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肘歌抬歌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16
注册时间
2013-3-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肘歌抬歌   发表于 2013-3-16 16:39: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肘歌、抬歌是清道光年间逐渐发展起来的,清末民国最为鼎盛,属民间舞蹈谱系,是集舞蹈、音乐、戏剧、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抬歌、肘歌的共同点是芯子均采用不同数量的小演员在道具上表演,制作巧妙、隐蔽,化妆和服装具有很强的故事特点,并配以锣鼓和笙、箫、笛、管伴奏。不同点是支撑小演员的底座不同。肘歌是一人顶,抬歌则是多人抬,集杂技、彩扎、灯光、音乐为一体,体现了高、难、险、美的特点,多表演民间传统节目,如“卧冰求鲤”、“弃官寻母”、“扼虎救父”等。

表演由两部分组成。执撑者多为青壮年,身负一个制好的铁支架,在身上绑牢。身穿道袍遮掩,从一袖筒中露出,根据节目内容,选择以鲜花、瓜果、禽鱼、器皿、兵器等装饰铁架,以假乱真,给人错觉。架上表演者均选4—6岁少儿,公母榫眼与执撑架相扣,固定在铁支架上,扮作戏剧、传说、故事人物。此种舞蹈形式,上下配合、灵活方便、边走边舞、可行可停。其中《孙悟空盗桃》等节目又暗藏机关,表演者可在架上翻跟头。

演出时由民族器乐八音班伴奏(包括锣、钗、大鼓、小鼓、笛、哈巴狗等),演奏民间小调、地方戏曲音乐、喜庆、欢乐、奔放,具有浓郁的乡士气息和地方特色。

肘歌、抬歌是姐妹艺术形式,反映了生活在沿淮流域人们的风俗、情趣和审美观,表现了沿淮流域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656

1122fa73c69e6785.jpg (11.5 KB, 下载次数: 55)

1122fa73c69e678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7 07:36 , Processed in 0.405218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