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氏宗亲】浅谈孙子的“民本”思想及其现代应用

[复制链接]

13

主题

0

听众

13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3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10
注册时间
2010-11-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淘气   发表于 2010-11-10 08:14: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浅谈孙子的“民本”思想及其现代应用


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孙子兵法》除了军事谋略思想,同时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民本”思想。孙子的“民本”思想,是齐文化“人本”“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是孙子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于《孙子兵法》每一篇之中,是支撑兵法十三篇的灵魂之一。孙子的“民本”思想同其谋略思想一样,不仅在军事领域被广泛运用,而且因为其与经营管理的相通之处,正被广泛应用在经济领域,特别是现代企业管理领域。

关键词:孙子;民本;以人为本;现代应用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所提倡和推崇的一种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要求把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认为“人,天地之性最高者也”(《说文解字》);“夫民,神之主也”(《左传》)。纵观中国历史,自古至今,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无不以此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如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下”;欧阳修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等。《孙子兵法》除了军事谋略思想,同时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民本”思想。这种“民本”思想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理论“尊重人”“理解人”的要求是一致的,与西方国家所提倡的尊重、协调、公平、守信、合作等企业价值理念实际上也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孙子的“民本”思想正被现代企业管理广泛运用。

一、孙子“民本”思想探源

据《尚书》所保存的商周时期的历史资料,至少从商代开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就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在商末被遗弃。纣王暴政,视民如草芥,导致殷商的灭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周建立后大力提倡“崇人”精神,“民本”思想得以繁荣发展。《史记·鲁周公世家》引周公的话说:“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被封于齐的姜太公正是这一思想的最早实践者。姜太公初到齐国,就实施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的施政纲领,充分调动了东夷人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

到了齐桓公时,大政治家管仲又把姜太公的这一重民思想进行了发展。《韩诗外传》记载:“桓公问于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非苍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亡’。”《管子·霸行》亦载管仲对桓公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小匡》亦载:“士、农、工、商,国之石民。”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管仲在政治实践中提出了利民、富民、惠民和政顺民心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管子·版法解》曰:“众者爱之则亲,利之则至。是故明君设利以致之,明爱以亲之。徒利而不爱,则众至而不亲;徒爱而不利,则众亲而不至。”《管子·五辅》曰:“得民之道,莫如利之。”这些都是其利民的思想。关于富民,《管子·治国》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关于惠民,管仲主张对老、幼、病、残等“行九惠之教”。在春秋中前期,管仲能够提出“人本”、“民本”的系列主张,确实了不起。更难能可贵的是,管仲提出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至理名言。

到了齐庄公、景公时,齐国的另一位贤相晏婴更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人本”“民本”思想。《晏子春秋·卷四·第二十二》曰:“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德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民也。”晏婴认为,对民要省刑罚、薄赋敛、减徭役和恤不幸。当时,齐景公治宫室,好狗马;齐国贵族尚奢侈,轻民力,使得齐国人民苦不堪言。对此,《晏子春秋·卷三·第七》指出:“使民若不胜,藉敛若不得,厚取于民,而薄其施……菽粟藏深,而怨积于百姓,……恐国之危失。”为了防止“国之危失”,晏婴提出了薄赋敛、节财货的主张。《晏子春秋·卷三·第二十六》曰:“俭于藉敛,节于货财。……百姓节适,关市省征。山林陂泽,不专其利,领民治民,勿使烦乱,知其贫富,勿使冻馁,则民亲矣。”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时期,齐国思想文化中已经拥有了鲜明的“民本”意识。孙武从小生长在齐国的贵族世家,自然深受齐国“尚武”精神和齐文化的熏陶、影响,其所著《孙子兵法》实乃齐文化的产物和结晶,兵法十三篇无不闪现着齐文化的光辉。除了深邃的军事谋略思想,其兵法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正是齐文化“人本”“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二、孙子“民本”思想的内涵

《孙子兵法》十三篇五千余言(有的版本为六千余言),除集中、完整地体现了孙子的军事谋略思想,同时还高度概括、总结了异常丰富的哲学道理,从而一举确立了孙子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地位。其中的“民本”思想,便是孙子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于《孙子兵法》每一篇之中,是支撑《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灵魂之一。

《孙子兵法》十三篇开宗明义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孙子的“慎战”思想,其中还蕴含了他关心国家存亡,关心人民安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其后关于战争谋略的一系列论述中,无不体现着孙子的“民本”思想和爱民情感。

鉴于战争必然给民众带来的极大损失,孙子主张尽可能避免直接的战场交锋,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预期的政治、军事目的。即使是不得已选择“伐兵”的做法,也要尽可能以速战、速决的方式,将战争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以减轻民众的负担,即所谓的“役不再籍,粮不三载”(《作战篇》)。为此,孙子一再强调“兵贵胜,不贵久”的重要性,反对“钝兵挫锐,屈力殚货”的愚蠢行为。在实际作战中,孙子主张战争的指挥者必须“慎之又慎”,尽最大可能地保护民众的利益。“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篇》)由此可见,“民本”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孙子的整个战争决策和战争指导过程。

孙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有五个:“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计篇》)在这五大因素中,道居于第一位。关于什么是“道”,孙子接着解释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民不畏危。”孙子站在军事战略的高度,把军民与君主视为共同的战争主体。孙子在《谋攻篇》中指出:“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在孙子看来,预见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五个,而“上下同欲者胜”居其一。这一思想,在《地形篇》中再一次得到体现:“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唯人是保”,是孙子“民本”思想的最集中体现。

从“民本”思想出发,孙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详细阐述了选民、用民、管民、团结民等一系列谋略思想。

首先,孙子强调选将用人的重要性。“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将帅作为“国之辅”和“国家安危之主”,责任非常重大。交战双方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即“将孰有能?” (《计篇》),作为战争的“五计”“七事”之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所以孙子强调将帅的选择必须慎重,必须经过严格的挑选。孙子提出了挑选将帅的五个标准,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 智就是智谋,信就是忠诚,仁就是仁爱,勇就是勇敢,严就是严明。孙子选择将帅的这五个标准,被后来大多数朝代所沿用,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其次,孙子强调“将能而君不御”的重要性。《谋攻篇》写道:“故知胜有五:……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主张要给将帅一定的决断权,以保证其用兵的灵活性。一旦选择了良将,君主就要放手使用,让他在作战中机断行事,不要去束缚;尤其不要随意去干预,因为君主并不了解战场上的许多具体细节。“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篇》)同时,孙子主张三军统帅也要主动做到“不唯上”,要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灵活部署或改变作战计划。“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地形篇》)“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九变篇》)

再次,孙子强调对士卒进行教育和军纪、军法约束的重要性。《地形篇》写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主张将帅要爱护士卒,但又不能娇生惯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地形篇》)为防止士卒骄而无用,孙子主张对士卒要恩威并施,管教并行。“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行军篇》)孙子赞同管教士卒要用政治、道义教育他们,用军纪、军法约束他们。但在“齐之以武”,尤其是“而罚之”时,要掌握“火候”,不能尚未亲附而罚之,也不能已经亲附而不罚。

最后,孙子还特别强调君臣、将士团结的重要性。《九地篇》写道:“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行军打仗必须搞好团结,只有君臣同心、将士齐心方可取胜。为此,孙子在《谋攻篇》中特别强调“上下同欲者胜”,并作为“知胜之道”。

孙子的“民本”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兵学理论。在其后的兵家著述中,多不乏“民本”思想的成分。孙子兵法中的“民本”思想如同其谋略思想一样,不仅在军事领域被广泛运用,而且因为与经营管理的相通之处,还被广泛应用在经济领域,特别是现代企业管理领域。

三、孙子“民本”思想的现代应用

孙子“民本”思想在现代应用的具体表现,就是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简称“人本”)的管理理念。如同孙子的“民本”思想属于哲学范畴一样,“以人为本”之中的“本”实际上也属于哲学范畴,属于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把企业中的“人”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一种比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于是,“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知识经济飞速发展,“人”作为知识的鲜活载体,在经济发展、企业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拥有知识的人可以在一夜之间从这家公司消失,而活动和贡献于昔日的竞争对手。现代管理学认为,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很大意义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正如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所言:“如果把我们公司20个顶尖人才挖走,Microsoft就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

今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各企业管理之中。各企业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企业无“人”则“止”。企业实行“人本”管理,就是要以促进管理者和员工的人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其核心内容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因此,企业管理应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位置,着眼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从而激发起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创造力,调动起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并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如何在经营管理中实践“以人为本”,又如何在“以人为本”管理思想指导下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是任何一个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生存乃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从孙子的“民本”思想中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1、企业必须有很强的凝聚力。在孙子看来,预见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五个,而“上下同欲者胜”居其一。一个企业或组织,做到“上下同欲”远比增加多少投资更为重要。特别是在企业面临困难时,更需要上下同心,齐心协力。为此,企业要大力培育企业精神,用崇高的理想、共同的目标、优良的传统去凝聚人心、振奋人心。美国的Microsoft公司非常重视培育企业的团队精神。在对员工的教育上,它强调“创新、正直、为消费者服务、合作、重质量和奉献社会”;在员工招聘上,它遵循 “知识支配一切”,“智力高于一切”;在人才的使用上,它聘用的是有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顶尖人才,然后把权力和责任连同资源一并交给他们,以使他们更出色地完成任务。Microsoft公司还采用雇用比“工作所需更少的员工”的做法,以使员工能专心致志地、竭尽全力地挑战极限,让优秀的员工更优秀,让平庸的员工不平庸。此外,Microsoft公司还不惜用实际价值达亿万美元的期股权这样一条“金锁链”来笼络世界一流的人才队伍。如此环环相扣,才铸就了比尔·盖茨今天的辉煌。

同样,山东大王集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开发企业员工的潜能,实现了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的日益壮大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由过去的一个乡镇企业,一跃而成为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省银桥工程重点企业、省计划单列集团、全国企业500强。山东大王集团发展之初,既无任何矿藏等自然资源优势,又无城市近郊辐射等地理优势,企业能够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上下同欲者胜”。多年来,企业立足“人本管理”,把“上下同欲者胜”作为企业管理的灵魂,贯穿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锻造出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由此开创了企业令人瞩目的光辉业绩。2005年,山东大王集团完成销售收入160.3亿元,实现利税15.8亿元,上缴国家税金5.19亿元,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上升到第223位。

2、企业必须构筑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其获得朝气和活力的源泉。一个企业通过构筑独特的企业文化,向员工宣传统一的企业价值观,从而将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这些价值观影响着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信念,促使他们积极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市场经济日益自由化以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企业要想顺应瞬息万变的诸多挑战,就必须构筑有本组织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北京西单购物中心结合本企业的独特经营特点、行业特点以及几十年独特经营的优良传统,独具匠心地提出“四心”精神----“愿把一颗热心、耐心、诚心、爱心奉献给您”,在生动传神地将企业展现于众多消费者面前的同时,也有效达到了“吸引顾客、凝聚员工”的目的。

山东大王集团为构筑独特的企业文化,创办了《创业》月刊。《创业》月刊以“把握发展经纬,构建交流平台,展示企业风采,锻铸创业人生”为宗旨,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管理层和普通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山东大王集团总裁、高级经济师李培义对《孙子兵法》颇有研究。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常务理事的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且更是一个将《孙子兵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成功实践者。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企业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他先后撰写《做人堂堂正正,挣钱干干净净》、《要当开明企业家,不做糊涂暴发户》、《贪图享乐不能要,艰苦奋斗不能丢》、《我们并不富裕,我们正在向富裕进军》等文章在《创业》月刊发表,并围绕这些主题在企业展开广泛讨论。配合企业常年组织开展的一系列诸如“爱祖国爱家乡月”、演讲比赛、歌咏比赛、金秋花节、消夏晚会等寓教于乐的活动,山东大王集团逐步构筑起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干劲,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3、企业的各项措施必须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市场经济是残酷的竞争经济,但这种竞争却是在规则、法制范围内的竞争。因此,“以人为本”的各项措施一定要制度化、规范化,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心齐,泰山移”的目的。孙子“民本”思想特别强调要“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现代企业管理也要这样,既要讲“人性化”,同时也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山东大王集团下属的华泰集团,30年前只不过是一个职工不足百人,年产值不到百万的小造纸厂,而今天华泰集团已经发展到拥有资产106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75亿元,实现利税8.8亿元的中国500强企业,位列“中国上市公司最具发展力50强”第39位。华泰集团在奉行“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同时,其严格管理也是出了名的。在华泰集团,职工从进入企业门口开始,走路姿势必须端正,两人以上同行必须排成整齐的纵队。单从这件小事,就足以显示其严格管理程度。华泰集团总裁李建华治厂如治军,管理之严格在当地也是出了名的,但在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民主评议中,他却得到了全体职工的一致拥护!华泰集团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让每一名职工在明确自己职责的基础上,在规则范围内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最终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并共同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本”管理实际是孙子“民本”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管理中员工的能力开发与使用将越来越重要,孙子“民本”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也必将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2 15:54 , Processed in 0.186967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