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段氏宗亲】云南大理蝴蝶泉边段氏五兄弟家的30年变迁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听众

1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2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17
注册时间
2010-11-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一叶孤舟   发表于 2010-11-17 18:56: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云南大理蝴蝶泉边段氏五兄弟家的30年变迁


      30年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的段晓云一家人干了一年的农活,却欠下生产队几百元钱;如今他们五兄弟每家年收入都超过10万元,全部搬进了新房,其中两个兄弟还开起饭店做了老板。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 曾几何时,一部电影《五朵金花》,让白族姑娘金花与情郎阿鹏在蝴蝶泉边的爱情故事传扬天下,此后金花和阿鹏就被用来泛指白族男女青年。而段晓云家就有五位阿鹏,他是五兄弟中的老大。     

    他们的家乡周城村位于大理苍山脚下、洱海之畔,与著名景点蝴蝶泉毗邻。全村有10470人,是全国最大的白族聚居自然村,素有“中国白族第一村”之称。解放前,村民们主要以马帮经商和织染布匹为生。 

    五兄弟的父亲段绍升告诉记者,周城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3亩。在受到极“左”路线影响的年代,经商、手工艺制作等均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做点小生意就是“投机倒把”。1973年村里一户人家偷偷染了几块布被村委会发现后通报批评,连染缸都被砸了。村民们都被拴在有限的土地上,为解决温饱而苦苦奔忙。他们把山坡改成“大寨式”梯田以增加耕种面积,但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每年都要靠国家返销六七十万斤粮食才能解决吃饭问题,是大理市有名的贫困村。由于段家孩子多,他和老伴辛苦了一年反倒欠下生产队200多元钱。到了1978年,村里的人均纯收入只有81元,许多外村姑娘都不愿意嫁到周城来。

    “那个时候,我们经常吃包谷面、穿补丁衣服,住的也是茅草房。几个月能吃到一次肉就很高兴了,我作为大哥,吃肉还要让着弟弟们,根本不敢多下筷子。”今年46岁的段晓云说。“哪像现在,大鱼大肉放在面前我都不敢随便吃了,主要是怕血脂高。”

    段绍升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周城村。根据中央精神,村里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第三产业。由于周城村传统的扎染、食品加工等历史悠久,加之能工巧匠多,交通又便利。于是周城民族扎染厂很快办起来了,染制师傅们重操旧业,有300多年历史的白族扎染业开始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

    段晓云和妻子杨新年就是首批“吃螃蟹的人”,1984年他们东挪西凑了1000元资金购买了染布工具和染料,把自己居住的几间破房子腾出来作染坊,拿着自家生产的白族服装和扎染制品到蝴蝶泉公园去摆摊。段晓云对记者说了段趣事,“当时有个美国游客要买几件白族服饰,塞给我一张面额为100美元的绿颜色票子,还说不用找了。可是我没见过啊,根本不敢收,硬是要他换人民币。”     往后几年里,政策越来越好,段晓云彻底放开了手脚,扩大经营规模,聘请了几名小工来扎花染布。他家很快盖起了新房子,添置了各式家具,几个兄弟也先后娶了媳妇出去单干了。像段老三和段老五都是先干了一段时间的服装业,之后发现搞餐饮利润更大,都转行开饭店去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大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周城村的个体扎染户越来越多,扎染产品发展成为大理的特色旅游产品。段晓云和妻子瞄准市场,在花色品种、工艺流程上大胆创新,在传统扎花工艺中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推出了花色素雅、质感光滑的民族衬衣、裙子等新产品。不仅在大理、丽江等旅游地区热销,而且北京、上海等地的商家也慕名前来订购。

    提到五个儿子的近况,段绍升的心满意足写在脸上。老大段晓云,在家里从事民族扎染多年,现在他家已经成为外地游客了解白族扎染的必到之地;老二段晓松,在大理郊区的花甸坝当老师,他的妻子也在做扎染;老三段晓勇,是“段老三饭店”的老板;老四段晓波,学医毕业后开了一家大药房;老五段晓平,在“蝴蝶泉”景区旁边开了一家饭店,生意相当红火。

    段晓云的家是一幢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白族传统民居,雕梁画栋、青瓦白墙,各色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当记者问段晓云是不是五兄弟中最富的一个时,他连连摆手,笑着说:“我们五兄弟的富裕程度和年龄正好是反过来的,老五最富,老四次之,我这个当大哥的反倒最穷了。”“当年淘气的老五段晓平,现在可是村里数得上的富户。他开的‘段老五饭店’有四五十张桌子,旅游公司的车辆不时地进进出出,带来大批游客就餐,每年收入估计都上百万了。”

    如今的周城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和“小康村”,村里道路宽敞笔直,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98%以上的农户搬进了新居、购置了家电,很多村民还买了小轿车和卡车。目前全村已有扎染企业17户,从事扎染及其产品加工的人数有6000人,年产值超过1亿元。扎染业的兴旺,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2007年周城村的经济总收入达3.6亿元,人均纯收入4669元,是1978年的58倍。     

    最后,段绍升自豪地给记者看她的孙女段立花的优秀大学生奖状。段立花是段晓云的女儿,2005年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品学兼优。如今段家老四和老五的孩子也即将考大学。

    面对自己家30年来的巨大变化,段晓云充满信心地说:“党和国家的政策鼓励我们勤劳致富,今后我们奔小康的步子会越迈越大,我们五兄弟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真正是“大理三月好风光,金鹏展翅万里翔”。(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09:14 , Processed in 0.187030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