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复制链接]
查看1440 | 回复0 | 2010-11-27 12: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海豚 于 2010-11-27 12:01 编辑

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于1896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211工程”和“985工程”、“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高校,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母校。
交大基本信息  
  
上海交通大学校徽

校名释义

  天地交而万物通 上下交而其志同(《周易·泰·彖传》)

  校训 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

  类型 公立

  创建年 1896

  校长 张杰院士

  教师 2800余名

  本科生 本部19,432 ;医学院3,445

  研究生 本部13,628;医学院2,747

  校址 中国 上海

  校园面积 5,332亩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简称SJTU),其前身是创建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全国首批7所“211工程”和首批9所“985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是中国大学“常青藤联盟”,即九校联盟(C9)成员。经过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稳步迈进。

交大简介
  19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盛宣怀先生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一等人才”为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的MIT”。
  
上海交通大学

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调整出一批优势院系、学科,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历经西迁、两地办学、独立办学等变迁,为构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工委和原六机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科研和国防人才培养,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特别是直属教育部领导以来,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推进改革:率先组成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率先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资捐赠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学校主要领导和师生代表,对上海交通大学的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国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上水平、创一流”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先后恢复和兴建了理科、管理学科、生命学科、法学和人文学科,1999年原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至此,学校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近年来,通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学校高层次人才日渐汇聚,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开始闵行校区建设,历经20年,已基本建设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并完成了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转移。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学校的各项办学指标大幅度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如江泽民、陆定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张光斗、徐光宪、邹韬奋、黄炎培、邵力子、蔡锷、王安、陈敏章、陈竺等。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交大毕业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闵行南门

学校现有21个学院/直属系(另有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技术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849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326人,博士研究生4657人;有专任教师3130名,其中教授7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8名,中组部“千人计划”1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7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7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6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名。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覆盖理、工、医、管、法、经、农、文等8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3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涵盖全部12个学科门类;9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点,1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实验室(筹),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863”国家技术网点开放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005年在国际、国内率先成立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1]。2005年申请发明专利1049项,发表国际国内论文1338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69篇,EI收录论文2951篇;2006年科研经费达11.84亿元。2004~2006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5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9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至2008年总经费达16.55亿元。论文总数、SCI论文数等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前茅。2008年度上海交通大学SCI收录论文数2736篇,较上年大幅增加405篇,继2005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三以来首次居全国高校第二。MEDLINE收录论文数1385篇,较上年增加192篇,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三。国内期刊收录论文数8478篇,较上年增加449篇,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一。上海交通大学部分学科产出SCI论文数居全国前列,其中,医学学科论文645篇,居全国第一。1991~2008年累计申请专利6218项。拥有“‘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座底式钻井平台”、“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解剖分析系统”、“深潜救生艇”、“潜艇噪声振动控制设计及其应用”、“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阻燃镁合金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无缆水下机器人”、“A-I型短指症致病基因的研究”、“ DNA大分子上的一种新的硫修饰”、“白血病、红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统相关疾病研究”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2008年14项成果获国家奖,其中第一完成单位10项,列全国高校第一

  
  
上海交通大学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7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拥有工科物理、工科数学和电工电子等3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生命科学和集成电路等2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生物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级教学团队9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上海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2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0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00门;有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2005年和2009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22项、上海市级教学成果105项。

  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办学传统,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这所百年学府正乘风扬帆,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校史沿革校史概述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是盛宣怀于1896年(光绪22年)创立的南洋公学,设立了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 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由于19世纪末天津发生义和团运动,因此北洋大学堂的师生被波转移到南洋公学继续教学,1899年从南洋公学里颁发了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1911年改为南洋大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22年称交通部南洋大学,1928年又改称交通大学。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学。交通大学部分校友迁至台湾后"复校",这就是后来位于新竹的"国立交通大学"。1956至1959年,在支援和发展大西北的历史背景下,交通大学由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组成。1959年,两部分独立建校,上海部分称上海交通大学。
校名沿革
  1896 - 1904 南洋公学 Nan Yang Public School 1905 - 1906 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Imperial Polytechnic College of the Commerce Ministry

  1906 - 1911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Shanghai Industrial College of the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graphs

  1911 - 1912 南洋大学堂 Nan Yang College

  1912 - 1921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Governmen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the Communications Ministry

  1921 - 1922 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Nan Yang College of Chiao Tung

  1922 - 1927 交通部南洋大学 Nan Yang University of the Communications Ministry

  1927 - 1928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First Chiao Tung University of the Communications Ministry

  1928 - 1942 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Chiao Tung University(Main Campus in Shanghai)

  1942 - 1946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校)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Main Campus in Chong Qing)

  1946 - 1949 国立交通大学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1949 - 1957 交通大学 Jiao Tong University

  1957 - 1959 交通大学(上海)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Campus)

  1959 - 现今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交大校歌
  交大历史上诞生过多首校歌 再次选取影响较大的几首 一、《警醒歌》

  1897年,南洋公学总教习张焕纶为南洋公学师范院作院歌一首,师范生张惕铭、姚立人、沈庆鸿共同为此歌谱曲。这是交大历史上第一首校歌,也是中国最早的大学校歌。歌词共四章,每一章都以“警警警”开头,“醒醒醒”结束。“惧而思奋,愧而思奋,勤学勤诲,急所当务”,警醒同道,激励师生的报国之志,是其主题。 歌词概览世界形势,痛诉国难家仇,鼓舞青年发奋进取,救国图存。
  
交大老中院

二、《交通大学校歌》1909年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校歌

  五色备如虹霓,美哉我国徽,醒狮起搏大地,壮哉我校旗。

  愿我师生全体,明白旗中意,既醒勿睡,既明勿昧,精神常提起。

  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

  光辉我国徽,便是光辉我校旗。

  三、《交通大学校歌》1938年,佚名词,萧友梅曲: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伦,启发我睿智,激励我热忱,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灵源泉,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四、《上海交通大学校歌》作于1982年,王于之词,瞿维曲

  相聚在东海之滨,汲取知识的甘泉。

  交大,交大,学府庄严,师生切磋共涉艰险。

  为飞跃而求实,为创业而攻坚。 

  同学们,同学们!振兴中华,振兴中华。宏图在胸,重任在肩。 

  迎向那真理之光,扬起青春的风帆。

  交大,交大,群英汇聚,同舟共济远航彼岸。 

  为自强而奋发,为人类多贡献。 

  同学们,同学们!饮水思源,饮水思源。母校的光荣,长存心田。 

  前国家副主席,上海交大校务委员会主任王震在1983年4月29日特地批示,他表示了对校

  歌的赞赏,并号召全校同学“练习唱熟,用歌声奋勉学生学习”。

  五、2009年版交通大学校歌《栋梁》(征求意见版)

  神州焕,古今灿,壮哉吾中华

  书香溢,银锤起,美哉吾校旗

  既明勿昧,既进勿退,精神常振起

  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

  光辉吾中华,便是光辉吾校旗

  以唐文治老校长主政期间(1907~1920年任校长)于1909年撰写的校歌为蓝本,融入学校发展新的元素。 

  新老校歌统称“交通大学校歌09版”,寓意深远。时隔百年,风情器物迥异,但一样的情怀,一样的旋律,一样的精神。时隔百年,世界变化万千,但是“一等学问、一等事业、一等人才、一等人品”精英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变,“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的宗旨没有变,“探求真理、传承文明、振兴中华、造福人类”的历史使命没有变。校歌体现交通大学师生全体的共同理念,将成为一代一代交大学子和海内外万千校友心中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学校领导现任领导
  
  
上海交通大学

党委书记 马德秀

  校 长 张杰

  党委常务副书记 苏明

  党委副书记 孙大麟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潘国礼

  党委副书记 徐飞

  常务副校长 林忠钦

  副校长 朱正纲 郑成良 张文军 陈刚 蔡威 吴旦 黄震

  党委常委 李建强学校
历任领导
  盛宣怀(1844-1916) 何嗣焜(1843-1901) 张元济(1867-1959)

  劳乃宣(1843-1921) 沈曾植(1850-1922) 汪凤藻(1851-1918)

  刘树屏(1857-1917) 张美翊(1856-1924) 张鹤龄(1867-1908)

  杨士琦(1862-1918) 王清穆(1860-1941) 唐文治(1865-1954)

  凌鸿勋(1894-1981) 张铸(1885- ?) 叶恭绰(1881-1968)

  陆梦熊(1881-1940) 关赓麟(1880-1962) 卢炳田(生卒年不详)

  陈杜衡(1864- ?) 李范一(1891-1976) 符鼎升(1897- ?)

  蔡元培(1868-1940) 王伯群(1885-1944) 孙科(1891-1973)

  黎照寰(1888-1968) 徐名材(1889-1951) 张廷金(1886-1959)

  吴保丰(1899-1963) 程孝刚(1892-1977) 王之卓(1909-)

  吴有训(1897-1977) 李培南(1905-1993) 彭康(1901-1968)

  谢邦治(1916-) 刘述周(1911-1985) 朱物华(1902-1997)

  范绪箕(1914-) 翁史烈(1932-) 谢绳武(1943-)

  张杰(1958-)

  李培南(1905-1993) 彭康(1901-1968) 谢邦治(1916-)

  余仁(1920-) 杨恺(1920-1986) 邓旭初(1921-)

  何友声(1931-) 王宗光(1938-) 马德秀(1947-)
师资队伍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坚持以人为本,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处于学校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致力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不仅有治学严谨、学术造诣很深的老教授,还有不少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出类拔萃、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

  截止200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共有3130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7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8名,中组部“千人计划”2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7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7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6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名。

  上海交大优秀年轻人才中的杰出代表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美国总统奖"和"美国国家优秀青年制造工程师奖"获得者、美国Michigan大学吴贤铭制造技术中心主任倪军教授;国家HDTV(高清晰度电视)攻关项目总体组组长、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0年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张文军教授;"九五"期间成功申请"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任主任,199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丁文江教授;我国首次被美国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研究协会授予2001年度杰出研究者奖贺林教授,从事高速微电子系统互连与封装电特性研究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毛军发;在燃烧与排放控制、城市大气污染控制和激光流场测试研究获重要成果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黄震;在国内社科顶级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文章最多的法学学者、“长江学者”、日本神户大学名誉教授季卫东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槱 张煦 沈天慧 徐祖耀 周尧和

  雷啸霖 陈竺 张杰 颜德岳 贺林

  邓子新 刘永坦 李家明 徐僖 卢柯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友声 翁史烈 饶芳权 阮雪榆 潘健生

  陈亚珠 刘永坦 王振义 张涤生 邱蔚六

  陈赛娟 戴尅戎 曾溢滔 杨胜利 顾健人

  项坤三 葛修润 谢友柏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