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氏宗亲】闽侯县南屿镇唐氏"十代同堂"再聚首

[复制链接]

14

主题

0

听众

14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32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27
注册时间
2010-11-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大唐故事   发表于 2010-11-19 12:42: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闽侯县南屿镇唐氏"十代同堂"再聚首



    闽侯县南屿镇尧沙村有个“十代同堂”的唐氏家族,这个根深叶茂的大家庭有着许多令人回味的传奇故事。18日,这里热闹非凡,十代人数百位宗亲汇聚一堂举行族谱发行仪式。

    新中国成立后 博士出了19人

    尧沙村离市区不到半小时车程。尧沙村唐氏的传奇在于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因此,唐氏族人把宗祠骄傲地命名为“唐门精英会”。走进这座被誉为“八闽名祠”之一的唐氏宗祠,记者被这个家族的荣耀吸引了。

    悬梁四周、墙壁上挂满了鎏金牌匾:父子双元帅、兄弟双进士、父女双院士、山东参政、爱国将领、陆军中将等。这些或新或旧的牌匾,历数着唐家的风流人物,记载着唐氏的光荣和梦想。



    尧沙村唐氏家族的历史要从“父子双元帅”说起,他便是入助王审知治闽的始祖唐绮公和他的儿子润泽。唐氏自五代十国至宋初入闽,至今千余年。目前,尧沙村共有村民7000余人,绝大多数人姓唐。新中国成立后,尧沙村出博士及博士后19人,教授21人。著名心理学家唐钺曾是全国政协委员。

    唐氏宗祠第一进回首处的悬梁上,一幅大型油画引起大家瞩目。那是“父女双院士”中的中科院院士唐仲璋,1984年邓小平视察厦门特区时亲切地接见了他。唐仲璋为唐氏三十六世孙,他的女儿唐崇惕也是中科院院士,主攻生命科学,现在是厦门大学教授。

    18日,公务繁忙的唐崇惕也欣然赶到了族谱发行大会的现场。唐教授说:“我们要把家族中好的东西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才是家族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所在。”

    在唐崇惕指点处,记者看到了宗祠主殿两侧的一幅包含着族训的辈分排序楹联:源汝德国可与永昌道遵孔孟惟以崇文,自福兴家允宜长发世守孝忠斯为绳武。

    首次十代同堂 险遭日军轰炸

    对唐家来说,每次“十代同堂”聚集既是生命赐予的机缘,又是家族兴盛的象征,更像是一次家族生命的集体大轮回。

    据《唐氏族谱》修订者之一唐福敏介绍,唐家的第一次“十代同堂”出现在1944年初,当年唐氏宗族第三十四代至第四十三代共世相连。

    时为海军少将的宗亲唐灏清,也返回故里主持庆典。这一消息被汉奸获悉,日军于庆典当日下午派出轰炸机,欲致唐灏清于死地。不料,由于福州乡音中“尧沙”与“白沙”相近,邻近的白沙村不幸被日机轰炸。虽然尧沙村民逃过一劫,但因“轰炸顿起,观者四散”,第一次“十代同堂”草草收场。

    第二次“十代同堂”出现在1970年。

    2004年,宗亲唐品章的曾孙唐健出世,是为尧沙唐氏第四十五代“长”字辈。从第三十六代“以”字辈算起,正好十代同堂。

    2005年11月12日,尧沙唐氏第三次“十代同堂”纪念典礼隆重举行。

    传统中国的辈分排列是个有趣的现象,年龄最大的不一定辈分最高,唐家同样如此。在宗祠的左侧墙壁上,记者看到了唐家第三次“十代同堂”纪念照。今年88岁的唐兆华是目前十代同堂的第一代,而第二代已经有人93岁,第三代更有97岁的。

    相隔六十五载  祖孙同为“小辈”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6 03:49 , Processed in 0.25034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