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超化吹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超化吹歌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超化吹歌大约起源于北朝,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组合的宫廷音乐。
由于供奉着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河南新密超化寺名震一时,是明朝香火旺盛的大寺院。
明朝景泰年间,一位祖籍密县的翰林告老还乡后,前往超化寺参拜,将吹歌传授给僧人。清朝初年又由超化寺的僧人传给当地百姓,从此流传民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当地的尖山乡沙古堆村、袁庄乡姜沟村、超化乡超化村都有“吹歌社”。最享有盛名的还是超化村“吹歌社”。目前超化吹歌队由16人组成,以管子为主奏乐器,辅以笙、笛、萧、韵鼓、大铙、碰铃等乐器,堪称我国古代的交响乐。目前超化吹歌建制由14人组成。所用乐器管子、十八笛星均系祖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十八笛笙,音优美、清脆、洪亮,在同类乐器中实瞩罕见。演奏风格质朴、明快、高雅,常服务于节庆、娱乐,不参与婚丧嫁娶。超化吹歌的曲牌有30余首,其中以传令、五六上、清河令、撞倒墙、神童子、爬天桥、观灯、满州、小虫闹、圆簧、双叠翠、剪剪花、凤凰三点头等演出较多。在演奏过程中以组曲形式任意反复,形成一种独特演奏风格。
2006年11月份,超化吹歌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2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省此次入选的传统音乐类中8项名录之一。
新密超化吹歌口授心传,念的还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工尺谱,它不同于西洋的五线谱,也不同于现代中国常用的简谱。
【吹歌历史】
“吹歌”是中国的一种十分古老的吹奏乐演奏形式,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的组合,大约起源于商周时期,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郑州是中国商代的国都,再看新密市超化这个地方,流淌了几千年的溱河和洧水孕育出太多的文明,超化吹歌就是在这片独特环境下产生的。钱林申,退休前是新密市文化馆馆长,长期从事超化吹歌研究工作,吹歌乐器他说:“北魏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好多乐奴被贵族家庭遣散,有的乐奴生活没有着落就到寺庙里。因为寺庙要宣传他们的教义,这些乐工就到寺庙落脚,所以寺庙里就有大型乐队,保持了宫廷音乐风貌。”
当地史志记载:“超化吹歌师承于唐宋时期的宫廷音乐。明朝景泰年间,一位祖籍密县的翰林告老还乡后,前往排名中国名刹十五位的超化寺参拜,将吹歌技艺传授给这个寺的僧人。明朝末期又由超化寺中僧人传给了当地百姓,从此流传民间。”中国十年动乱期间,超化吹歌面临失传,老艺人张振恒想尽一切办法,在老伙计们的帮助下,将乐器保存了下来,可是前前后后,超化吹歌18年没有演奏过。1978年钱林申重新发掘、整理,让吹歌死而复生,对超化吹歌他可谓情有独钟。
吹歌的主要乐器叫“管子”,翻开《辞海》,书中对管子的解释是:商代就有,以木制、竹制为主,唯独超化吹歌的管子以纯黄铜精铸而成,专家将它称为“古代中国民族乐器活化石”。超化吹歌队伍中要同时有两支管子,一个高音,一个低音,这在全中国的吹歌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村里人说,流传下来的管子,只剩下三根,其中一根因为传人不愿意拿出来,管子再也没露过面。现在只有两名管子手,吹高音的叫王国卿,他17岁开始学吹管子,如今已经42岁了。仔细看看他的管子,长16厘米,上粗下细,不同于中国传统管子的上细下粗,正面7个孔,背面1个孔,每个孔同时能发出3个音,用力大小不同音高不同,粗的那端插了枚哨嘴,大约4厘米长,芦苇做的。这么小小的乐器能吹出什么样的声音呢?您听听……。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