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氏宗亲】"两岸密使"酷评蒋氏父子 蒋曾提出携旧部回大陆

[复制链接]

8

主题

0

听众

8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11
注册时间
2010-11-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情浓浓   发表于 2010-11-11 12:28: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两岸密使”曹聚仁

        蒋介石托他探访祖坟,蒋经国待他亦师亦友   “知我者,曹公也!”当年蒋经国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知己曹聚仁。今年是蒋经国诞辰100周年,由著名报人曹聚仁撰述的《蒋经国论》简体中文版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也是该著作在1949年后首次于大陆出版。此书能让大陆读者进一步了解蒋经国,同时也再度让外界对那段未完成的“国共第三次合作”,以及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两岸密使”产生了兴趣。

  蒋经国给曹家送年货   “经国是哈姆雷特型的人物。他是热情的,却又是冷酷的;他是刚毅有决断的,却又是犹豫不决的;他是开朗的黎明气息,却又是忧郁的黄昏情调。他是一个悲剧性格的人,他是他父亲的儿子,又是他父亲的叛徒!”1948年在上海出版的《蒋经国论》中,曹聚仁这样描述他熟悉的蒋经国。此前,他还曾直率地评价蒋氏父子:“他们都有点刚愎自用,都有点耐不住刺激,都有点好大喜功,他们都会用权谋诡计,使人疑惧生畏。他们都只能用奴才,不会用人才。”
  曹聚仁是什么来头,敢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如此直言不讳?1900年出生的曹聚仁,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中央社”战地特派记者,采访过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后来曹聚仁在江西赣南安家,结识了在此主政的蒋经国,并接受其邀请主持《正气日报》。据曹聚仁之子、香港著名时事评论员曹景行回忆,当时父亲对于蒋经国来说亦师亦友。蒋经国曾在农历春节期间,带着勤务兵挑着各式年货送到曹家,并抱起曹家小孩。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次年曹聚仁到香港,担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特约记

  充当第一代“两岸密使”   国民党退踞台湾后,海峡两岸形成了隔海相望的政治格局,但国共两党都不希望出现两个中国。那时很多人愿意为国共两党牵线搭桥,曹聚仁最终成为第一代“两岸密使”。
  据港媒报道,1956年春天,蒋介石收到一封中共中央的信,信中提出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及完成统一大业的设想。蒋介石读罢,沉吟良久,产生与大陆接触的想法。蒋介石动念的另一个原因,是面临岛内和美国的压力。当时“台独”势力在日本成立了所谓的“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而美国也在密谋换下蒋介石。
  经过一年的考虑,蒋介石于1957年初派自己的亲信宋宜山去大陆考察。周恩来等会见了宋宜山,阐明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政策:第一是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第二,台湾作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第三,台湾政务仍由蒋介石领导,中央不派人前往干预;第四,美军要撤离台湾,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蒋经国论》一书封面
  宋宜山回香港之后,写信向蒋介石汇报。信中他描绘了在大陆的见闻和新气象,蒋介石看后非常不悦,认为宋宜山已被“赤化”,回复说:“你不必回台湾来见我了。”于是蒋介石派出的第一个和谈密使,被搁浅香港。随后,一直在香港等待消息的曹聚仁,受到台湾方面的指令再赴大陆。他的主要任务是到浙江奉化,看看蒋氏祖坟是否完好,因为港媒曾经刊登不实消息,说蒋介石的故居和祖坟被铲平了。

  1957年5月,曹聚仁专程来到了奉化溪口镇,所到之处,他都拍摄了照片。回到香港后,曹聚仁立即给蒋经国寄去了照片。曹在信中写道:“尊府院落庭园整洁如旧,足证当局维护促使之至意。”关于蒋母和毛夫人的墓地,曹聚仁说:“如照片所见,足慰老人之心。”曹聚仁还以完全中立的立场和态度介绍大陆的情况,再次转达了大陆政府对和平统一的意愿。
  蒋介石托人转告曹聚仁,请他多到大陆去走走。但在1957年,蒋介石时刻思考的主要还是如何完成“反共复国”,他还认为大陆提出的和谈是一个统战阴谋。

  蒋提出携旧部回大陆
  两岸除了1957年通过密使接触,据传还在1965年有所沟通。
  日月潭有一处蒋介石的重要行馆,台湾“9·21”大地震后被改建成“涵碧楼大饭店”和“涵碧楼纪念馆”。2003年,大陆作家叶永烈在日月潭旅行时,在涵碧楼纪念馆里发现了一段“不寻常的记载”:民国五十四年七月二十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涵碧楼,听取曹聚仁密访北京报告……
  在这篇《风云聚会涵碧楼:两岸关系滥觞地》的文史材料中,包括以下几项未经台当局证实的内容。其一,1965年7月,蒋介石钦点曹聚仁前往北京,周恩来在颐和园与曹见面,提出“只要政权统一,其它问题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其二,1965年7月,两蒋父子在涵碧楼听取曹密访北京报告,形成一个和平统一中国的谈判条款草案,当时称为“六项条件”,其中第一条即为:蒋介石仍为中国国民党总裁,可携旧部回大陆,也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北京当时建议以江西庐山作为蒋介石的“汤沐邑”,意即台湾最高长官在中国大陆的起居与办公之地。其三,1965年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曹聚仁,毛对蒋的态度,已从蔑视转向容忍,并承认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作用,并有“准备和自己的政敌握手”的想法。
  对于这段材料,台媒曾向纪念馆查询文献依据,但纪念馆表示当年的承办人已离职,文史资料究竟依据哪些档案整理而成,目前已找不到原始的纪录。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曹聚仁仍挂念着国共合作。1971年7月,曹聚仁在家书中写道:“国际局面变化很大,我这个灯台守(看守灯塔的人),只能痴汉等婆娘似的,等他们送媚眼来,只不知何日好事能成双耳。最近几年,怕还得工作下去。我精神这么不济,双方都不让我走呢!”曹景行回忆,父亲曾说“经国不愿当李后主”。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正常化出现重要端倪,国共第三次合作也就不了了之。1972年7月,曹聚仁病逝澳门。(《世界新闻报》 吴灿)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16:48 , Processed in 0.282495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