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范氏宗亲】古镇峡阳范氏

[复制链接]

8

主题

0

听众

8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0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17
注册时间
2010-11-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香雪海   发表于 2010-11-13 18:53: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镇峡阳位于南平市西北,西连顺昌,北接建瓯,是闽北商贸重镇之一。境内玉屏山、招科山环抱集镇,富屯溪穿境而过,取 "两山一水谓之峡,山南水北谓之阳"而得名。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在峡阳游牧、生息。周显王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334年,越王族入闽后,峡阳就有"人烟三百,铁匠二十四炉"之说,当时形成了"金、郭、黄、谢、彭、汤"六大姓。唐朝光启年间,河南光州节度使王审知率光州百姓南下闽中避乱,后王审知为闽王,跟随南下的百姓便散居八闽各地,这以后峡阳出现了新的六大姓"应、骆、张、范、连、梁"。从此,峡阳人在这里世代繁衍,遂成大邑,历逾千载。
  作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峡阳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二十四景之一的"溪中公园"是您一进入峡阳境内,首先就会看到的。"溪中公园"位于峡阳大桥两边,西面公园内的关岳庙,以前又叫庄武王庙,灵显庙,门檐飞翘,雕龙彩凤,气势恢宏。原来是为了纪念唐朝使节阎汝明而建的。灵显庙建成后,历经几次重修,1989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当地农民自筹资金27万元,再次对灵显庙进行重修,同时为了纪念爱国名将,庙内增塑了关公、岳飞像,改名"关岳庙"。这次重修,规模更大。以桥为界,西面是庙宇建筑,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东面是儿童乐园,园内有凉亭石凳、滑梯转椅、秋千木桥,构筑精巧,成为人们游玩、休闲、健身的好场所,被称为"闽北第一农民公园"。
  每年的正月十五,溪中公园内菩萨出巡,镇里的男女老幼都会涌上街头,观看踩街游行,闹花灯。人们纷纷拿出自己最喜爱、最精致的花灯,一同庆贺元宵佳节。与闹花灯同时进行的还有溪中公园内的"灵显庙"举行的'"摆大碗"活动。这一天夜里,"灵显庙"里灯火辉煌,长长的供桌上,不仅有各色食品、供品,还有峡阳普通人家珍藏的古文物,比如古画、古瓷器、古玉器、古雕塑,还有清朝诰命,南平市政协联络办公室主任应祚熙介绍说,"摆大碗"活动中人们所看到的古文物中有的还是无价之宝,这些稀罕宝贝由专人看管,活动一结束,便难得一见了,这更增加了"摆大碗"活动的吸引力。
  离开热闹的"溪中公园",便是峡阳镇街区了。记者在大街小巷转了转,发现随处可见高高的马头墙,原来马头墙内的宅院便是闽北地区极富特色的民居建筑:峡阳土库。
  "深深的居民房,步步高的三进厅,雕窗画栋的美宅院"。这就是峡阳土库的特点。目前峡阳土库约有二、三十个,这些土库大多修建于明清两代,距今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峡阳土库除了四周围墙,全是木质材料的建筑,它的布局很象北京的四合院,但比四合院规模更大。土库呈长形、正方形,面积从几百到几千平米不等。
  土库四周高高的马头墙,厚40多厘米,墙面由青色方砖砌成,墙心用青砖分格,格内又用黄土夯实,俗称"斗墙",坚固耐用,而且冬暖夏凉,防盗防火。
  正门进去是前厅,然后是天井,前厅与天井用屏风隔开。屏风又称中门,遇有红白喜事,则打开中门。天井东西两边是厢房,通过厢房前的走廊,步上台阶便是大厅了。再往后也按天井、厢房、大厅的布局或二进、三进。厨房设在后厅边或不显眼的地方。这样外低内高、呈阶阶梯层进式的布局,既显得幽深,又给人以雄踞之感。
  记者来到位于峡阳镇德胜街的"大圆"土库。这座修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土库,占地4800多平方米,由于工程浩大,历数十年才得以竣工,是峡阳现存土库中规模最大的。"大园"土库正厅前是一个大大的空坪,视野开阔,极为宽敞。坪中是砖砌的走道,走道两边置放鱼缸,以及花草。在这座土库右边厢房的客厅,至今还悬挂着1926年福建省长萨镇冰赠送的匾额。匾额金底黑字,上面写着"厚德延年"四个遒劲大字。匾额左上边题"福建省长萨镇冰为",右下边落款是"应虞典立"及题匾时间等字样。峡阳中学校长应积满告诉记者,挂匾的这间房子主人叫应虞典,当时在福州做木材生意,70大寿时,他托一位在省政府做事的同乡请萨省长写了这块匾。虽然历经七十几年,可记者看到这块匾仍十分鲜亮。
  应积满说,在峡阳古老的土库里,类似这种名人官宦题赠的匾至今还保存不少。如"文魁""武魁""宗风孙矩""大德得寿"等等。那么为什么土库人家都爱挂匾呢?据《南平县志》记载,当年朱熹传学于南平就留下了不少墨宝。他还因避祸在峡阳李子坑授学,写下"鸢飞鱼跃"的匾。受这位名儒的影响,峡阳人重文尊儒,再加上清代中叶,峡阳社会稳定,当地人靠种茶、经营木材积累了一定资金,盖起精美的土库后,热衷于在家中挂这些名人匾额,以耀门庭。
  值得一提的是,峡阳土库还非常注意艺术装饰。从柱基到斗拱,从大梁到屋檐,以及门窗等,你会看到许多精美的雕刻: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草虫鱼;披蓑带笠的樵夫渔翁,还有龙凤祥云等等。在峡阳镇临街的一座土库,记者还看到了一些反映古戏文内容的窗雕:诸葛亮的空城计、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过江招亲……生动逼真。
  听众朋友,在峡阳还有一些较为著名的"土库",如进士骆天闲的府弟--"大衙","石坂坪","进士府"等。作为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这些土库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人们在为土库建筑特色、雕刻艺术精叹不已的同时,更对土库人家的纯朴、和睦相处印象深刻。一位78岁高龄的老人告诉记者,她在土库里生活已经60多年了,觉得这房子住着很舒服,有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相比外面的高楼大厦,她更喜欢土库。
  听众朋友,在古镇峡阳,可以说二十四景处处生花,闽北闻名的千年古桥八字桥、千军井、杜溪千年古樟……都是值得一游的地方,而峡阳的各大祠堂更是不可不看。峡阳自唐代以来就形成了"应、骆、范、张、连、梁"六大姓,其人口占全镇人口总数的74%。沿袭历史传统,各姓都有祭祖朝拜、行使宗族权力的会集地--宗祠。历经千年风雨,如今现存的仅四家--应氏、张氏、范氏及骆氏。
  在文化站黄少建站长的陪同下,记者来到范氏祠堂。范氏祠堂也叫高平堂,现存高平堂建于明景泰四年,也就是公元1453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间历经多次重修,古韵犹存。走入高平堂,只见殿宇雄伟,飞檐翘角,五斗三星拱顶雕饰精巧,色彩夺目。墙壁上挂满了范氏先人的画像,这些画像告诉人们,范氏家族出过不少名人。
  范礼圣老人也算得上是本族的一位名人。因为十年动乱期间,他抢救了两本范氏族谱。这两本族谱修订于清光绪四年也就是公元1878年,距今已有124年的历史,1966年文革的时候,范礼圣老人把它藏在菜地里,使族谱免遭破坏。1992年经南平市博物院历史专家鉴定,这是南平一带保存最全的古族谱。
  面对着纸质发黄、并有少许破损的族谱,老人的神态显得十分庄重。他指着族谱里的古峡阳地图,用极其浓重的方言向记者讲述范氏家庭迁居峡阳后的情况,让人顿生悠悠思古之情。(节选)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21:59 , Processed in 0.28639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