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韩氏宗亲】韩姓渊源

[复制链接]

6

主题

0

听众

6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8
注册时间
2010-1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星星草   发表于 2010-11-8 17:53: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星星草 于 2010-11-8 17:54 编辑



一、姓氏的由来
       中国姓氏由来已久,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一)发轫阶段。即从上古传说时代至夏。那时姓氏与血缘似乎没有必要的联系,同姓异姓主要是由族居地来决定。如黄帝以姬水城,炎帝以姜水城,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他们用族居地来作为自己族属的标识符号,这种符号称之为“姓”。那时的姓并非百世不变,在原生姓的 基础上又分出许多新的姓来,那时没有文字,人类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录传承,即称传说时代。
(二) 发展阶段。即殷商时期,随着甲骨文的发明、文字的产生,口耳相传的记忆才被记录下来,又产生了名号,并不断发展。殷商以前男女皆以族氏名号相称。
(三)成熟阶段。即西周至春秋中期,姓氏二分。赐姓制度是周人特有的制度,赐封方式有三十多种。姓字和氏字一样,是一个指称符号,氏字指称的范围较姓字要宽泛些。氏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天子分封给臣下土地,就必须新立一个宗族名号,受封者有充分的自主权、经济权、军政权、独立的血族墓地,自成体系的宗教祭祀系统。因生赐姓,姓是一个血缘集团的名称。致邑立宗,氏是姓的分支,同姓之人必定是出自同一个远祖,不管这些远祖是神是人。
(四)形成阶段。即春秋晚期至两汉乃至先秦时期。姓氏合一与姓氏全民化,是最为显著的特点,古姓被废弃,新姓重新转代为纯血缘性质的标志符号,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称名习俗已不复存在,出自同一家族中的男女,皆以相同的家族符号即现代意义上的姓氏相称。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乃至奴隶,都能拥有标识血缘的符号,姓氏已不再是贵族或统治阶层的专利品。使平民宗族组织逐渐形成和完善直至今日。(中国姓氏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期,从上古传说时代,部落、族属有口耳相传的标识符号开始,到殷商时期有文字记载,有氏族名号,再到西周春秋中期的封姓时代,最后到春秋晚期,姓氏合一、姓氏全民化、姓氏成熟至今共计伍仟多年。)
我韩姓是在公元前678年,周嫠王4年,晋武公元年,东周春秋早期,姓氏的成熟阶段,因有战功以地名韩原封韩氏。那时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庶民无姓氏,是典型的“血缘政治”国家。(“韩氏恳亲大会”起这个名字的人很不简单,姓氏文化水平很高。韩氏恳亲这种说法最合适不过了。下面接着说一下韩姓受氏源流。)

二、韩姓受氏始祖源流
        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与叔虞是同母兄弟,成王与叔虞嬉戏,成王把桐叶削成圭形,交到叔虞手中,煞有其事地说:我就以此给你封地。史官伊佚闻言,当即请成王择日册封叔虞。成王说:我是同他开玩笑。史官说:“君无戏言”,成王只好把周公灭掉的唐封给了叔虞。历史上就留下了“桐叶封侯”的典故。从周成王(公元前1046年)至晋侯十世晋武公元年(前678年)的姬万,周成王后裔都是姬姓。周朝时期,周武王第五子封韩国称韩侯,历时270多年,春秋初年此韩国为晋所灭,其后裔侍奉晋国。史籍中没有韩侯的详细记载。准确的说韩姓出于姬姓。黄帝、周武王,唐叔虞是韩姓的血源始祖。
晋穆侯之长子仇晋文侯,封弟成师曲沃恒叔之后,历经三世到曲沃武公时、势力强大。哀侯8年杀死哀侯,小子侯10年杀死小子侯,又杀了昏侯,连杀三个国君。掌握了晋国政权。以珠宝玉器换取了周釐王的承认。封曲沃武公为晋君,号晋武公。姬万是晋武公的亲叔叔,姬万在汾水之役有功,晋武公就赐给了姬万土地官职。因姬万采食于韩原,就封姬万姓韩,故我韩姓是以地域名称韩原封姓。姬万改称韩万号称韩武子。故韩万(韩武子)是韩姓受姓始祖。
《中国姓氏辞典》、《百家姓探源》、《华夏姓氏考》、《四库全书》、《通志》、《元和姓纂》、《中华姓氏图谱》、《韩氏发展志》、《中华姓氏韩》、《韩姓史话》、《百家姓书库》、《广西通史》、《二十五史韩世家》等众多书籍中,对韩姓的由来说法甚多,但有一个说法即公元前678年晋武公封小叔万韩姓是统一的。其他的说法是作者出于想象和发挥,无理无据,捕风捉影,姓是赐封的不是随便叫的。封姓只有一次,来源只有一个,始祖只有一人,天下无二韩。“一笔写不出两个韩字” ,华夏韩姓是一家。(笫二届韩氏恳亲会上很多发言和目前网上发部的信息,都说韩姓耒源有几。那种说法实事证明是错的。从古至今有些东西不可能对质公堂。我觉得恳亲大会是一个最好的机会,是一个能够明白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相信恳亲会在联谊、寻根、合作、发展宗旨的指导下将永远会成功。)

三、韩姓受封地韩原考证
       我韩姓是以地名韩原封姓,受封地韩原的地理位置,原始史料、书证都有记载。多数是概念性的“一说在哪里,二说在哪里,来源有几,什么地方或什么地方。”众说纷纭,随着陕西考古研究所对陕西韩城考古的发现,卜丑年先生《读〈韩奕〉说韩原》文章的发表,今年“五一”节,我对古韩国古城韩原和姬万采食于韩,受封韩姓地韩原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实地考查,揭开了这一历史之谜。
(一) 西周韩国与战国七雄的韩国
公元前1035年周成王封弟弟于韩原,称韩侯。据《竹书纪年》载,韩国存续275年,韩侯是一方诸侯的首领,是比较强大的,周釐王时韩曾失国。周宣王中兴,又恢复了韩国。周大臣尹吉甫作《韩奕》诗赞美周宣王与韩侯。此诗记录了韩侯受封地韩原的地理位置、地貌景观与物产。与现河津东北僧楼乡刘家堡村南“庄子地”一带完全一致。无疑是周宣王时所筑古韩城的遗址。公元前678年姬万受封韩原,韩逐渐强大,到前453年十一世孙韩武子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韩成了战国七雄之一,后迁都河南新郑县。存续174年。(历史上曾两次建立过韩国。一个是韩姓封姓之前,周成王之弟姬姓人的韩国。另一个是韩姓封姓之后,十一世孙韩姓人的韩国,也是战国七雄之国。)
(二) 韩原地理位置的几种说法
1、《水经注·圣水》、《潜夫论志氏姓》认为在河北固安县。2、《括地志》、《通志》说在陕西韩城。3、《续韩书·郡国志》认为在山西芮城县。4、江永先生《春秋地理考核》认为在山西河津万容之间。5、李孟存教授1999年9月出版的《晋国史》中有六处记载了韩原的地理方位。其中有三条为河津、万容之间,有三条为河津东北。6、《春秋左氏传》僖公十五年载:壬戌日两军在韩原交战。《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秦晋大战龙门山”,龙门山下的韩原大战时冀、耿、韩三国皆以属晋。7、1979年版的《辞海》,2007年5月《古汉语大辞典》均在“韩”字下注:“今山西河津县东北”。8、2006年6月1日李史海著《中国通史》79页,在“韩”字后也注:今山西河津东北。9、韩崇义著《韩氏历史发展志》认为在黄河之东永济县韩亭,今永济县南十五里韩阳镇。
(三) 韩原考证
对第1、2、3种说法,从大量历史资料和考古出土实物已否认,对其他的说法亲自到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核实。2008年4月23日我从河北沧州出发,26日到达山西永济县韩阳镇,见到掌门族人韩永年,查看了山西省1985年设置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楫墓,墓地依山靠路水泥修筑。石人石狮林立,1966年文革时被毁。韩楫,1556年在世,明蒲州人,嘉靖进士。此镇韩姓族人家谱巳毁,根据已故族人的墓地和现有人口,韩姓人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世500多年。韩阳镇在黄河东岸边,韩阳、蒲州两镇没有关于韩原的传说。27日下午乘汽车穿行河津万容之间的小梁、柴家两镇,没有打听到一个姓韩的,都是隋唐时期薛家的古迹。28日上午在河津市地方志办公室,查看了《河津县志》,发现了《河津风采报》上刊登的卜丑年先生的《读〈韩奕〉说韩原》。半小时后见到卜丑年先生,他委派了一位在审计局工作的当地老乡陪同我一起去韩原遗址查看。我又自己乘车到刘家堡韩氏同族族长、原村党支部书记韩全才家,经过两天考察对照,观看了庄子地、庄子庙旧址和修高速公路时挖出的古墓群.河津东北一带包括今僧楼、张吴、赵家庄,这里北依龙门山吕梁山脉,南临汾河,方圆百里之地,川原平广,土地肥沃,气候温润,雨量充沛,龙门山森林茂盛,有熊、虎、鹿出入,泉水随地可涌,河川湖泊,鱼米之乡,正是《韩奕》诗中描述的韩原。

四、韩姓的发展及世代
       韩姓是我国姓氏中受封记载最清楚,受封地最明确的大姓之一。我韩姓家族源溯春秋,历经秦汉,由于年淹代远,流迁异域,就食他方甚多,千百世唯一脉,普天下韩为本家,血统传承,世代昌盛,现有人口950万,占汉族人口的0.85%,居中国姓氏第25名,国存家谱上百部,民藏家谱上千卷。据《韩氏支谱》、《韩氏大宗外纪世系图》、《元和姓纂》、《羊山韩氏宗谱》、《韩氏相州源流支派总图<洪洞>》及各地现存家谱记载计算,到我这一代共九十四代,平均28年一代,符合人生发展规律。历代皇家平均25年一代。据史书记载,我国14个少数民族均有韩姓族人。在国外,朝鲜、泰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马来西亚、瑞士、英国、新加坡、越南、古巴1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韩氏族人。每两年一届的韩氏恳亲大会。让散居各地的韩氏子孙聚首一堂,增进了解,互相提携,共同发展,添生羽翼,世代昌盛,源远流长。

五、联谱统宗
      树有根,水有源。人生一世应该明白自己的根源,不能糊里糊涂的姓一辈子韩。要想明白自己从韩姓受封以后是多少代后裔,自己的迁徙源流,来龙去脉,就必须联谱统宗。我们每个宗亲都有自己的来历,每个小家都有自己的家谱,无论是言传耳听还是文字记载,都有一个说法。父一辈子一辈,子子孙孙,繁衍生息到今天,我们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没有理由不把他记录下来,不能忘本,不能没根。你家的,我家的,你省的,我省的,你国的,我国的,韩姓所有的家谱说法都联在一起,自然会明白自我。“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为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寻根向祖不只祈福于祖先,而可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身。联谱统宗,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韩姓文化的博大深情。
联谱统宗就是世界韩氏宗亲大排辈,我经过二十多年的奔波研究,根据现存书籍和许多部韩氏族谱的核查对照,排列出从万祖到现在的韩姓后裔共98世。每个宗亲都有自己的家谱和由来。我们不能把它当秘密,自己藏着自己的,我们是一家人,是一个祖宗。都把他拿出来放到一起,通过整理排列“对号入座”,就会知道自己在韩氏家族中的位置和辈分,就会解决同族见面不知何称的尴尬场面。世界韩氏恳亲大会,就是让一家人聚首一堂,融入一体,互相了解,共同发展。亲不亲自家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恳亲首先应该明白的是称谓,部队的称谓是军、师、团、营、连、排、班长、公司的称谓是经理、科长、员工。家庭的称谓是爷、父、子、孙。我们开的是韩氏恳亲大会,就应该是家庭族人的称谓,目前还做不到,我认为靠全族之力量,有识之士之信心,多银者之仗义,联谱统宗大业一定实现。

六、韩原遗址建设的设想
       历史上留下的韩姓文化遗产很多。有山西盂县藏山《赵氏孤儿》戏中韩氏第五世孙韩厥公祠。山西河津刘家堡村南6华里韩氏九世孙晋国正卿韩庄子的庄子庙,庄子地。江苏靖江韩信的拜将台。河北任丘莫州韩婴墓。河南孟州韩园韩愈墓。广州潮州韩文公祠。河北昌黎的韩文公庙。河南安阳韩琦王庙。江苏吴县韩世忠的蕲王庙。苏州韩世忠墓。山西永济韩阳镇韩楫墓,以及众多韩氏祠堂。这些韩姓文化遗产是韩姓人智慧的结晶,是十分珍贵的,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我提议:在韩原故地树立“韩原遗址”纪念碑一座。修复“庄子庙”,让祖宗的神灵继续给人们消灾解难,以寄托我们对祖先的哀思和纪念。让韩氏之根扎得更深,碑立得更高,树长得更茂盛,以彰显我韩姓后裔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00:24 , Processed in 0.313657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