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姜氏宗亲】姜姓探源宝鸡行

[复制链接]

8

主题

0

听众

8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8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14
注册时间
2010-11-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火花   发表于 2010-11-14 10:34: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姜姓探源宝鸡行


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作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即以姜为姓,子孙世代相传。姜姓与姬、媙等20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宝鸡地处陕西关中西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为炎帝神农氏的起源地。南有巍巍秦岭屏障,西有“关陇锁钥”,北有绵延千山横亘,滔滔渭河从市区穿过,形成了东西走向的渭河平原。宝鸡是炎帝故里,姜姓的起源地。自古以来,多有姜姓后裔。据人口年报,宝鸡境内的姜姓者约为六七千人,主要居住在岐山、扶风、陈仓(原宝鸡县)等县区。

明嘉靖《陕西通志》载:“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百家姓考略》又载:“神农生于姜水,因姓姜氏。”“姜氏城”即今“姜城堡”;

"姜水"即今"清姜河",称"宝鸡姜水"。

清明节前夕,我们乘车驰过新世纪渭河大桥,来到清姜河之畔的姜城堡。这里是一处新石器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姜河从大散关流出,清澈见底,经姜城堡而入渭河。从姜城堡南行一华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神农门”牌坊。沿川陕公路向东走三华里,在310国道旁,有一个村庄叫峪泉村,这里有一眼泉,泉水甘甜清洌,流淌不息。传说炎帝生下后,头上长角,身上生疮,炎帝母亲把他抱到这眼泉"洗三"(沐浴),从泉里游出九条龙向他身上喷水,顿时,头角没有了,疥疮全消了,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于是,人们就把这眼泉叫"浴圣九龙泉"。为了缅怀这位人文始祖,人们又在泉旁立碑建庙,岁岁奉祀。?

站在九龙泉向南望去,是逶迤起伏、景色秀丽的天台山。传说这里是炎帝当年采药遇难的地方。炎帝为了给族民治病,经常上天台山采药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一天,他因误尝了一种断肠草(俗名叫"火焰子")而不幸身亡。人们就把他安葬在高高的天台山上,喻示着他是为了族民而死的,其精神犹如大山一样崇高,万世不朽。

我们约步行四五个小时,攀上海拔二千多米的莲花峰。纵目眺去,崇山峻岭,云雾缭绕。在莲花峰下,有一块五六亩大的平地,这是天台山炎帝庙院遗址,山门、石柱础犹在。一块两米长、一米宽的青石板,静静地躺在那里,传说这曾寝放过炎帝的尸骨。现在,人们为了纪念炎帝,在崖边挖了三只窑洞,里面塑有炎帝像。据守庙人讲,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炎帝忌日,上山朝拜炎帝的人络绎不绝,就连进山旅游的人也要在这里顶礼膜拜,点燃几柱香。?

从九龙泉返回南行五华里,便来到常羊山下。穿过“神农门”牌坊,车行百余米,又见一座雄伟壮观的“神农门”,施彩着色,十分耀眼。右书“仰常羊慎终追远祭炎帝”,左书“慕天台寻根溯源拜神农”。沿山间石阶小道南折登二三百米,便是炎帝陵景区,迎面是一座建在高台之上的山门牌坊,高约五米,长十米有余,六柱五门,飞檐斗拱,气势宏伟。牌坊正中大匾上刻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华夏始祖”四个烫金大字。牌坊前面的小广场上,耸立着两蹲石狮和十多通石碑。跨进山门,便步入陵园的中心——祭祀区。祭祀区可容纳数千人凭吊。广场两侧各设偏殿一座,广场正南高台上矗立着高大雄伟的炎帝大殿,东西两侧设钟、鼓楼,香案、香炉,相形而置。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红墙、赤瓦、紫柱、褐门;脊兽、浮龙、彩凤,色彩斑斓,神态生动。大殿正门两旁,分别高挂着由著名学者霍松林、杨春霖撰写的楹联:“岐山毓秀姜水钟灵遍五州炎黄裔

胄龙腾虎跃致富强国咸知此是寻根处,北岭迎阳双庵破晓愈百代华夏文明

霞蔚云蒸飘香吐艳共喜今逢结果时";"创造定有人千载岐黄崇炎帝,流传安无据八方稼穑念神农。"走进大殿,正中矗立着高大的炎帝坐像。只见炎帝肩披兽皮,腰系叶裙,双手紧握谷穗,目光炯炯有神,头顶"光芒"四射。不禁使人肃然起敬。大殿两侧是反映炎帝丰功伟绩--"降牛耕田"、"制耒作陶"、"选种播谷"、"百果藏实"、"鞭草尝药"的彩色壁画。?

出祭祀区后门,我们顺着石阶山道南行。台阶山道两旁耸立的是百尊历代帝王石雕像和苍翠挺拔的柏树。登上高耸的山头,便到了陵墓区。炎帝陵墓因山起冢,显得十分高大,直逼云天。墓冢底部用青砖围砌而成,上半部芳草盈顶。陵墓正北,树立着一座高大的墓碑,上刻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炎帝陵”三个大字。墓碑前面,摆放着一尊古朴典雅的四足大香炉,供游人上香祭拜。?

伫立陵前,环顾四周,松柏森森;近看眼前,香炉中的烟云袅袅升腾。仿佛使人感到:满山苍翠的松柏,不就象征着炎帝那万古长青的精神;香炉中升腾的烟云,不就表达着炎黄子孙对始祖绵绵不绝的追思之情吗??

祭拜过炎帝陵,走下常羊山,穿过胜利大桥,来到市区经二路西端的炎帝园。一座坐北朝南,巍峨、宏大、庄严,具有秦汉风格建筑的炎帝祠便迎面而立。炎帝祠重建于1991年。山门门额上刻田纪云手书"炎帝故里"四个大字,两边柱子上各挂一吊牌,上刻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的撰联:"奠中华民族创基,启华夏文明晓光。"走上山门五级台阶,踏进祠院,迎面便是炎帝大殿。殿檐翘起,凌空欲飞。大殿的上重正中高悬由楚图南题写的"炎帝祠"三个金色大字,下重正中悬挂的是由赵朴初题写的"华夏始祖"四个金色大字;殿门两侧柱子上,右书"耒耜劈开天地混沌",左书"嘉禾结出华夏文明"。大殿四周的平台,可容纳数千人祭拜。在大殿的东西两角还各建有一座石亭,以更衬托出炎帝大殿的壮观和雄伟。殿内供奉着炎帝塑像,高5米,以象征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质地为玻璃钢,铁锈色,给人一种高大魁梧、气势凛然之感,体现出我们的祖先那种开天辟地、功盖山河的英雄气魄。殿内四周墙壁为彩绘的炎帝圣迹图,恢宏博大,粗旷豪放,反映了炎帝的光辉业绩。?

我们站在Y河南岸向北望去,这是一个地势比较开阔的沟豁,南岸高,北岸低,Y河从沟底蜿蜒流过。在北岸的二台阶地上座北朝南住有几十户人家。听当地人讲,Y河水过去较大,常流不息,取水很方便,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从今天这里的地形地貌、敬奉炎帝神农氏的礼俗以及Y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看,很有可能在仰韶文化的晚期,姜炎族从今宝鸡清姜河流域迁移到岐山、扶风后,就居住在今Y河流域一带。???

一个春雨淅沥的日子,我们驱车来到了姜姓居住较为集中的陈仓区天王镇八庙村。八庙村傍山依水,地势平坦。全村以姜姓人为主。在村委副主任姜红全的陪同下,我们拜访了村民姜家贵家。姜家贵老人72岁,身体硬朗,老伴健在,三世同堂。老人听说我们是来探访姜姓人家的,对我们非常热情。当我问他姜姓人家在此地的历史和现状时,老人高兴地说:

"我们这个村子原叫姜家窑,世代均居住在此,到现在也不知有多少代了,全村现在50多户姜姓,以前都住在半山的窑洞里。1990年前后,村里办起制奶企业,村里有钱了,村民富余了,都先后从窑洞里搬出来,在这里建起了新的住房。现在,我年龄大了,村里每年给我们60岁(女的55岁)以上的人生活补贴三五佰元。"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4-28 05:44 , Processed in 0.19871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