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卫调花鼓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16
注册时间
2013-3-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卫调花鼓   发表于 2013-3-16 16:57: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卫调花鼓源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镇,与花鼓灯、凤阳花鼓并称为“凤阳三花”(长淮卫镇原为凤阳所辖)。


  清乾隆年间,卫调原是当地的秧歌号子,被花鼓灯吸收演唱。由于与舞蹈、锣鼓的结合,卫调演化为灯歌的曲式结构(主要表现在起腔、收腔及锣鼓的伴奏和过门上)。在后场小戏里,为适应任务及剧情的发展需要,灯歌又突破原有的曲式结构发展成戏曲的唱腔结构,即而又演化成[流水板]、[慢板]、[紧板]、[大调子]、[五字紧]、[娃子]、[羊子]、[母羊子]等属于板腔体的各种板式。经常上演的传统节目有《吴汉杀妻》、《东回龙》、《西回龙》、《大隔帘》、《小隔帘》等70多出。

  卫调花鼓的女腔婉转抒情,采用真假声的演唱方法,善抒情述理,表现悲痛哀伤的感情;男腔高亢粗犷、平直多切分、善叙述。伴奏只用锣鼓,不用丝弦等音高乐器。乐器有大锣、花鼓、大钹、俗称“三大件”,其他尚有小钹、手锣、小镗(俗称“巴狗子”或“狗锣”),演奏人员4至6人不等。开台前的锣鼓称闹台锣,主要演奏花鼓灯曲《老三翻》、《老十番》、《凤凰三点头》等,讲究“人跟锣、锣跟人,互为帮衬”。

  卫调花鼓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参加玩灯的大多是当地农民、手工业者,他们“农闲聚会,碰班演出,农忙回乡,从事生产”。活动多在春节、元宵、端午等节日进行。
联系:暂无
网址:暂无

01300000633919128539614682057.jpg (43.68 KB, 下载次数: 53)

0130000063391912853961468205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7 06:49 , Processed in 0.415933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