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沈氏宗亲】中国航空工程学家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沈元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听众

1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10
注册时间
2010-1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浪迹天涯   发表于 2010-11-9 19:17: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沈元(1916~ )
    中国航空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6年4月28日生于福建福州。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43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留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教授与系主任,航空工程学院院长,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长、名誉院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力学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还历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航空教育组织领导和科研指导工作并取得重要成就,为中国力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英国期间研究证实了高亚声速流动下似圆柱体附近可出现正常流动的局部超声速区,当速流马赫数增加至一定值时方开始出现极限线的存在。这一结果启示了无激波跨声速绕流的可能性。这项开创性学术成果受到国内外空气动力学界广泛重视和多次引用。从事教育组织领导和科研指导工作40多年,在北京航空学院的筹建、办学方针确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教学组织领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参加中国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极力赞成关于建立导弹研究机构的建议,并预见到这一新事业需要人才的迫切性,主动要求同时在北京航空学院增建一整套相应的新专业,沈元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及时培养了大批科技力量。积极组织领导研制各种重大教学、科研实验设备,为北京航空学院设计试制成功的许多产品,填补了中国当时在这些领域的空白,满足了教学科研的需要。50年代即注意到计算机在航空航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及时组织技术培训、购置设备、计算机推广应用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05:41 , Processed in 0.27080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