩分南北两院(北院为教学区,南院为教职工生活区)。新校于1988年初基本建成交付使用,6月份全部迁入新校办学。新校址地域开阔,环境幽雅院落静谧,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适应本市教育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州师专扩大办学规模,批准招收非师范专业学生。1993年7月有5个非师范专业招生:公关文秘、计算机及应用、电子电气技术、化工、经贸英语。1994年又增加2个非师范专业招生:实用美术、法学,均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历经27年历史,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下,全校师生团结奋战、艰苦创业,为德州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德州市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院长 贺金玉
1996年6月中共德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德州师专、德州教育学院、德州市直业大合并办学的决定》,开始了三校合并办学的准备工作。1998年3月9日国家教委同意将以上三校合并,组建德州高等专科学校,3月25日在德州师专学校门口隆重举行了德州高等专科学校揭牌仪式。德州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成立。1999年,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又将原德州第一职业中专和德州纺织工业学校并入管理,其中德州第一职业中专更名为德州高专职业部,德州纺织工业学校更名为德州高专工业部。使学校各方面的力量都有了增强,为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又大大的加上了一个筹码。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德州高专基础上成立德州学院。2000年10月26日,德州学院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
德州学院的成立改变了鲁西北没有本科高校的历史,成为德州高等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为德州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德州学院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走向辉煌的明天!
领导 现任领导
院党委书记 任运河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纪委、组织工作
党委副书记、院长 贺金玉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财务工作
党委书记任运河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王凤良 分管纪律检查、监察、审计工作;协助任运河同志分管党委日常工作,分管宣传、统战、思想政治工作、群团工作
党委委员、副院长 季桂起 分管教学、学生、校园文明建设、图书馆工作
党委委员、副院长 巩建闽 分管资产、成人教育、保卫工作,协助院长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党委委员、副院长 李章泉 分管办公室、科研、外事和学报工作
党委委员、副院长 孙海滨 分管基本建设、后勤和校办产业工作,协助院长分管财务工作
历任领导
党委书记:
徐学勤(核心组组长) 任职期间(1971.5--1973.6) 德州师专
焦念赵 任职期间(1979.9--1982.4) 德州师专
刘凤歧 任职期间(1982.7--1984.7) 德州师专
综合楼
徐学勤 任职期间(1986.2--1990.12)德州师专
马胜奎 任职期间(1991.10--1996.2)德州师专
戚晓耕 任职期间(1996.2--2000.10)德州师专、德州高专
金清云 任职期间(2000.10—2007.2)德州学院
校(院)长:
徐学勤(革委会主任) 任职期间(1971.5--1973.6) 德州师专
焦念赵 任职期间(1979.9--1982.4) 德州师专
刘凤歧 任职期间(1982.7--1984.7) 德州师专
许焕玉 任职期间(1984.7--1999.2) 德州师专、德州高专
杨春喜 任职期间(1999.2--2000.10)德州高专
闫秉科 任职期间(2000.10--2004.4)德州学院
贺金玉 任职期间(2004.4--至今) 德州学院
校际交流 理科教学楼
威尔士大学威尔士东北高等教育学院
2005/06学年中国留学生奖学金计划
威尔士大学东北威尔士高等教育学院专门为申请攻读2005/06全日制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设立了奖学金,其内容如下。
申请条件:
1. 申请人必须符合其所选专业的各项入学要求,包括相应的雅思成绩。
2. 申请人必须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付奖学金以外的学习生活费用。
3. 申请人需要参加一个本校在中国开办的短期英语班,学习时间为1-2周。
4. 申请人应在2005年6月以前办理完申请手续,正式入学时间为9月。
加上奖学金后,学生只需付?5,750英镑,包含:
1. 全部学费
2. 37周住宿费 (时间为2005年9月17日至2006年6月3日,由学校统一安排校内宿舍,内有单人床,书柜,书桌及衣柜,免费上网。6人共用一间厨房,厨房设备齐全,配有燃气炉,烤箱,烤炉,冰箱及冰柜。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3. 短期英语班学费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一年学费加住宿费为?11,000 英镑左右,此奖学金计划可为每位学生和家长节约?4,500英镑,约合人民币67,500元。
如有疑问, 可发电子邮件咨询。
联系人: 童苹
威尔士大学威尔士东北高等教育学院国际中心中国事务主管
威尔士东北高等教育学院简介
威尔士东北高等教育学院始建于1887年,是第一所在瑞克斯汉地区为在职人员提供教育的学院。作为威尔士大学的成员之一,威尔士东北高等教育学院已迅速发展为北威尔士地区提供大学教育的主要高等院校。
休读点
威尔士东北高等教育学院以学生为重点,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并为其与本地和国际团体的紧密关系感到自豪。所有课程都为满足学生?雇主和社团的需求而设计并随时调整,确保学生能获得成功的技能和资格。
″在威尔士东北高等教育学院, 我们深知大学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个阶段,要尽可能获得丰富而充实的经验。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蕴含着这一哲理。″-迈克?斯科特教授(威尔士东北高等教育学院校长/首席行政官)?
英国以其创新科研和高品质的教育闻名世界。 世界各国均认可英国文凭,英语也是商业,科学,电脑及网络的国际通用语言。留学生就读威尔士东北高等教育学院 获得威尔士大学文凭,将为他们光明而成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事业前景并赚取更多的经济回报。
从教育质量,获得的社会和文化经验,以及比英国其他地方相对较低的生活方面来讲,就读威尔士东北高等教育学院的经济效益极高。所有留学生都可以享受英国的免费医疗,旅游和各种社会活动的折扣价,补贴学习生活的各种兼职工作机会(取决于签证种类)。威尔士东北高等教育学院的好处包括:
高品质的高等教育(威尔士大学文凭)
热情友好? 乐于助人的师资--教师支持学生等级为优秀
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
种类齐全的课程设置
光明的职业前景
灵活的入学标准
提供英语语言帮助
全方位的学生服务(例如:国际中心,幼儿园,职业中心,电脑设备等)
教学成就 德州学院确立了“教学立校、科研强校、服务活校”的办学理念,走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并重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首届普通本科生的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达92%;2004年首届本科生考研录取率为24.9%,2005届、
山东各高校领导在学院开会
2006届普通文理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到了30.%以上;近三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师范类达到82%以上;非师范类达到88%以上。大学英语四、六级高通过率、高考研率、高就业率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逐步成为德州学院的办学特色。
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340项,其中承担或参与的国家级项目18项,省部级24项,市厅级78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厅级以上奖励411项,其中省部级12项,省高校21项,市厅级378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9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项;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由01年的10.5万元增加到05年的近50万元。共出版专著、教材、译著等10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00篇,其中核心期刊385篇,被SCI、EI等收录80余篇。仅2005年一年就已有近40篇论文被SCI、EI收录,其中有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及SCI收录影响因子达3.5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上。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的十几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以多种形式向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派出留学生。
历任领导 院长 贺金玉
党委书记:
徐学勤(核心组组长) 任职期间(1971.5--1973.6) 德州师专
焦念赵 任职期间(1979.9--1982.4) 德州师专
刘凤歧 任职期间(1982.7--1984.7) 德州师专
徐学勤 任职期间(1986.2--1990.12)德州师专
马胜奎 任职期间(1991.10--1996.2)德州师专
戚晓耕 任职期间(1996.2--2000.10)德州师专、德州高专
金清云 任职期间(2000.10—2007.2)德州学院 校(院)长:
党委书记任运河
徐学勤(革委会主任) 任职期间(1971.5--1973.6) 德州师专
焦念赵 任职期间(1979.9--1982.4) 德州师专
刘凤歧 任职期间(1982.7--1984.7) 德州师专
许焕玉 任职期间(1984.7--1999.2) 德州师专、德州高专
杨春喜 任职期间(1999.2--2000.10)德州高专
闫秉科 任职期间(2000.10--2004.4)德州学院
院系设置 学院设政治系、物理系、历史系、外语系、音乐系等21个教学系, 2个教学部,1个成人教育学院,27个科研所(室)。 47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了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工学、农学和管理学等
综合楼
九大学科门类。 政法系 政法系始建于 1979 年,现设思想政治教育、法学2个专业。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理论法学、民商法学、刑事法学等教研室。拥有多媒体教室、电教室、资料室、模拟法庭实验室、微机室等教学科研设施。现有教师 59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8人;博士9人,硕士 32人;律师 4人。3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师教师奖,1人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首届教学名师,6人获省市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先后出版著作、教材 150余 部,发表论文 562篇,主持和完成校级以上科研立项课题 27 项,开发计算机软件 1 项,其中多项成果获省市级奖励。多年来,政法系已为社会培养政治、经济、管理等各类人才 4000 余人,培训各级干部 600 余人。 历史系 理科教学楼
历史社会学系建立于1984年,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强的办学实力。现有历史学、公共事业管理2个本科专业,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和公共事业管理4个教研室,建有“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东亚文化交流研究所”、“欧美文化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所”等学术机构。
现有教职工30人,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总体学历水平在全院名列前茅。其中教授2人、兼职教授6人、副教授11人、讲师8人、助教5人、管理人员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0%;博士6人、硕士7人、学士13人,硕士学历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0%;校级“教学名师”、“教学骨干”、“中青年学术骨干”各1人,“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4人。
先后承担“历代中菲交流研究”、“历史名人大辞典”、“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重点课程内容体系研究”、“高校历史专业教学改革”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近几年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市级以上科研奖励20余项。2006年首届本科生考研上线率达到69.23%,录取率为50%。 外语系 外语系成立于 1980年,现有英语、日语、英语教育3个专业,在校本专科生共计1200余人。外语系现有教职工43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约占教师总数的31%,出国留学人员5人,博士3人,硕士16人。另外聘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知名学者做兼职教授,外语系还同国外高校保持交流,常年聘请3-4名英语国家、日语国家的外籍教师在系内任教,教师队伍显示出较强的业务能力与发展潜力。其中一人获校级学术骨干荣誉称号,一人获校级教学骨干荣誉称号。
2001年以来承担各类科研立项16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2部,获省、市、校级科研奖36项。先后有7人获院级教学大赛一、二等奖。在全国学术组织担任理事者3人,常务理事2人,在省级外语学术期刊担任编委者1人。外语系学术交流频繁,多次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鼓励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做访问学者,使教师队伍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快提高。
外语系十分重视课程建设,现已开设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等课群,开出几十门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含任选与限选)等课群。其中英语精读、听力、泛读等课程先后被评为院级优质课程。外语系先后承担省、市、院级科研立项课题1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 休读点
译著、辞典、书评、教材、教参40余部;有3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院级奖励。
外语系现设有应用语言研究所1个,开展语言教学、翻译、语言测试、辞书编纂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还为毕业生开设了《英语语法》、《英美报刊选读》、《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本科学生在修完四年的课程并完成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合格后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针对市场经济下人才培养的需求,外语系推出了“外语平台 + 模块”的新办学模式,即在英语知识、英语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辅以翻译口、笔语资格证书、商务英语证书及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强化等模块,丰富了原有的办学样式,使学生具有更多的技能,拓宽了就业渠道。2003年经过校专家组的评估验收,综合英语被评为校精品课程,基础写作课等多门课程被评为优秀课程。
2005年外语系第一届本科生考研上线率接近30%,有34名同学超过录取分数线,20多名同学被国内名牌大学录取。2006年又有40名同学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07届毕业生又有多名同学考研上线。“专升本”成绩多次名列全省一、二名,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许多学生就职于教育、外贸、企业、事业等单位,以其良好的素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数学系 数学系始建于1971年 ,是德州学院最早设置的院系之一。现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3个专业 鉴塘、三省亭
和1个数学教育研究所,在校生1100人。
该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人,硕士学位教师18人;1个校级教学团队,有1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1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省青年学术骨干。
在课程建设方面,“微分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近世代数”4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复变函数”、“解析几何”、“离散数学”、“常微分方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一)”等六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复变函数”、“数理统计”为校级双语教学立项课程。
科研工作成绩突出。近几年承担部、省级科研立项课题5项,校级科研立项课题25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期刊8篇。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研究课题1项。“高等代数教育学的探索与研究”被省专家组鉴定为国内首创。“解析几何题库”已达到国家一流水平,并荣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成绩斐然,近几年,有50多人次在各类科技文化活动中获奖,其中在0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有2人获全国二等奖,6人获省一等奖。
建系3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5000多名毕业生,其中300多人获得了博士、硕士学位,有30余人被评为国家或省市级优秀教师。近几年数学系本科毕业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为93%,六级通过率为21%,考研录取率为30%。数学系的毕业生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适应性,就业前景广阔,既可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可到计算机、财贸金融、管理等各部门及公司工作,有志在数学领域发展深造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攻读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统计、运筹与控制等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物理系 特聘兼职教授: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张泽院士;清华大学郭奕玲教授,清华大学沈慧娟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林典要教授,山东大学孙国霞教授
图书馆
学术交流:2006年8月物理系举办山东物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2004年物理系举办了山东省物理学院(系)院长(主任)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润生教授等十多位专家来我系做学术报告;物理系教师有10余人次分别参加国际生物物理、光学有机材料、蛋白质组等会议,进行了良好的国际交流。
物理系教师承担或参加的部分研究课题:
山东省教育厅项目:《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物理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蛋白质和酶的折叠机制与其功能相关的动力学》
山东省攻关课题:《复合生物物理新技术促进淡水鱼增产及其机理的研究》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蛋白质折叠和相互作用》。
在Physics Review、Apply optics和Chinese Physics Letter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省教育厅、德州市和学校奖励10多项。
物理系实验室经近几年的建设,实验室面积达到了要求,各类实验仪器设备配备完善,性能优良、功能先进,利用率高,在实验教学、实践培训等诸方面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500余万元,生均超过1万元,其中5万元以上设备13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6%以上,实验室总面积4761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用房满足本科教学需要。
德州学院物理系实验室由物理学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正在组建中的生物物理实验室三个教学实验室组成。 学生公寓
按实验室管理和房间的编排进行分类共有22个实验室,可开出的实验课程有28个。
物理学实验室的每个实验项目配套的实验仪器设备达到了10-15套;电工电子学实验室每个实验项目的仪器套数达到了11-30套。仪器大多是近几年采购的比较先进的实验仪器。
德州学院物理实验中心已经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建设为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德州学院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目前为校级实验中心。实验中心在管理、网页建设、创新发明和演示物理实验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创新点。
物理实验中心给全校的理科众多相关专业开设大学物理和电工电子实验课,可开设的实验项目有200多个。
物理系的两个实验中心共有专职实验教师21名,兼职实验教师26名。其中博士6名,教授6名,副教授5名,高级实验师8名。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师共发表论文156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的论文有21篇。获得中国专利22项,省级立项课题5项,院级立项课题2项,出版专著4部。
物理实验室科研实力雄厚。近几年承担了世界银行贷款资助课题《普通物理教学现代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子课题《蛋白质空间结构理论模拟新方法》、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DNA蛋白质序列信息运作规律的数理研究》,同时还承担山东省实验教学研究项目5项。《DNA序列全对称群和多义密码子的对称性》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研究》获德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单摆、复摆计时装置的改进》等获德州学院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国家专利22项。
2004年毕业生共36人,考取研究生11人,考研率31%。2005年毕业生共209人,考取研究生86人,考研率41%,其中有6人考取34所自主招生的院校。2006年毕业生共209人,考取研究生74人,考研率35%,其中有18人考取34所自主招生的院校。
发展目标 校训石
德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学院的发展,提出了创建德州大学的要求。为此,学院围绕“争创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奋斗目标,到2007年争取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力争把学校建成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部分学科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和一定优势,办学实力在同级同类院校中居一流水平、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性综合大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