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姬松茸也称巴西蘑菇,也有人称之为巴氏蘑菇姬松茸是其日本的商品名。姬松茸子实休圆整,肥厚,鲜嫩可口,其蛋白质含量高达40%~45%,此外还含有钾、磷、镁、钙、钠、铜、硼、锌、铁、锰、钼、锗等多种矿质元素。姬松茸在增强的人体免疫力方面在食用菌中居于首位。因此,倍受美食、保健医学和药学界的关注。
我国姬松茸栽培始于1994年,虽然栽培历史短,但产量上升很快,1998年已达1000吨,其主产区在福建省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
子实体中大型,伞状。栽培中菌盖多4~10厘米,由半球形渐舒展为馒头形,老熟时平展。菌盖浅褐色,菌肉白色。菌柄长5~13厘米,粗1~2厘米,有菌环。
2.营养
姬松茸有和双孢蘑菇近似的生理代谢特点,是草生粪生菌。但是,它能利用木屑,这是与双孢蘑菇最大的不同。姬松茸可利用稻草、麦秸、茅草、玉米秸、棉籽壳、木屑为主料,以牛粪、马粪、鸡粪为有机氮源,还能利用尿素、硫酸铵、过磷酸钙等无机肥料。
3.湿度
菌丝生长的适宜培养料含水量为55%~60%,出菇期间覆土层含水量60%~65%,大气相对湿度75%~85%。
4.温度
菌丝生长适温23~27℃,子实体生长适温22~25℃。
5.酸碱度(pH值)
最适酸碱度pH值6.0~7.5。
6.土
姬松茸和双孢蘑菇一样,子实体形成需要土的刺激,没有土,子实体很难形成。因此,栽培中必须覆土。
三、栽培技术要点
1.栽培方式
姬松茸为发酵料开放式畦栽或床栽,栽培方式与双孢蘑菇完全相同。只是生长发育所需的温湿度与双孢蘑菇差别较大,栽培中注意季节并及时调整即可。
2.栽培季节
姬松茸出菇温度较双孢蘑菇高得多,栽培时,以发育期40~50天后气温20~28℃为好。
3.栽培工艺
①常用配方有:
配方一:稻草700公斤,棉籽壳125公斤,干牛粪150公斤,过磷酸钙10公斤,石膏10公斤,尿素5公斤。
配方二:茅草750公斤,棉籽壳130公斤,干鸡粪或牛马粪100公斤,石灰10公斤,石膏5公斤,复合肥5公斤。
配方三:稻草750公斤,木屑700公斤,过磷酸钙10公斤,硫酸铵8~10公斤,尿素5~8公斤,石膏30公斤。
配方四:玉米秸350公斤,棉籽壳350公斤,麦秸150公斤,干鸡粪150公斤,硫酸铵10公斤或尿素5公斤,石膏10~15公斤。
②建堆发酵。建堆发酵程序为主料预湿→加水混合搅拌→建堆下宽1.2~1.5米,上宽0.8~0.9米,高0.8~1米)→料温升至70~75℃时(约7天)第一次翻堆并加入化肥→再建堆4天后第二次翻堆,以后分别隔3~4天各翻堆1次(翻堆共5次,整个发酵过程23~25天)。发酵过程中的翻堆方法、注意事项、发酵掌握温度、最终的发酵程度与双孢蘑菇完全相同,可参考有关章节。
③填料上床二次发酵方法与双孢蘑菇完全相同。
④整料播种穴播为主,辅以上层少量菌种层播,最后在菌种上铺1厘米左右厚的料。
⑤发菌和覆土发菌期间保持料温24~28℃经20天左右菌丝可长至料的2/3,此时便可覆土。覆土多使用耕作层以下的底土(生土),对土粒的要求及覆土方法与双孢蘑菇相同。
⑥调水出菇调水出菇的步骤和方法与双孢蘑菇相同。不同的是姬松茸出菇要求温度高,高温下易滋生病和虫病,因此,菇房大气相对湿度不可过高,应低于双孢蘑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管理下,一般播种45天左右可见到扭结。子实体从原基出现至可采收一般10天左右,一个出菇周期可采收4~5茬。出菇期的管理除控制温度与双孢蘑菇不同,通风量要较双孢蘑菇多外,其它管理均与双孢蘑菇相同。
姬松茸的抗杂菌能力较双孢蘑菇强,在适宜的管理条件下,几乎不受病杂菌的侵害,栽培较双孢蘑菇容易一些。
姬松茸多是干制后销售,干制以烘干机烘干为好。
姬松茸(Agaricus blazei),又称为巴西蘑菇、松茸菇、巴氏蘑菇、抗癌松茸等,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蘑菇目、蘑菇科、蘑菇属。该菌原产于北美南部和巴西、秘鲁等地的草场上,1956古本隆夫在巴西采集野生种进行组织分离,栽培试验和推广应用,因其原始种取自巴西,所以商品名拟称巴西蘑菇。1992年福建农科院从日本引进该菌种,经多点示范栽培,目前已在各地逐渐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