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千纸鹤 于 2010-11-11 13:01 编辑
中国第一任SOS儿童村村长---孟立华
家住天津市河西区小海地玉峰花园的孟立华,今年63岁。1999年她从天津《社团研究》杂志副主编的岗位上退休。赋闲在家的日子里,孟立华脑海里总是缭绕着20年前在中国天津sos儿童村任村长的往事,这些事至今让她兴奋不已。尽管在儿童村只有7年的时间,与她47年的工经历相比十分短暂,但那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使她刻骨铭心。
退休不久,友人邀请孟立华到北京工作,她谢绝了。她说,要把最后的时光留给自己,把自己在儿童村的经历和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写下来,用笔告诉人们社会上总有一些人需要关爱和照料,做一个善良、有爱心和无私奉献的人是多么的高尚。原本有些文学功底的孟立华,此时感到自己还有些力不从心。为了学习和写作,她想办法安排好家务,并得到老伴和两个女儿的支持,先后参加了老年大学的写作班、劳动者文学创作班和鲁迅文学院函授班的学习。无论怎样的天气,她不顾身患高血压等疾病,从小海地乘车到河北区第一工人文化宫参加学习。每星期除了上课,一有时间便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是整理学习笔记,就是倾心阅读中国文学史和当代作家散文集等文学作品,有时甚至读到深夜。2003年,她特意到北京鲁迅文学院深造。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她的文学创作水平不断提高。
每当她拿起笔写作时,在儿童村那段美好的时光似乎在倒流,儿童村破土动工、接收孤儿、培训妈妈……,一桩桩一幕幕像电影画面似的呈现在眼前。她伏案写作,记述天津sos儿童村的成长,妈妈们与孤儿的真情故事。至今她已经写出五、六万字,《永远微笑的格迈纳尔老人》、《儿童村第一位妈妈和她的17个孩子》和《因斯布鲁克的神话》等十几篇文章在《慈善》和《中国民政》、《武汉文艺》等杂志上发表。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了孟立华对儿童村挚爱的情感,对妈妈们的理解与崇敬以及她对“欧罗巴梦想”的追求。
孟立华清楚地记得,当年她到儿童村上任不久就随同国家民政部学访团到欧洲学习。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小城,她参观了1949年建立的世界第一个国际sos儿童村、慕尼黑国际sos儿童村母亲学校,她认真了解了儿童村情况和培训母亲的经验。欧洲之行,使她开阔了眼界,亲眼目睹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妈妈们与孤儿在新组建的家庭中幸福地生活,对国际sos儿童村的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回国后,她从国情出发,不照搬国外的模式,编写了《中国sos儿童村妈妈培训大纲》,使之成为全国相继建立的10个sos儿童村的培训教材,民政部还把培训中心放在了天津。为了管理好18个家庭、130名孤儿,她根据国际sos儿童村管理总纲的要求并结合国情,起草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国天津sos儿童村管理章程,共24条72款,为规范儿童村的各项工作发挥了作用,并得到国际sos儿童村主席库延先生的充分肯定。她还有幸参加国际sos儿童协会的会议,见到了国际sos儿童村创始人——格迈纳尔先生。她被先生的慈善仁爱之心所感染,她感到能有机会从事sos儿童村事业是自己的幸运。平凡的事业,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爱,心灵得到了净化。
整整过去20年了,儿童村的2520个日日夜夜是她退休后掘不尽的宝藏。如今第一批进村的孤儿都已长大成人了,他们中有的参了军,有的成为技术工人,也有的上了大学,其中的佼佼者,被送到加拿大、英国留学。每当接到孩子们的问候电话,或到家中看望,她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七年的艰辛和付出,无论他人怎样评价,对她而言,收获的是幸福与快乐。
前不久,她被邀请到河西区马场街文静里老年读书会,介绍发生在天津SOS儿童村感人的故事,宣传那些为实现欧罗巴梦想而无私奉献的妈妈们美好的心灵。
2009年,是世界第一个国际SOS儿童村建立60周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在这样一个特殊年份里,人们不要忘记,在中国天津为这一慈善事业而辛勤耕耘的垦荒者——中国第一任SOS儿童村村长孟立华。 孟立华从津郊的双港乡副乡长岗位接到调令,于1985年5月就任尚未开建的天津SOS儿童村村长。
天津SOS儿童村的奠基,掀开了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史光辉的新篇章。在天津SOS儿童村建设过程中,孟立华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在招聘SOS妈妈的工作中,遭遇了无钱做广告的尴尬。按一热心记者的指点,女村长起草了"天津SOS儿童村村长答记者问”刊登在晚报上。一篇没有记者问的“答记者问”,被全国21家晚报转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尔后,一拨拨冲破世俗禁锢的未婚女青年找上门来,经考核,天津SOS儿童村十几名综合素养较高的SOS妈妈脱颖而出。
为了孩子,中国第一批SOS妈妈进“村”前,孟立华精心编制了第一套“中国SOS妈妈培训大纲”来培训中国的SOS妈妈。为此,她邀请了儿童心理、婴儿哺育与保健、幼儿教育、饮食营养等方面的专家,在“妈妈培训班”上授课,还到市儿童医院、雨花台大饭店等单位实习……
SOS妈妈进村不久,就人手一册拿到了村长用两年半时间潜心编写的一本多条款的《中国天津SOS儿童村规章制度》,这是国际SOS儿童村史惟一一个比较详尽的“村落”规章制度,受到国际SOS儿童村组织库廷主席的高度赞赏,称赞道:“天津SOS儿童村的发展,推动了中国SOS儿童村的发展,是世界400多个儿童村中最令人自豪的一个。”
孟立华在儿童村近3000个日日夜夜里,她把对儿童村妈妈和孩子们的爱拧成了“一根筋”,至今仍牵着这根筋。采访中,她满怀深情地说:“我把儿童村的妈妈当成自己的姐妹,把儿童村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我爱他们。”
妈妈们刚进儿童村时都很年轻,大都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村长就想方设法让她们高兴。于是,她借来好多电影录像带放给妈妈们看;教妈妈们跳舞;和妈妈们一起唱歌;搞环外环线自行车比赛;组织妈妈们去听歌剧“卡门”,看芭蕾舞“天鹅湖”……
村长心里记着每位妈妈的生日。当村长和工作人员带着生日蛋糕摆到妈妈面前,孩子们簇拥着妈妈点燃生日蜡烛唱起“祝你生日快乐……”的那一刻,妈妈挂着笑容的脸颊淌下了泪珠。妈妈们心里都荡漾过这甜美的涟漪。
儿童村的妈妈和孩子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村长决定由村里出资,组织妈妈们参加了《儿童心理学》的两年函授学习。还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给妈妈和孩子们讲授心理卫生知识,以疏导她们的心理障碍。
采访中,妈妈们说:“孟村长是担着很大的风险和责任,带着我们和孩子去玩儿,不就是为了让我们高兴吗!”
一位退休妈妈动情地说:“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我们是一些没结过婚而且都有个性,还要带六七个陌生孩子的特殊人群,在遇到烦恼和委屈时,还不能向自己的父母述说。你想啊,当初谁让你去的啊?所以,孟村长就成了我们的出气筒。她面对我们这些人很宽容、大度,从不跟我们计较,也不记仇,事儿过去就完……”
另一位妈妈说:“孟村长把孩子和妈妈们放在第一位。有一次,我家的两个孩子同时出水痘发烧,报告村长后,她二话没说进屋抱起一个孩子就和我一起去医院给孩子看病。还有一次,我被孩子气病了。村长知道后就亲自下厨为我做萝卜丝汤,说是能顺气……”
还有一位妈妈说:“孟村长光为我们操心,做事一根筋。工作忙起来有时候顾不上吃饭,饿急了就跑到我们这里来要点儿吃的。在炎热的夏天,孟村长就通知我们这些妈妈带孩子们去办公楼有空调的会议室和接待室去乘凉、写作业。每年过春节,村长都带一些礼物给我们的长辈去拜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