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风筝制作技艺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2-16
注册时间
2013-2-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风筝制作技艺   发表于 2013-2-16 23:24: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上天空。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汉代起,人们开始将其用于测量和传递消息;唐代时,风筝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元代时,风筝传入欧洲诸国。  

    风筝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传统的中国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又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即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又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又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又包括:风、线、放、调、收。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在式样上,除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近代还发展出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1、风筝制作技艺o潍坊风筝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潍坊市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北濒渤海湾,南临黄海,春天风多雨少,且风向单一,瞬时波动小,风力基本呈正态分布。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产生了潍坊风筝,其生产制作集中在寒亭区杨家埠一带和奎文区、潍城区。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那时,村民已有木版年画的刻印技术,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风筝。开始时仅自娱自乐或馈赠亲朋好友,后逐渐发展为商品。至乾隆年间(1736-1795),风筝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  

    潍坊风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潍坊风筝的题材和内容带有浓厚的民俗特色。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都被移植到风筝的绘制上,或扎骨架,填绘内容;或依据内容改制骨架,如此反复制成,不断改进,日臻完善,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潍坊风筝的造型,不重自然形似,而求以形写神,讲究图案美,立体感强,譬如大鹰的扎制除了脊背以外,其它地方都是立体的,特别是它的头部最为形象。民间艺人在设计鹰风筝时,不仅考虑到放飞时的空中效果,还考虑到挂在室内作为观赏艺术品时的立体效果。如凤凰、仙鹤、螳螂、蝴蝶等都是用这种工艺扎制的,形象十分逼真。潍坊风筝的色彩,有着较为突出的地方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两类。一类是色彩淡雅的文人画风格,这是自近代以来形成的一个风筝绘画流派。它在绘制上有独具的特点,观赏价值极高,曾多次在风筝比赛中为潍坊争得荣誉。一类是色彩艳丽的民间传统绘画风格,龙头蜈蚣风筝为其代表作。它的色彩和绘画技法主要受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影响,构图布局重大色块浓抹,产生了热烈明快的艺术氛围,这种独特的绘画,放飞于空中,形象格外逼真,具有特殊的空间观赏效果。  

    明代潍坊风筝以板子风筝为主,后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风筝为主,以长串蜈蚣为最(最长可达三百六十多米)、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造型系列,内容有人物故事、鸟兽、鱼虫等。目前,西杨家埠村风筝扎制专业户近百家,风筝品种达三百余种,年产近百万只,主要传承人为杨其信、杨其民、杨连敏、杨乃忠、杨学顺等。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419

u=78842285,286956389&fm=0&gp=0.jpg (3.83 KB, 下载次数: 203)

u=78842285,286956389&fm=0&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4 05:08 , Processed in 0.447068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