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氏宗亲】走近方孝孺

[复制链接]

6

主题

0

听众

6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4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20
注册时间
2010-11-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大英雄   发表于 2010-11-20 08:36: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走近方孝孺


       五年前,我曾去过南京的雨花台。
  雨花台作为革命烈士的墓地,它的闻名遐迩当然是因为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操和视死如归的忠贞。然而我想不到,在这乱坟荒冢之下,还掩埋着五百年不散的一缕不屈的英魂呢!作为大明王朝的江南士子,他的方正品格,他的铮铮铁骨,他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撼动了几代中国的鸿儒学士。他,就是方孝孺。而眼下他的坟墓却显得如此荒凉,当时我真感到困惑。
  方孝孺是我们宁海人,明洪武年间蜀献王聘他为世子的老师,因其书房名为“正学”,故人称“方正学”。明惠帝朱允炆执政年间任侍讲学士。1402年燕王(后开永乐年号的明成祖)朱棣兵入京师(今南京),夺取了皇位,杀戮了所有敢于反抗的人。为诏示天下,即命方孝孺起草即帝位的诏书,而这位“不识抬举”的侍讲学士,竟敢抗旨不遵。据清人褚人获的笔记《坚瓠集》记载:“成祖靖难(指夺取皇位后),命方正学孝孺草诏,正学麻衣陛见,执笔一‘篡’字,曰:‘万世后,脱不得此字’。成祖犹好言慰之曰:‘此吾家事。’正学骂不绝口。成祖曰:‘汝不怕夷九族耶?’正学曰:‘即以夷十族何妨!’命逮其亲族至,缚而戮之,正学面不动色,唯骂詈而已。”
  褚氏这段描述甚妙,既写出了方孝孺的一身正气,又写出了他绵里藏针、旨趣横生的胆识,还写出了明成祖朱棣的无奈和阴毒。方孝孺可谓胆大包天,竟敢在成祖登基前的大喜日子里,披麻戴孝行走在陛前,而且居然以一“篡”字,揭了朱棣的老底,活画出了朱家王朝贰臣逆子的丑恶嘴脸,从而异常冷峻地把这个新皇帝钉上了千古的耻辱柱上。寥寥数语,尽传方孝孺的浩然正气。此时朱棣为了掩饰内心的空虚,还想作最后的拉拢,当然也体现出这个一代奸雄的气度。然而方孝孺不识趣,不仅詈骂不绝,还针锋相对,讥嘲有加,要知道方孝孺将“九族”换成“十族”的反唇相讥,又要有多少人死于朱棣刀下!眼看一个个门下学士与同乡故交被杀戮致死,此等惨烈,此等悲伤,怎能使他“面不动色”?无情未必真丈夫,此时,他的内心需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恐怕这是一般常人难以负载的,方孝孺也只有用詈骂来掩饰内心无尽的痛楚。最后,方孝孺的英魂飞越重重关山而魂归故里——他的故乡在哪里?——文人学士的气节和名节、骨气和正气,则是他永远栖息的精神故园。
  如今有人却认为方孝孺的英勇行为出于“忠君”,缺乏意义。我认为:不能因为历史人物有“忠君”思想而简单粗暴地贬低他,甚至否定他,必须作具体的分析。
  方孝孺是明初著名学者宋濂的学生。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荐为汉中教授。后蜀王朱椿闻其贤,聘为蜀王府教授,以师礼待之。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召为翰林侍读,迁侍讲学士,参与建文帝削弱藩王势力的政治决策。史称方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工于文章,风格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成祖永乐年间,凡藏方孝孺文者皆判死罪,其门生王稌暗中抄录其文,编为《侯城集》。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方孝孺的知识才能、政治地位、品德志向,以及他的社会影响。我们宁海人实在要为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感到自豪。
  至于方孝孺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在那个社会是不足为奇的。
  在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有这样一个命题:“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就是说君主要按照礼法差使臣民,臣民要效忠君主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对臣子如何事君,发表了一段议论:“婴闻臣子之事君也,进不失忠,退不失行。不苟合以隐忠,可谓不失忠;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婴作为贤臣良相,从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到“事君以忠”要从两方面去实行:一是不能无原则地附和,以隐蔽忠;二是不追逐私利,以有损于廉洁之行。在古代,对君主的效忠是被看作人伦的第一大义。在明代,士大夫因为揭露奸臣当道,被廷杖,被杀戮,其人数之多,是料想不到的;其自觉、其酷烈,为历代所少见。有的士大夫还争相殉节,慷慨赴死。这里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理学对明代士大夫的全面渗透。理学产生于宋代,真正畅行的是明代。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士人对国家和君主的绝对忠诚,而且在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个对君王绝对忠诚的誉论,把能不能尽忠尽节、能不能无条件为君王而死看成士大夫的基本道德规范。方孝孺为了表示一个臣子对君主的忠心,对朱棣的篡位,视为大逆不道,决不随从,而且以死相拼。他的这种思想行为在“臣事君以忠”为主流意识的封建社会中,是不足为奇的,这是历史的局限,我们自不必苛求。
  在强权面前,方孝孺宁死不屈,一身正气,保持了自己的名节。他的确“硬气”!这不禁使我们想起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回忆革命烈士柔石生前情况的一节文章:“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鲁迅先生在这里举出方孝孺,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点。鲁迅先生从柔石联想到方孝孺,非常自然,贴切,他俩同是宁海人,性格上好像又有点相似。显而易见,鲁迅先生对方孝孺是褒扬的。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14:51 , Processed in 0.232807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