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博士于198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暖通专业、德语专业,并随后成为教育部第一批公派德国的大学本科生,在联邦德国基尔大学经济系学习(1980 - 1986 ),获得经济学硕士,1994年在联邦德国基尔大学经济系获得博士学位。
1994-1997 担任德国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 (世界排名第五)上海办事处负责人;1998年至今,上海远卓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创办人,董事长; 2000-2001年 浪潮通软(中国第三大财务软件公司)代理CEO; 2004-2006 年 世界第三大综合性的咨询公司凯捷安永Capgemini, 大中国区副总裁;
个人理念:
信息化按照我的理解,它是一种企业管理的文化体现,绝对不是把硬件和软件投入加以组合,用一个信息化的尺度来看的投入程度。记得,在艾尔弗雷德·P·斯隆先生的自传中看到当时通用汽车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案例,汽车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差,对于库存的情况、对于推销新款车对旧车型的影响等情况完全掌握不到。斯隆的办法是,首先要求每个销售公司把信息传给总部,那个时候没有没有网络、没有传真,只能用电报的方式、用电话的方式处理。看到美国当时的电影中,一个大公司整个楼层里坐一批人从事单调的工作,打字、接电话,这是他们处理信息的一种方式。他没有这种信息来掌握库存的实际水平,就很难处理各个事业部、生产单位的投资产能的需求。光是自己销售公司的数据还不够,所以又把经销商的当期销售数据拿过来,等于我们今天深入到客户的CRM,那个时候还没有CRM的概念。通用总部要求把单周的销售数据输过来,那时候不可能做到每天,这样在全国就有一个汇总的、准确的销售系统,根据这个系统可以做库存、投资、应用的决策。看到这的时候,我认为象这个20年代的信息模型,现在有很多中国的企业客户,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因为他还只是满足于在家里做ERP,他认为自己的信息化水平是通过ERP完成的。但事实上他的信息搜集没有到前段。当然我们的供应商、合作伙伴,我们的经销商也不太愿意给我们这个数据,这里边有一个文化的问题。
我理解信息化内涵是为了科学决策所需要的精细化管理,是为了控制企业战略环节所需要的过程管理要求,他是一种数字化的行为,他把信息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