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季氏宗亲】季氏历史:季文子的故事

[复制链接]

19

主题

0

听众

19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45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11
注册时间
2010-11-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爱我中华   发表于 2010-11-11 09:33: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季氏历史: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季文子贵德荣》译文:季文子任鲁宣公、成公的国相,但家中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厩中没有喂粮食的马。仲孙它规劝季文子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做过两世君王的国相,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而且也不给国家带来光彩!”文子说:“我也希望妾穿丝绸,马吃粮食。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的还很多,我因此不敢那样做。别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而我却给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恐怕这就不是国相该做的事!况且我听说可用德行荣誉给国家增添光彩的,没有听说能用妾和马来给国家增添光彩的。”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孟献子,献子将儿子关了七天。从此以后,子服它的妾穿的都是粗劣的布衣,喂马的饲料都不过是杂草。季文子知道这件事后,说:“犯了错误能及时改正的人,就是人上人了。”于是让子服它做了上大夫。

想起了季文子的“吝啬”赵畅《国语·鲁语》中有个故事,说季文子虽官居鲁国宰相,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他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道:“你身为鲁国的宰相,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难道你不怕朝廷上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说:“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敢让全国父老姐妹吃粗饭穿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而且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用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受到管教的仲孙,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俭以养廉季文子(季文子:名行父。鲁国之宗卿)在鲁宣公,成公两朝为相,家里既没有穿绸子的姬妾,也没有食粟的马匹。子服佗进谏说:“您在鲁国是上卿,连续辅助两朝国君了,可是您妾不穿绸,马不吃粟,别人会以为您吝啬,而且这不也是有失国体吗?”季文子说:“其实我也愿意阔绰地享受的;但是我观察到国中的人民,父兄辈衣食粗劣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奢侈。人民的父兄辈衣食粗劣,而我的姬妾和马匹却有好的享受,岂不是不可以做人民的榜样吗?而且我只听说德的荣显是国家的。子服佗不知节俭,犯过被囚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孟献子(孟献子:鲁国贤能的大夫,子服佗的父亲)。献子把子服佗囚禁了七日。

从此,子服佗的姬妾穿着粗疏的布,马匹的饲料只用稂莠(侵害禾苗的杂草)。季文子听了,说:“犯了过失而能悔改的,是上等的人。”因此任用他做上大夫。老子说:“我有三宝,要把握而保守它。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凡事不敢领先。”俭是三宝之一。因为节俭可以使钱财足够应用,进而培养成廉洁的美德和制止贪念的兴起。体面,未曾听过姬妾和马匹有好享受是国家的体面。”

据《苍山县志》记载,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孙行父。春秋时,在鲁国久执国政,连相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君。为稳定鲁国政局。曾驱逐公孙归父出境。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克勤于帮,克俭于家。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然其妻、妾不穿锦缎,只穿布衣,府无金玉,马不食粟,忠贞守节,遇事三思而后行。死后葬神峰山,建有墓。神峰山因此又称鲁卿山,后人为纪念季文子,兼以山形远观如毫末,改名为文峰山。三思而行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即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三思而行”——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不做和怎样做。 

一般说来,在干一件事之前,多考虑考虑,然后行动,总是利多弊少。可是孔子却并不赞同季文子的这种态度。孔子和季文子生不同时,孔子出生时,季文子已经死去十多年了。孔子对季文子评论道:“没有必要‘三思’,只要能‘再思’,也就可以了。”孔子的原话,见《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再思”就可以了呢?《论语》所载原文没有说明。宋代儒学家程颢、朱熹等解释是:考虑一两遍,就足以决定;考虑一多,反而要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清朝宦懋庸的《论语稽》说:季文子一生过于谨慎,考虑个人利害太多,这是他“三思”带来的缺点。这些解释,不一定正确。总的来说,凡事多加考虑,总是有益的。唐朝韩愈在他的《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三思而行”的“三思”,就是多想。“三”不是限于三次的意思,而是“再三”、“反复多次”。也有用于劝人好好考虑。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05:56 , Processed in 0.204101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