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范氏宗亲】甲骨进京功臣---“潍县范姓估人”范春清

[复制链接]

8

主题

0

听众

8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0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17
注册时间
2010-11-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香雪海   发表于 2010-11-13 18:51: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香雪海 于 2010-11-13 18:51 编辑

  世间很多事情,常常伟大出于平凡,惊世偏于偶然。譬如说,曾经轰动中国近代史的伟大事件——甲骨的发现,就有一段难能可贵的佳话,“潍县范姓估人”范春清的名号也被记入史章中——
  “潍县范姓估人”
  史学大家、甲骨学者郭沫若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文中说,最早发现甲骨并把它带到京师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古董商人,郭鼎堂将他叫做“潍县范姓估人”。估人者,古董商也。
  话说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隆冬,朔风凛冽,四野肃杀。两位举止斯文、长袍布履的弟兄,风尘仆仆,从山东潍县(即今潍坊市),乘了骡车,赶赴河南省安阳县城,再从安阳城徒步去距县城3里的小屯村。这么冷的天,这哥俩千里迢迢地干什么?原来是到小屯访古。亲爱的读者诸君,千万不可小觑了这不过尔尔的小屯,眼下的小屯泥壁茅篷,雪压冬云。而上溯到三千年前,这儿就是张臂成荫、挥汗如雨的首都。当时,商代的国君把国都从亳(在今安徽省)迁到这儿,定为殷都,国号叫殷。
  哥俩终于到了小屯村外。远远望去,天黄黄,地黄黄,土地、土墙、土屋,满坡是人。走近了方知乡亲父老正挥锹弄镐,在地上翻刨呢。哥哥近前抱拳请教:“乡亲请了!”乡亲抱拳还礼:“请了!”哥哥动问:“请问刨地做甚?”“刨龙骨哪!”一个后生笑着回答。弟弟自言自语:“龙骨是啥?”后生递过两块,叫他们看。掂在掌心端详,原来是龟甲牛骨一类东西,不过由于久埋地下,已近于腐朽,烂糊糊的,褐姜姜的,看不出什么名堂。哥哥问老乡:“刨这龙骨做甚用?”老乡笑着说:“莫要小看这玩意儿,治病有奇效哩。”哥俩互递了一个会意的眼色。他们又到别的发掘现场看了看,毕竟是哥哥细心,他在一块颇大的牛胯骨上,用放大镜发现了一些纹纹道道。凭了平时倒腾古董的经验,他意识到这些纹纹道道,大有学问,只是凭自己的学问还看不出个所以然罢了。“买点儿,弄到北京,试试吧。”哥哥心中暗想。
  哥俩在小屯没有别的发现,便有一搭没一搭,买了四、五十片“龙骨”,回到安阳,小驻一宿,次日地明早旦,打点行囊,直奔京师而去。

  哥俩是谁

        哥俩没想到,这龙骨就凭着他俩的本事,能够“长埋地下三千载,一旦云开复见天”。
  “龙骨”幸运地进了京城,在京师赫赫有名的菜市口达仁堂国药店中,大出风头。其实,宝贵的不是“龙骨”能治“百病”,而是在“龙骨”上刻着一种奇怪的图像,不!是文字,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这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发现。哥俩成了甲骨进京的大功臣。
  这哥俩就是山东潍县的范氏兄弟。哥哥叫范春清,字守轩,号雄卿。范家祖辈隶耕,有祖业田40亩,堪称小康之家。春清弟兄,生在长在传统文化厚重的潍县城郊。金石学家陈介祺、丙子状元曹鸿勋、毛公鼎、万印楼,这些文人墨客和文物古迹对范氏昆仲的影响是深厚而强烈的。哥俩虽然生在农家,却爱古董,稀罕文物,以至于把兴趣与职业统一起来,干脆一股脑儿变卖了祖业田,以此为本,上潍县城开了个古董铺,当起古董商人来。
  菜市口达仁堂国药铺
  范氏昆仲买回了“龙骨”,一说是古董,但串了好几家铺子,那些个老板却大摇其头;二说是药材,但上药铺也吃了不少白眼。眼看着要折本,弟弟好像失去了耐心,哥哥毕竟老辣些,硬是硬了头皮上药铺串,总算串到菜市口一家达仁堂国药店。这家老板识货,说是龙骨,可以入药,只是等弟兄俩让了价,这才成了买卖。
  单说京城一位大人物,因染小恙,看病取药。这位大人物,便正是京城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北京大学校长之职)王懿荣。王是山东福山人,著名的金石学家,可谓金石巨擘。他有个习惯,煎药前,必把每味药包解开察看。这回察看,意外发现龙骨,其中一块稍大,影影绰绰看到骨面上有纹纹道道。即拿放大镜细观,凭直觉判断,这是一种文字,一时兴奋大了。急寻伙计来问:“药是从哪取的?”伙计说:“从菜市口达仁堂。”王即吩咐:“赶紧上达仁堂问个明白。”伙计急匆匆上了菜市口,见了老板,亮出了国子监祭酒的旗号,老板只得据实以告。
  当时王懿荣的高兴劲儿,无异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病也好了,药也不煎了。山东潍县古董商范春清,陡然间也就成了大名鼎鼎、京城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的座上客。
  甲骨会群英
  范春清应约赴京,接受大学者、金石学家王懿荣的款待,范有些受宠若惊。坐下不久,只见王懿荣陪了几位客人到大厅落座。一位长衫侍者依次介绍:“这位是王懿荣先生。”“这位是罗振玉先生。”“这位是刘铁云先生。”双方抱拳,拱手,落座,上茶。范春清心里明白,王懿荣、刘铁云、罗振玉,都是闻名全国的大学者,高山仰止,如雷贯耳。
  看到这个阵势,范春清心中已经明白自己辛苦倒腾进京的龙骨必有大学问。只是他也好奇那龙骨上的纹纹道道,到底是些什么。
  没有甲骨,何以会群英?老范胸有成竹。几位客人婉转地询问龙骨是从哪里运来的,可老范心想,正奇货可居还捞不着呢,焉能以实相告?便趁机支支吾吾回答说:“这是从河南汤阴弄来的呀!”常言道,兵不厌诈。范春清指东打西,离开了王懿荣家,立马又上了小屯。弄清了底线,知道了行情,摸着了规律,他就财源滚滚来。这次他运到北京的甲骨有800多片。国子监祭酒,重价而市;古董商人,是财源大发。凡大片的牛胯骨,上头文字居多者,二两银子一块,言无二价。王懿荣眼巴巴看着这么多好货,岂有不动心之理?自己的俸银全搭上,甚至连女人的首饰金货,也上了当铺,换成买甲骨的银子。而被支去汤阴的刘铁云等寻了很久也没找到,等反应过来时,“范姓估人”已经赚大钱了。

  权威定评

     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中国,震惊世界。而甲骨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运进京者范春清也因此扬名。中国甲骨学者权威“四堂”(注:因罗振玉字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号鼎堂而并称“四堂”)都曾高度赞赏范春清在发现甲骨中的巨大作用。
  郭沫若说:“这件至可珍贵的古物的发现,完全出于偶然;在其前或已屡有发现而不为人所注意了;注意到的是山东潍县一位姓范的古董商人。”
  罗振玉云:“龟甲兽骨,潍县范姓估人始得之。亡友刘君铁云部所自出,风吹草动诡言得之汤阴。予访之数年,始知实出洹滨。”
  据称,当年范春清在运往京师大量甲骨的同时,曾将部分甲骨带到潍县。这部分甲骨,落入在乐道院传教的牧师、美国人库林和查尔芳之手。他们如获至宝,写文章到英国杂志上发表,以甲骨的第一个发现者自吹自擂。其实呢,发现甲骨的第一把交椅,早让山东潍县人范春清给坐定了。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21:41 , Processed in 0.22014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