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交通大学1

[复制链接]
查看1103 | 回复0 | 2010-11-27 12: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于1896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211工程”和“985工程”、“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高校,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母校。

科学研究  作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上海交通大学

目前,学校科研已经基本具备了全面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和实力,拥有若干代表国家级水平的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承接的国家重大项目逐年增加,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和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研经费总量、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和发明专利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学校的科研将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承担起学校在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发展中应有使命,发挥学校科研优势与特色,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做出重要贡献。 学科建设与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现拥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6个博士后流动站,232个硕士点,60余个本科专业,覆盖全部十二个学科门类。在2002~2004年教育部进行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有6个一级学科排在全国前三名。学校现有9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居全国高校第5位,国家重点学科点数达到49个。基本形成了以一流的理科为基础,以强大的工科、生命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干,以具有鲜明特色的法学、农学和人文学科为支撑,交叉学科崛起的良好学科布局。 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凝聚态物理、光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口腔临床医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北大联合)
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才培养  2002年3月,交大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的六所高校之一;2002年10月,经教育部批   
上海交通大学

准,在新加坡成立了我国在海外的第一个研究生院——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研究生院(分院设于南洋理工大学校内),同时,这也是“世界级大学引进新加坡计划”下的第九所世界名校;2003年4月,机械学院12名学生在密西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实现了交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分和学位相互认可;学校按照21世纪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订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注重对学生个性、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交大学子不仅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英语演讲赛等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而且在篮球、游泳、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中勇夺桂冠,同时在大学生交响乐团、学生艺术团等方面饮誉全球。
  2002年3月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第26届ACM”总决赛,交大学生一举夺得ACM/ICPC全球总决赛冠军
  2002年4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商务挑战赛”上,交大管理学院学生夺得亚军。
  2002年11月,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国际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交大学生获得第二名。
  2003年8月,在“马斯特杯2003年中国机器人大赛”中,交大学生获得两个项目的冠军和亚军。
  2001年7月,在荷兰举行的“第14届世界管乐大赛”上,交大学生管乐团获得一等奖;
  2003年7月,交大管乐团又在首届瑞士“少女峰”音乐节管乐团竞赛演出中夺得金奖第一名。
  2002年9月,在波兰举办的14届“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交大学生获得男子单打冠军、男子双打冠军、男子团体冠军和男女混合冠军。
  2005年4月,交大代表队再次夺得第29届ACM/ICPC全球总决赛冠军
  2010年2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的第34届ACM总决赛,交大代表队第三次夺得ACM/ICPC全球总决赛冠军
  本科生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现有本科专业65个,涵盖经济、法、文、理、工、农、医和管理等8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约2万人。学校继承与发扬“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努力构建“交大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学校开展了多模式的国际合作办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合作创办了联合学院,与100多所世界著名开展了双学位、交流交换生、海外实习等项目,使近15%的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其中。学校还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有8000多人参与专门为本科生设立的研究计划;近三年中,有544人次的本科生获得国际竞赛奖励48项、国家级165项。
  研究生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从1931年起培养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开始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也是建国后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6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已建立起涵盖全部12个学科门类、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截至2007年9月,研究生在校规模达到22931人,其中博士生4321人,全日制硕士生9436人,专业学位硕士生9174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已超过1:1。
  博士后流动站
  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首批设置博士后流动站单位之一,现有26个博士后流动站,涵盖理、工、文、农、医等学科门类,覆盖了我校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95.5%,覆盖了我校15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94.7%。自1985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以来,至2006年12月底,累计招收了1042名博士后,其中765人已出(离)站,现在站275人。为促进博士后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实行产、学、研结合,学校与70余家企业联合开展企业博士后和项目博士后工作。我校培养的博士后不仅成为教学科研队伍的后备力量,而且还积极投身于祖国各地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事业。
  留学生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培养发展迅速,2000年以来,已培养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20000多名。目前在校就读的有来自世界60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2000多名,其中学位生800多名,涉及汉语言、电子信息、经济、金融、医学等88个专业学科及研究方向。交大重视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已先后与马来西亚全球教育集团合作成立“汉语中心”、与美国普渡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留学生的培养为交大与海外机构搭建了合作交流,共同研究、相互促进的平台!
组织机构  学院(系)
     
交大远景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信息安全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微电子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理学院数学系
  理学院物理系
  化学化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农业与生物学院
  医学院
  药学院
  人文学院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唯一同时获得EQUIS,AMBA两项权威国际认证的中国内地商学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凯原法学院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媒体与设计学院
  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塑性成形工程系
  体育系
  交大密西根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 
  直属单位
  图书馆
  档案馆
  出版社
  网络中心
  教育技术中心
  分析测试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
  后勤集团
  产业集团
  Bio-X研究院
  Med-X研究院
  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
  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
  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
  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中美物流研究院
  继续教育学院(原网络教育)
  国际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原成人教育)
  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院
  附属医院
  瑞金医院
  仁济医院
  新华医院
  第一人民医院
  第六人民医院
  第九人民医院
  第三人民医院
  儿童医学中心
  儿童医院
  胸科医院
  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
  上海肿瘤研究所
  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精神卫生中心
  校办产业
  昂立公司
  南洋公司
杰出校友  江泽民— 前国家主席。据不完全统计,仅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泽民已回母校11次之多,并且3次为母校题词,时刻不忘关心着母校的发展,并且把对母校的期望与国家、民族的科技文化复兴联系起来,在母校100年校庆上,他写下了“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
  钱学森 ---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张光斗 ---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任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研院院长。曾当选为墨西哥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81年曾获美国加州大学哈斯国际奖。曾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1曾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水利学报》主编。曾年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总主编。
  吴文俊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在几何定理机械化证明等研究领域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85-1987),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1992-1994),全国政协委员、常委(1979-1998)。
  徐光宪 ---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多项学术大奖。著作有《物质结构》、《稀土的溶剂萃取》等。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现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陆定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9年,陆定一任国务院副总理。1980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1983年6月,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汪道涵 ---同盟会元老汪雨相之子。1980年后任上海市委书记。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京成立,汪公被推举为会长。是党的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1985年当选为中顾委委员。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还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三所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
  丁关根 ---1946―195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学习。1990―1992年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1992年起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92年至2002年10月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王安 ---王安电脑公司的创始人,著名的“电脑大王”。1948年获哈佛大学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1986年7月4日纽约自由女神100周年纪念仪式中,王安被选为全美最杰出的12位移民之一,接受了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获此特殊奖章的华人,只有王安和建筑大师贝聿铭。1988年,王安再获殊荣,被列入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蔡锷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17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爱国将领。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位享受国葬殊荣的革命元勋。
  蔡元培---1901年9月,被聘为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枝叶”的观点。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李叔同 ---别名弘一法师,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黄炎培 ---1901年秋,黄炎培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首届),选学外交科。特班总教习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
  葛守仁 ---1945-1947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2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62年迄今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曾任该校工学院院长(1973-1980)。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75),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6)。葛守仁教授是近代电子电路和系统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所发表的两本著作至今仍是世界许多大学的经典教材。他是微电子电路CAD的先驱,创导并带领博士生完成了著称于世的SPICE程序。他提出的许多关于集成电路布图、布线的算法为美国多家公司采用,开发的SWEC软件是当时处理复杂电路及其互联的最著名软件之一。他多次获得电子学方面国际大奖。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顾诵芬 ---1930年出生,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飞机设计专家,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也是该机以后改型的总设计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顾诵芬被誉为“歼8之父”。
  林同炎--- (1912~2003 ),原名林同棪,西方常称之为T. Y. Lin或Tung-yen Lin。十四岁时就考进当时的最高工程学府——交通大学唐校。华裔美国工程专家,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教授,美国林同炎中国公司(LIN TUNG-YEN CHINA,INC.)董事长,美国林同炎国际顾问公司(T.Y. LIN INTERNATIONAL INC.)名誉董事长。是预应力工程理论的研究者及最早实施者,被誉为“预应力先生”,现在全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现代建筑都采用了预应力技术。他是第一位亚裔美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将美国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颁发给林同炎教授(他也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奖状上的赞词写着:“他是工程师,教师和作家。他的科学分析、技术创新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不仅跨过了科学与艺术的壕沟,还打破了技术与社会的隔阂。”
  张钟俊 ---1930年9月,刚满15周岁的张钟俊即以杰出的成绩考入交通部所属的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该学院在校内以“基础厚、要求严”著称,严格的训练为张钟俊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电力系统和自动化专家,中国自动控制、系统工程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杨嘉墀 ---1919年生于江苏省吴江县,1937—194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杨嘉墀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
  朱物华---(1902.01.03-1998.03.11),1919年中学毕业,家计困难,幸得长兄朱自清的支持,遂进入了他向往已久的交通大学电机系就读。电子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电子学科与水声学科奠基人之一,编著了我国第一套电子学科教科书。1978年,朱物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庄逢甘---1925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国际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工作。它组织领导了我国主要的空气动力学实验基地建设,建成了从低速到高超音速的成套设备,并组建了一支空气动力研究的骨干队伍。他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曾恒一---195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石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代海上石油钻探船、海上石油平台导管架下水大型驳船、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等。
  王礼恒 ---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航天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闻雪友---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涡轮机专业,我国舰船燃气轮机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亚珠---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龙乐豪---196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长征3A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型号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广中 ---1982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1986年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硕士,1987年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读博士。现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和医学影像处理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荣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徐广涵 ---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199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孕育我国自主产权3G技术标准第一人,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赵建军---合肥工业大学85级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上海交通大学1992届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TP-LINK的创始人,目前TP-LINK的董事长。
  顾敏---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本科,澳大利亚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
交通大学校友总会  现在,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台湾的国立交通大学五所交大已   
南门一侧

经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 (Jiaotong/Chiao Tu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其宗旨是:加强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团结和合作,发扬交大的优良传统,共同为振兴中华,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任务是:沟通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发挥海内外校友的智力优势和广泛影响,为母校的发展作贡献,为祖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而交大海外校友因其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光荣传统,虽身居海外,却仍然魂系母校,积极关心母校,从学术上,财力上,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发展教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交大海外校友超过5000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并且都成立了当地校友会,定期举行校友活动。
  在美国,交大校友最多,校友活动也最活跃,在纽约,华盛顿,南加州,北加州,休斯顿,中西部,纽芬兰等地均建立了校友分会,每5年举行交大校友大团聚活动。2000年第7次全球交大校友年会已经圆满结束。据当时《世界日报》报导,来自台湾的老校友蒋光照,在会议结束前,宣布"全球交大校友联谊会"成立。首任会长为汪道涵;副会长8位包括五校现任校长谢绳武、谈振辉、周本宽、张俊彦、王文生及美洲校友会总会会长李天和、台湾交大校友会长郭南宏、香港交大校友会长陈明敏;秘书长蒋光照。
  香港校友会也十分活跃,同母校联系密切,支持甚大。每年4月8日校庆,海外校友不远万里,纷纷返校,参加毕业周年大联欢并捐款捐物,讲学指导,以表达海外赤子的心意和期望。留学日本的校友均是80年代以后出国深造的,大都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或在大公司任职,于1998年汇集l00多位校友成立了留日校友会。
院系调整中的交大  交大在院系调整的过程中成为了许多学校的前身:   
  

1950年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参与合并组建上海航务学院,现分别发展为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运学院(现上海海事大学)
  1951年交通大学(无线电系)参与合并组建南京工学院,现更名为东南大学
  1951年交通大学(纺织系)参与合并组建华东纺织工学院,后相继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
  1951年交通大学(财务管理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后相继更名为上海财经学院、上海财经大学
  1952年交通大学(水利系)参与合并组建华东水利学院,现更名为河海大学
  1952年交通大学(数理化3系部分)并入复旦大学
  1952年交通大学(化工系)参与合并组建华东化工学院,现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1952年交通大学(数理化3系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1953年交通大学(桥梁)并入华南工学院,现发展为华南理工大学
  1954年交通大学(汽车专业)并入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现并入吉林大学
  1971年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参与合并组建华东交通大学,后分别发展为华东交通大学、上海铁道学院(后参与组建上海铁道大学,现并入同济大学)
学校荣誉  上海交通大学
  2002年3月,交大成为全国首批获得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的六所高校之一;
  2002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在新加坡成立了中国在海外的第一个研究生院——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研究生院(分院设于南洋理工大学校内),同时,这也是“世界级大学引进新加坡计划”下的第九所世界名校;
  2003年4月,机械学院12名学生在密西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实现了交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分和学位相互认可;学校按照21世纪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订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注重对学生个性、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交大学子不仅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英语演讲赛等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而且在篮球、游泳、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中勇夺桂冠,同时在大学生交响乐团、学生艺术团等方面饮誉全球。
  2002年3月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第26届ACM”总决赛,交大学生一举夺得全球总冠军。
  2002年4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商务挑战赛”上,交大管理学院学生夺得亚军。
  2002年11月,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国际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交大学生获得第二名。
  2003年8月,在“马斯特杯2003年中国机器人大赛”中,交大学生获得两个项目的冠军和亚军。
  2001年7月,在荷兰举行的“第14届世界管乐大赛”上,交大学生管乐团获得一等奖;
  2003年7月,交大管乐团又在首届瑞士“少女峰”音乐节管乐团竞赛演出中夺得金奖第一名。
  2002年9月,在波兰举办的14届“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交大学生获得男子单打冠军、男子双打冠军、男子团体冠军和男女混合冠军。
  2005年4月,交大代表队夺得第29届ACM/ICPC全球总决赛冠军。
  2002年公布的2001年全国高校科技论文发表情况,该校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列全国第一名,工程索引EI论文总数和专利申请总数均为全国高校第二名;
  2003年1月,该校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单载波移动接收",取得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信号高码率移动接收的技术突破;在马氏体相变、记忆合金、聚合物反应动力学、集成电路、计算机科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力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
  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上海交大科技园”作为上海市第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进行试办。交大科技园由“慧谷”、“张江”、“敏谷”、“新华”等4部分组成,其中在交大徐汇校区周边的“慧谷”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成为涵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密集区和高科技企业集聚地。
学校地址  闵行校区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法华校区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法华镇路535号 邮编:200052
  徐汇校区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 邮编:200030
  卢湾校区 地址:上海市重庆南路227号 邮编:200025
  七宝校区 地址:上海市七莘路2678号 邮编:201101
近年上海交通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3540--------不详2002500--------不详2001454--------不详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