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沈氏宗亲】沈氏后人寻访沈园引出另一段凄美故事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听众

1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10
注册时间
2010-1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浪迹天涯   发表于 2010-11-9 19:07: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提起沈园,许多人会马上联想到陆游和唐琬那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和《钗头凤》这一千古绝唱。殊不知,沈园背后还有另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当年,沈家后人为了保护这座南宋名园,献出了青春乃至生命。后来,沈家把这座园林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几经曲折,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沈园。

  昨天,沈氏后人沈德全夫妇专程从上海赶来,再次寻访故园。故地重游,两位老人一边追忆往事,一边感叹沈园建设“今朝更胜昔日”。沈德全阿姨望着满园春色说:“如果我父母亲和哥哥看到沈园今天的样子,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   陪同沈氏后人一同重游沈园的市文旅集团领导表示,沈氏守园、护园的故事也是沈园文化可贵的一部分,他们将马上着手整理,把这些故事加入到沈园的介绍中去。

  解放后,沈父无偿献园

  沈德全阿姨的父亲沈兴仁老人是当年沈园的主人,他很早就去了上海谋生。“那时候,全家就靠我父亲的收入过日子。敌伪时期,我们家的日子非常困难,我父亲还得了肺结核,经常大口咯血,日夜挣扎在死亡线上,但即使那么缺钱,父亲仍坚持不卖沈园。”沈德全阿姨说,当时许多人都看中沈家的园子,并愿意出高价购买。“我父亲就是不卖,他一直说,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东西不能败在他的手里。”凭着这股意志,沈老先生硬是撑过了那场病,带着全家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候。

  解放后,沈老先生非常高兴,因为人民终于当家作主了,他执意要把沈园献给人民政府。“他当时对我们说,沈园是人民的园林,我现在要还给人民。”1950年,他又把祖传的《沈园图》捐献了出来,供后人修复沈园用。

  沈家独子守护着沈园

  “我父亲有3个女儿1个儿子,当年我哥哥沈德森为了守护沈园,从部队转业后放弃了去上海和杭州的机会,回到绍兴。”沈德全阿姨说。

  沈德森回到绍兴后,一边工作一边修葺沈园:砌砌围墙,种种树,但不久就遭到了一些人的破坏。“因为当时有些人看中沈园,想占为己有。”由于未能达到目的,这些人便怀恨在心。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沈德森被诬陷为反革命。“他们说我哥哥藏有枪支。但他是一个文化教员,哪来的枪啊!”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沈德森终被迫害致死,留下了伤心欲绝的年迈父母和新婚仅3个月的妻子。

  1978年,沈德森虽然得到了平反,但留给亲人们的,只有无尽的哀思。

  郭沫若和沈园的“一段情”

  沈园作为一个名园,似乎和文人有着解不开的情结,除了陆游曾在这里留下千古绝唱之外,郭沫若也曾亲游沈园,并作下了《访沈园》。

  “1962年,我祖母病重,母亲带着哥哥从上海赶来探望。有一天听说郭老来了,出于对他的仰慕,我母亲说一定要见见郭老。”于是,就有了郭老笔下那一段邂逅:“待我回转身时,一位中年妇人,看样子好像是中学教师,身材不高,手里拿着一本小书,向我走来。她把书递给我,说:‘我就是沈家的后人,这本书送给你。’我接过书来看时,是齐治平著的《陆游》,中华书局出版。我连忙向她致谢。”

  这一次见面非常仓促,回去后,郭老久久难以释怀。“我接受了别人的礼物,没有东西也没有办法来回答,就好像欠了一笔债的一样。”于是,郭老于那年12月9日,在上海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访沈园》,并照着《钗头凤》的调子,作词一首。

  郭老在他的词中有这样一句:“宫墙柳,今乌有,沈园蜕变怀诗叟。秋风袅,晨光好,满畦蔬菜,一池萍藻。草,草,草。”写出了当时沈园的荒芜。此事引起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于是,1963年,沈园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历经几次修复,终于呈现出目前我们所见到的面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07:44 , Processed in 0.311718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