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邓氏宗亲】邓家模仿了北京的皇城吗 邓家邓姓身世考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听众

1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13
注册时间
2010-11-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舞林   发表于 2010-11-13 12:57: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邓家村的地名、传说和建筑都充满了传奇色彩,笔者从小听了很多有关邓家的神话般的传说,其中有人物的,也有关于风水的。关于风水的最典型的说法是:有一位风水先生从兰溪走到邓家,发现甘溪到邓家的山水恰好形成72条船,邓家是一个龙盘虎踞之地。笔者发现,邓家有很多与皇家有联系的建筑和地名。顺着这条思路,笔者试图对邓家的建筑布局和家谱进行初步解读,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邓家村的布局酷似北京明皇城


笔者把邓家村址与明代北京故宫相比,发现竟有很多相似之处。

1、两道前河:故宫内有“内金水河”横过大殿(太和殿)汇入护城河(筒子河),在天安门前有“外金水河”,是第二道横向的护城河;邓家同样有河流两次横过村前,形成两道横向的河流。

2、中轴线与“左祖右社”布局:故宫从大殿(太和殿)出午门到天安门金水桥是一条长长的直道,是皇城中轴线的一部分,直道两侧按“左祖右社”原则布局,左边是家庙,供奉祖先(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是社稷坛(今中山公园)供奉社神(土地神)和稷神(五谷神)。邓家村也有一条穿村而过的河,长约300米,河的左侧是大公殿,仅在接近大公殿的道路右侧,有一块与社稷坛五色土大小类似的旱地,据寿昌中学历史老师唐勋的调查,这块地上以前就有一座土地庙!


“左祖右庙”的礼制是《周礼·考工记》规定的国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元朝时北京也按“左祖右社”的祖制布局,但不是在宫城门口,而是一个在城西,一个在城东。《明史》记载,明太祖洪武十年才确定这一格局,王国可以参照此例。

3、面积与建筑布局:北京城在明初分京城、皇城和紫禁城(即故宫)三部分,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邓家三村加上甘岭村的土地与山地面积大约也是50平方公里,与北京城的面积相同;从象鼻桥到桥亭的经堂桥(前文误记为桥亭桥)约2.5公里,与北京的皇城(天安门到地安门)南北距离相等。


从紫禁城后面的景山到北京的城门正阳门,分为三个区域,即:紫禁城(故宫)、社稷坛太庙区(从午门到天安门)、T型广场区(今天安门广场),分别以内金水河与午门、外金水河与天安门、正阳门为界。


邓家村从后山角头山到城门也是分为三个类似的区域,即:村、土地庙大公殿区(狮子桥到象鼻桥)、城门后区(从象鼻桥到城门的开阔地),分别以第一河道与狮子桥、第二河道与象鼻桥、城门为界。


4、其他:后山:故宫有太岁山(景山);邓家有角头山。两山大小、高低相似。来水方向:故宫水来自西北的积水潭———什刹海入城;邓家河水也是自西北入村。


以上数字和格局有天然的成分(如水系),也有刻意模仿的痕迹(如三个分区、中轴线、左祖右社的安排、家族占地面积)。这是不是说明邓家先人是有意参照了皇宫、皇城的格局?


二、邓家村与风水理论的诸多要素天然吻合

  邓家村与北京城的某些吻合,是与风水选址理论的吻合。


古人选址,特别是明清时期,特别讲究风水理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朱雀是水,以河流流过村前为最佳,河流如有回流为上佳;玄武为山,以山型坚实可靠的土山为佳;左青龙为河,右白虎为路。村前视野好并有两重山峦(案山和朝山)为佳。


北京城北面是连绵的燕山,西面是太行山余脉———西山,永定河从西面往南,再折向东方从天津入海。具备了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全部要素,所以是“负山带海、龙盘虎踞”的地形。


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皇宫)建造的时候也是考虑了这些因素,北面的太岁山(景山)为玄武,金水河为朱雀。金水河的弧型设计和前后两道相连的金水河(内金水河与外金水河)形成了上佳的“回头”效果。但这些是人工建造的。而这一切,邓家都是天然具备的。河流几次受山的阻挡,不仅横贯村前,而且形成两次横贯。第二次横贯时还有明显的“回头”佳象。


奇特的是后山(角头山),圆浑且土壤宽厚,并与远山相连。邓家以村前河流为界,两端延伸几公里,是一条明显的地质分界线,河西是土山和容易碎的红岩石,植被以茅草为主;河东是石山和坚硬的青石岩,植被以高大灌木为主,不长茅草。所以邓家的后山气势圆浑,土壤深厚,而案山和朝山山势挺拔,山林茂密,并使河流形成上佳水口。


水口是风水理论的一部分,一般选址难以照顾到水口,是风水选址时重要但不容易落实的部分,大部分村落选址能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就不错了,很多村庄只能以人工的水塘来代替朱雀。而邓家村不一样,不仅前四样是天然的,就连水口也是天然的,而且是非常完美的水口。


水口讲究的是地势有收口状,使水流呈喷涌而出之势,讲究前行蜿蜒曲折,忌一泻千里之势。水主财运,收口并蜿蜒曲折意味着财聚不断。


邓家水口的特点是:收口明显并且“一去三回头”。邓家村西北入水口最宽处约0.5公里,到村口象鼻桥下收为20米;同时在象鼻桥下形成第一次回头,有不忍离去之状,在城门处形成第二次回头,蜿蜒南行30公里汇入兰江后形成“V”字形,这是第三次大回头,最后流入邓家东北部的梅城三江口。

皇宫选址和建造还与阴阳五行学说有关,北边属水,所以北京的水流一律从西北进城(含京城、皇城和紫禁城),邓家的河流自西北入村,是邓家村与风水、五行理论诸多天然巧合的一点。


邓家及周边居民历来有“乌石的朝山,麻车岗的来龙,邓家的水口”的说法,对这三个村的风水选址称赞有加,乌石村和麻车岗村都位于今大慈岩镇。


风水解读有助于理解邓家村的营造意图。比如:前人为何把城门前移,把象鼻桥、水口纳入邓家村;是不是有一位皇帝或与皇帝有关的人会选择这里作为隐居和繁衍之所?


三、邓家先人的财力来源可疑


从邓氏家谱中发现,邓家村的桥梁、庙宇,以及从高尖坞口到下慈坞口近5公里长的河道石坎、道路,均为邓氏族人良四公一人出资修建。河道道路不知中途是否倒塌重建过,否则当有500余年历史了。这也是一项重要文物。


此项工程按现在的造价,至少需要两百万元以上人民币(按每米造价200元计算)。良四公所处的年代为15世纪的明初,那时的经济水平和明中后期相比显然要差得多。所以良四公的经济实力就是个很大的疑点。


据邓氏家谱记载,良四公的经济实力来自于长途运输。这又出现了诸多疑点,其一是:长途运输需要相当的投入,特别是运输工具,当时不是马就是船,投入很大,其本钱从何而来?二是一旦有像样规模的产业,就会出现子承父业,邓家世代应该形成长途运输的产业传统,就如许多家族性产业一样,大如徽商,小如诸葛村的药商,兰溪、东阳、永康一带的手工业传统。但是邓家没有。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东南经济持续发展,长江中下游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邓家如果在明初有运输业的基础,以后至少有200多年的发展机会,不会不形成家族性产业传统的。


邓家三村,特别是源心村的山地面积很大,三村合计面积约有50多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明初期北京城(北京内城)的全部面积,这些山都是邓姓先人从外姓手中购得的。其面积之大,以至于大多数山至今还是人迹罕至,邓姓居民也从不去管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些山绝大多数属于邓姓公有,谁开发就归谁,谁家穷就可以放火烧山种玉米、种经济作物,据说三年就可以脱贫。


邓家历来信守非官即农、重农轻商的传统,邓家人到现在也很少经商,我所知道的邓家上几代人也很少经商,邓家村的临街建筑没有一间是铺面房屋。没有经商和手工艺这些中国人历来致富的传统,也没有地下矿产资源,更没有显赫的为官记录,邓家至今还属于不富裕地区。照这样推测下来,良字辈先人的经济实力是不是与皇家或某大官有某种联系?如果这一推测成立的话,那么也可以以此推断,邓家先人很可能是一位隐居的皇帝或大官。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09:58 , Processed in 0.17728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