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氏宗亲】“郑氏十七房”系郑氏一支南迁后世居之地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听众

1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9
注册时间
2010-1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dq0212   发表于 2010-11-9 12:25: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郑氏十七房”系郑氏一支南迁后世居之地。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季弟友郑桓公于陕西华县立“郑国”为王。五代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郑氏一族三次举族南下。据清光绪《郑传笈朱卷》载,郑氏一支“宋南渡迁居灵绪乡(今镇海氵解 浦一带)择山之阳塘路沿,称路沿郑。传六世之后,分居十七房,始祖贲,明贝也 赠登士郎,晋封林郎”,后繁衍成族。现存“郑氏十七房”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现有郑氏群宅住民335户,1024人。

  郑氏十七房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筑,今留有恒德房、恒祥房、三房堂房、大祖堂房、后堂楼房、立房、新房、四份头、老陆家、大弄、东弄、后新屋、河跟沿等“四水归堂”的单进和多进涤宅大院10余幢,二层砖木结构。马头墙、厢房、石雕、牌坊等,具有一定的特色。厢房与厅堂的构筑风格融为一体。群墙外,墙河环城,绿水垂柳,家家有埠,四周有桥,宅中有街,街中有市。建筑具有江南水乡风格,又兼有宫殿般的布局结构,中轴线、横轴线极为明显,经过历代增扩,建筑规模恢宏,工艺精甚,画梁飞檐,精雕细刻。宅内还保留着还遗留着乾隆年间成亲王亲笔题词“淇水烟波半含春色”的木刻手迹。在村民中还保留着清代牌楼石刻“圣旨”匾额。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19:12 , Processed in 0.22404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