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三公之雄才大略郑武公
1. 智转国人 郑桓公刚安顿好家人,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犬戎之乱”爆发。因幽王曾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失去信任,烽火传至诸侯国,诸侯仍以为幽王在开玩笑,迟不发兵。当确信这次真的是“狼来了”的时候,幽王已被杀死,国都镐京被夷为平地。刚即位的周平王将原宗周之地交于秦襄公管理,自己则在诸侯兵保护下东迁洛邑。此为东周之开始。 犬戎之乱中,郑桓公战死。桓公子掘突草草将父掩埋于华山脚下,便保护平王东迁。掘突袭父爵,继父职,仍为东周王室司徒。掘突即郑武公。 郑国原在棫林的封地被周平王指给了秦襄公,郑国有国而无地盘,虽然东方有“寄孥之地”,但毕竟是借人家的土地,而大批臣民还留在原郑国的封地。人是最可宝贵的,怎样才能将这些臣民转移到东方呢? 周王室东迁,一要有人保护,二要搬移王室的重器,因为重器是国家的象征。王室东迁,已由晋国出兵护送,郑武公抓住时机,主动承担了搬移王室重器的任务。 于是,郑武公紧急发动在郑国故地的臣民,兴师动众,将周王室的钟鼎礼器运往东周。虽然路途坎坷遥远,费尽了千辛万苦,但一路有军队保护,还是安全地到达了雒(洛)邑。交接完毕,这一大批郑国臣民便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寄孥地京城,成了东方郑国的基本臣民。 因为郑国有国而无地盘,更因为郑桓公是勤王而死,郑武公佐平王东迁有功,平王允许郑武公在畿内(国都附近的地区)之地重建郑国。郑武公便以京城为最初的国都,建立了东方郑国。 2. 吞并十国 根据《韩非子》的记载,郐国已被郑桓公所取,至平王东迁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复占其城邑,郐国彻底灭亡。时隔一年,即公元前767年,郑武公灭虢国。公元前765年郑武公将国都由京城南迁于溱洧(今新密境内)。周围的鄢(一作邬)、蔽(敝)、补、丹、依、、历、华八个小国,也都臣服于郑。至此,郑国已据有了原东方十国的地盘。 3. 开疆拓土 郑武公继承父志,在占有东方十国以后,仍带领臣民开垦滩涂,扩大疆域,增加收入。这一时期,东至今开封,北至今新乡(均在黄河南岸)均已纳入了郑国的版图。 疆域扩大,实力增强,国家安定,郑国在郑武公时期已成了东方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