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663
- 积分
- 663
- 精华
- 0
- 最后登录
- 2011-2-20
- 注册时间
- 2010-11-3

- 乡约币
- 1463 枚
- 乡约宝
- 0 枚
- 最后登录
- 2011-2-20
- 注册时间
- 2010-11-3
|
东营市不仅“人杰”而且“地灵”。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素有“金三角”之称。至2002年底,胜利油田共发现油田69个,气田2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2.9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82.4亿立方米;投入开发油田67个,动用地质储量35.3亿吨,动用程度82.3 %。共有油井2万多口,累计生产原油7.7亿吨,生产天然气349.88亿立方米。沿海浅层卤水储量2亿多立方米,深层盐矿、卤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地带,推算储量达1000多亿吨。煤的发育面积约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广饶县东北部、河口区西部,尚未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南新户、太平、义和、孤岛、五号桩地区及广饶、利津部分地区,地热异常区115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6?85亩,是山东省人均土地的2?6倍;并且黄河以其独特的“填海造陆”功能,不断为东营市营造新的陆地。生物资源中,木本植物44科,79属,179种(含变种);浮游植物116种,蕨类植物4种;畜禽类约11科20余种40多个品种;鸟类48科270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鸟类7种,二级保护鸟类33种;水生动物有641种,其中有淡水鱼类108种、海洋鱼类85种,有“百鱼之乡”之称 。特产介绍 东方对虾 对虾是海产中的珍品,特别是渤海湾出产的对虾,个大肉肥,成虾体长一般在20厘米左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在国际上素享盛名,有“东方对虾”之称。黄河入海口附近海域,即是东方对虾的主要产地。 益母草 黄河入河口一带盛产野生药材,地产中草药品种近三百种,益母草即是其中素负盛名的一种。益母草被中医称为“妇科圣药”。黄河口一带所产之益母草,尤以质地优良、药效持久而闻名。 利津水煎包 利津水煎包始于清代,扬名于民国年间。为发面煎包,分荤、素馅两种,包子下锅后经煮、蒸、煎三道工序而成。其特色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泽金黄,一面焦脆,三面嫩软,皮薄馅大,香而不腻。 三疣梭子蟹 三疣梭子蟹因其背甲隆起三个疣瘤、体形酷似民间织布的梭子而得名。黄河口一带滩涂及浅海蟹类家族发达,其中最为著名的为三疣梭子蟹,捕获期为春、秋两季。三疣梭子蟹个大、肉肥、味美,可制作多种名菜,为海味珍品。 黄河口刀鱼 黄河口刀鱼因体形酷似短刀而得名。每年阳春三月,黄河口刀鱼即沿黄河口逆流而上,回游到东平湖去产卵,鱼卵孵化成鱼育肥后再沿黄河顺流而下入渤海生长和越冬,每年鱼汛要持续两个多月。黄河口刀鱼成鱼体长30~40厘米,脊背金黄,腹部银白,鳞含脂肪,刺多而柔软,肉细嫩,味鲜香。 肴驴肉 肴驴肉广饶城西关福盛馆肴驴肉始于清同治初年,经世代相传成为广饶地方名吃。肴驴肉用料讲究,“肴药”配方独特,制作精细,肉出锅后红中透紫,滑而不腻,质实而不硬,浓香特异,鲜美可口,并具有提神、健胃、壮筋骨之功效。 青州府花边 青州府花边广饶县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清末由临淄、益都等地传入。主要原料为丝光线和亚麻布,主要产品有台布、床罩、盘垫、茶几套、沙发垫等,按工艺分为镶拼、满工、小镶件三大类,可编织出180多个花样、近千个规格品种。其特点是织工细腻,图案美观,色泽素雅,手感柔软,有“抽纱之王”美誉。产品主要销往欧、美、日等地区和国家。 文蛤 文蛤俗称“花蛤”,贝类中的珍品,因贝壳表面光滑并布有美丽的红、褐、黑等色花纹而得名。其肉色玉白,有较强的口嚼感,味清鲜,生、熟食均可;贝壳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东营市沿海滩涂已划定文蛤保护区,以确保珍贵的文蛤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河口冬枣 河口冬枣为东营市河口区珍贵的果品资源,因其成熟期晚(10月中旬)而得名。冬枣个大形圆,皮赭红间有青黄,光亮润泽,皮薄肉脆,细嫩多汁,甘甜清香,并含有多种人体所需之氨基酸和维生素,被誉为“中华奇果”“百果之冠”“活维生素丸”。 经济发展 在中国的城市之林中,东营市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20年间,东营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画图,经济社会发展之快令世人刮目相看。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540.3亿元,是1983年的8.35倍,年平均增长11.82%;其中地方国内生产总值248.94亿元,是1983年的12.3倍,年平均增长14.1%。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第一产业得到稳定发展,第二产业逐步调整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02年,全市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32.96亿元,是1983年的2.61倍,年平均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417.37亿元,是1983年的9.74倍,年平均增长12.73%;第三产业增加值89.97亿元,是1983年的18.16倍,年平均增长16.48%,是三次产业中增幅最高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83年的9.08:72.74:8.18变化为2002年的6.1:77.2:16.7。开发黄河三角洲,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已在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正式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2003年,山东省政府批准,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建设山东省加工制造业基地。“信用东营”和“数字化东营”建设进展顺利。
东营市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先后与美国得克萨斯州米德兰市和韩国江原道三陟市结为友好城市。被联合国工发组织确认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加入了世界能源城市伙伴组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日益扩大,重点建设硕果累累。198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为8.5亿元,1990年为46.11亿元。近三年来,全市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共引进招商项目10399个,科英电子等一批大的工业项目相继落户东营。200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猛增至240.8亿元,是1983年的28.3倍,年平均增长19.24 %,也是全市历史上重点建设项目和投资额度最多的一年。20年累计完成投资1784.5亿元。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05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0274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4783美元,增长12.9%。第一产业增加值70.08亿元,增长5.0%,对GDP的贡献率为1.2%;第二产业增加值1570.93亿元,增长13.2%,对GDP的贡献率为74.3%;第三产业增加值411.61亿元,增长17.2%,对GDP的贡献率为24.5%。经济结构继续保持“二三一”的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为3.4:76.5:20.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76.48亿元,增长14.5%,回落2.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776.48亿元,增长20.1%,回落16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3.81亿,增长25.1%,其中地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2.15亿元,增长23.2%。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61亿元,增长23.3%。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11932万美元,增长55.3%,其中进口214698万美元,增长71.6%;出口197233万美元,增长40.7%。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9.22万人次,增长30.1%,其中入境游客1.67万人,增长46.5%。旅游总收入28.66亿元,增长39.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530万美元,增长128.9%。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413.86亿元,增长2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0.95亿元,增长18.0%。地方财政支出89.72亿元,增长17.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7元,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增长13.5%。
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0.48万人,增加1.39万人。城镇化率为57.77%,比上年提高0.67个百分点。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数为58.44万户,人口为183.97万人,增长0.5%,其中:男性人口93.05万人,女性人口90.92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8.59‰、死亡率4.86‰、自然增长率3.73‰;合法生育率为98.9%;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