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邳州跑竹马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2-15
注册时间
2013-2-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邳州跑竹马   发表于 2013-2-15 23:10: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邳州跑竹马,又称“竹马舞”、“竹马会”。邳州跑竹马流行于滩上、八路、徐塘等镇,属自娱自乐型民间舞蹈。相传始于宋代,内容取材于鞑子(金兀术)跨马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经历代民间艺人的排演与实践,已形成了固定的演出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表演者共有10人,装扮成历史人物。头骑跨马或麒麟,称老鞑子(金兀术),后随4妃,系男扮女装,均跨马。每一骑后跟随一马童。10名表演者\"拉路势\"进场,跑出各种\"阵势\",表现兴围狩猎的场景。有的艺人还说五马穿索,是表现金人在受到宋军追击时,迷惑宋军,布阵逃跑。老鞑子头戴大额子,插翎子,戴白胡须,右手执云肘,双手托马或麒麟头。上身穿黄马褂,披云肩;4妃头戴小额子,插翎子。上身穿绣花豹衣,左手握马鬃环,右手执马鞭;马童戴罗帽,上身穿豹衣勒攀甲绦,腰勒大带,背插双刀,双手执马旗。马色与服装颜色一致,依次为黄、红、绿、白、黑五种。马壳分头、身两段,系篾扎、纸糊而成,系于舞者腰间。马壳周围有马围布,遮住舞者双腿,双腿佯作四蹄,实为以步代马,翩翩起舞。

    伴奏乐器是锣鼓和唢呐,以烘托气氛,加强节奏。鼓点有“乡会锣鼓”、“起奏点”、“刹鼓点”等;唢呐牌有“桃红”、“开门”、“背宫绞笛”等。之所以叫“跑竹马”,是因为整个过程主要突出一个“跑”字,跑起来又步步不离“阵法”(即调度路线)。跑竹马演出阵势有:“一字长蛇阵”、“二龙取水阵”、“四门兜底阵”、“五虎寻羊镇”、“十字梅花阵”、“八卦连环阵”、“蛤蟆出水阵”等。

    1955年春节,滩上镇跑竹马参加了徐州专区会演,获表演一等奖;1984年1月滩上镇跑竹马参加了在淮阴举办的江苏民间舞蹈调演,获一等奖。江苏省电视台、徐州市电视台曾多次对邳州竹马舞给予录像宣传,并与其它艺术项目一起交流到法国圣太田市(与徐州市结为友好城市)放映;之后,跑竹马被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360

W020090904460475976172.jpg (44.33 KB, 下载次数: 163)

W02009090446047597617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30 23:24 , Processed in 0.390606 second(s), 3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