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简介2

[复制链接]
查看997 | 回复0 | 2010-12-6 17: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组织机构  
1992年,东北师范大学校作为国家教委试点院校之一进行了以人事、分配制度为主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建立与教育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和现代大学制度,实现“一流的管理水平”, 为学校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1999年10月,我校启动了包括机关改革、后勤改革(总务部分)和院系所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前,校部机关共有部处级机构34个,在处级岗位上工作的有77人,机关工作人员有424人。改革后, 部处级机构精简为20个(含工会和校团委),处级干部职数压缩到50个,机关工作人员编制减至251人,实际聘任236人。除个别岗位人员由选举上岗外全部人员竞聘上岗。18个机关党政管理机构中有11个正职负责人更替,比例为61.1%,其中从副处岗位直接竞聘到正处岗位的4人,占22.2%。 原正处职务竞聘到副处岗位的5人,占20.8%。部处正职负责人平均年龄45岁,下降到39岁,副职负责人平均年龄40.8岁,下降了1.8岁。正职负责人有研究生学历的占42.9%,比改革前提高了17%。副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37.5%,提高了8.9%。总务系统处级干部由2正4副减到1正1副,20个科级干部减为2个,20余个科室人员减为8个。
学校办公室  净月校区办公室是在原净月校区联合办公室基础上形成的学校直属行政单位,下设行政工作办公室、后勤管理办公室和财务工作办公室。其中财务工作办公室,业务上为学校财务处派出单位,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方式。净月校区办公室负责净月校区行政、后勤的管理监督工作,以及校区同学校本部之间、校区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服务等项工作。 净月校区办公室  净月校区办公室是东北师范大学各相关职能部处派驻办事机构组成的联合办公的行政部门。净月校区办公室由行政办公室、后勤管理办公室、研究生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工委、财务办公室等组成,实行“条块”管理机制,校区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负责协调各办公室工作,各办公室接受东北师范大学各相关职能部处的业务指导。 纪监委  纪监委的工作职责是:受理对党组织、党员和监察对象违反党纪政纪的揭发、检举、控告和申诉;检查、处理党组织、党员和监察对象的违纪案件;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党员党风党纪教育和行政法规教育;开展行政监察工作。 党委组织部  党委组织部是学校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为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主要工作是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建设、中层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教育与管理、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发展党员工作、知识分子工作。 党委宣传部  设有新闻中心、教职工思想教育科和校报编辑部。主要工作职责是:指导协调全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制定年度全校干部和教职工理论学习安排意见,组织院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安排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协调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宣传与研究工作,组织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重要研讨活动;领导、策划和组织实施学校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日常工作。 党委统战部(台湾工作办公室)  主要工作职责是:协调联系民主党派,协助民主党派开展工作;党外中高级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落实党的侨务工作,联系归侨、侨眷、海外侨胞;接待台胞,联系台属;组织协调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组织协调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组织校内各级政协委员开展工作;宣传统战政策,开展统战理论研究。 党委学生工作部  党委学生工作部是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下设综合办公室。党委学生工作部在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负责统一规划全校学生工作,制定学校学生工作整体行动计划,协调学生工作各部门之间关系,督促学生工作各部门落实学生工作规划,负责全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教务处  教务处是全面负责本专科学生教学工作的行政部门。下设招生办公室、教务科、教务二科(净月校区)、教学研究科、实验室管理科、教材科。主要工作职责是:提出设置、调整本专科专业计划,组织制(修)订本专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组织实施;组织制订本专科学生招生计划,组织录取新生;管理本专科学生学习成绩、审核学士学位资格、教育实习计划及经费;监控、评估本专科教学质量;组织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立项和教学成果评奖;教材研究与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基础课主讲教师管理;组织制订、实施实验室建设规划;教学奖惩政策制订及实施等。 科学技术处  下设理科科研科和科技开发科。主要职责是:制定、落实学校理科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制定、实施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各项办法、制度和规程;学校各类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评估各院系所及教师科研工作;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信息发布、组织申报、 校内预审及上报; 管理学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人签定的科技合同;管理我校自有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各类科研奖励的申报与管理;面向全社会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管理科协系统的社会团体;组织和指导学校理科各院系的学术交流活动;科学技术各要素的统计与分析。 社会科学处  主要工作职责是: 负责把握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 推动全校文科学科建设与改革; 推进文科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建设与发展; 负责全校文科各级各类项目申报、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成果评奖、社科统计、出版资助,文科科研机构管理及其它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关的管理工作。 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下设招生办公室、研究生培养处、研究生教育处、学位办公室、研究生院办公室、净月校区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附设学科建设工作办公室和“211工程”建设工作办公室。主要工作职责是:组织指导评估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和国家及省级重点学科;组织落实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制订各类研究生招生计划,组织考试及录取新生;指导、检查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负责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生教学质量检查评估;遴选、聘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检查各院系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审核和授予各层次的学位工作及学位日常工作。 人事处  人事处是全面负责学校人才人事工作的职能部门。设有师资科、人事管理科、综合办公室(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三个科室。主要工作职责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实施学校人事人才工作规划;负责全校各类人员的编制管理和学校内设机构、岗位的设置;负责全校教师队伍建设;负责人才引进与培养;负责全校各类人员的聘任与考核;负责职工教育和培训;负责办理教职工退休和出国手续;负责人事信息的维护、统计与上报;负责待岗待聘人员管理;负责短期劳动合同用工管理;负责接受和安置复转军人;负责全校教职工劳动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管理等工作。东北师范大学热忱欢迎有志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人事处将竭诚为您服务!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作为执行学校涉外政策、协调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全校外事活动,为院系的教学、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信息;负责外事接待活动的策划、实施和交流计划的统筹管理;负责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招生与管理,负责长短期外国专家的聘请、报批和管理;合作办学的联络、审核和报批;负责教职工三个月以内和学生因公出国(境)的审批与管理;负责对港澳台地区的一切交流、合作活动的审批、联系和管理。 学生处  学生处是负责全校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下设学生教育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学生日常管理、学生奖励与惩处、大型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工作。 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是我校全面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专门机构。下设企划发展室、信息服务室、咨询指导室、综合办公室四个科室。主要工作职责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策划、开发;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组织工作;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与综合分析;毕业生就业咨询指导与研究;毕业生就业协议签署、毕业派遣;毕业生就业管理。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是我校全面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专门机构。下设资助办公室、贷款办公室、综合办公室三个科室。主要工作职责:本科学生资助对象评定;各类资助款的筹集、管理、发放;资助项目设计、实施;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管理;国家助学贷款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本息催收;本科学生资助对象的教育、指导;学费催缴;本科生助学金发放。工作理念:敬事守信、节用爱人。
  ·财务处
  财务处全面负责全校财务管理和各项资金核算等工作。参与学校预测、决策、统筹资金工作。编制学校财务收支预算和财务决算,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财务保证。负责全校二级核算单位的财务监督、会计人员培训和有关财务工作指导。财务处下设计划科、管理科、会计科、结算科、基建财务科、净月财务办公室。
  ·审计处
  审计处主要职责:负责开展全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修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合同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各类审计工作,加强和促进学校管理,规范经济秩序,防范经济风险,提高办学效益,维护财经法纪,为我校新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保证。
  ·保卫处(党委武装部、校综合治理办公室)
  保卫处与武装部、校综合治理办公室合署办公,下设治安科、防火科、调研科、人民防空办公室,负责全校的安全保卫工作。
  ·离退休工作处
  1992年4月,学校设立离退休工作处,下设离休科和退休科。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和管理;组织离退休人员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 配合学校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有益于离退人员身心健康的活动;支持离退休人员发挥作用;落实离退休人员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资产管理处
  资产管理处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实施对学校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负责世行贷款项目的申请与管理,并负责进口设备的报关商检验收等业务;学校土地管理、房屋调配、房地产行政管理及房改工作;全校教学仪器设备和公用家具的计划采购及管理;全校固定资产的登记、清查、报废、统计报表及使用监督检查;学校节能管理工作、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住宅区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等。
  ·基建处
  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基建管理工作;参与、编制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开展有关的调查研究;组织编制学校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委托、报审校园总体规划的设计并负责实施;负责或协助学校其它职能部门管理校园土地;编制、执行学校年度基建计划;组织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报批,负责项目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负责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招标、委托与合同的签定和执行;配合施工单位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严格进行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负责重要设备和材料的选择采购与检验,监督施工单位对所有工程材料的检验,组织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与保修工作;负责基本建设资金管理,编制项目预算、工程结算和财务决算,审核施工单位的工程结算,编制上报各类财务报表;负责基本建设所有的文件档案包括工程技术档案、财务档案、建设项目审批报建档案的收集、审核、归档的全部工作;负责和地方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联系;通过基本建设管理过程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负责向师生员工做好有关基建的宣传咨询工作负责完成主管部门和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
  ·后勤管理处
  后勤管理处成立于2002年1月,代表学校行使管理全校后勤工作的权力。设有工程管理科、综合管理科、爱卫会办公室。 目前,后勤管理处已初步理顺了体制,转换了机制,全面实施其对学校后勤工作的规划、管理、协调和监督的职能。
  ·工会
  校工会是学校教代会、工会的日常办事机构。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处理教代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工作,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工会特色的各种活动,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帮扶解困工程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团委
  校团委在上级团组织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是党委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学生完善素质、提高能力、陶冶情操营造氛围,提供舞台。校团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尊重需求育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始终坚持干事业、做学问的工作状态,为学校发展建设服务,预设精彩,创造未来。
  ·妇委会
  东北师范大学妇委会成立于1996年10月21日。学校妇委会是学校党委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女教职工和女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妇委会的工作宗旨是:把为广大女教职工和女大学生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妇委会的主要职能及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创设男女平等、有利于女性成才和发展的平台,教育、引导和激励广大女教职工和女大学生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为东北师范大学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校友会
  1990年东北师范大学校友会成立。1995年由长春市民政局正式批准注册。业务主管部门是长春市高校工委。现任会长是史宁中校长,现全国有28个城市建立了校友会,还有22个城市的校友会正在筹建之中,共有19万校友。校友会下设校友工作办公室,原与学校办公室合署办公,从2003年起列为独立行政部门。自办、发行内部刊物《东北师大校友》。东北师范大学校友会的宗旨是: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校友。东北师范大学校友会的任务是:弘扬东师精神,扩大学校影响。联络校友感情,宣传校交流合作  学校高度重视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开放式办学的思想指导下,已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聘请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80余名外籍专家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聘请来校授课的长期外籍专家学者达400余人次,公派出国访学、进修的教师每年达百余名,并举办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40多个,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促进了学术交流。目前学校还与国外多所大学开展了本科“3+1”和“2+2”模式的合作办学,为学生发展拓展了空间。学校分别在韩国东亚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也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国家公派赴日留学人员的培训基地,共培训各级各类出国留学人员7300余名, 成为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纽带与桥梁。2006年,学校分别在韩国东亚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2007年9月学校召开了“东北师范大学外事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走开放之路”的办学思路和任务。
  2008年4月26日,教育部“第六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助人才培训工作会议”暨教育部援外基地授牌仪式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章新胜副部长为贵州大学等10个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授牌。基地将配合教育部教育援外任务,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开展工作,承担来华、出国培训项目,选派援外教师、建立援外教师人才库以及商务部等其他部委委托的援外项目。据悉,此次获得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的10所院校为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贵州大学和琼州学院
著名学者  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郝水
  统计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白志东
  文学史家:杨公骥
  诗人:张松如(公木
  文学理论家:蒋锡金
  文字学家:孙常叙
  历史学家:林志纯 李洵 朱寰 丁则民
  教育学家:陈元晖 王逢贤 吴杰 梁忠义
  心理学家:杨清
  地理学家:陈才
  党史学家:郑德荣
  生态学家:祝廷成
  体育教育家:程登科
  体育学家:林笑峰
  国家级教学名师:田克勤、柳海民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百渠麻彤辉刘宝、苏忠民、王野乔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刘益春、周道玮、李斌
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
  该项目是“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若干重大问题”的延续,依托的主干学科是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主要依托的二级学科是教育学原理(国家重点学科)和课程与教学论(吉林省重点学科)。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基础教育未来10年重点战略研究”,重点突出理论建构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研究基础教育发展重大问题;二是“农村基础教育难点问题与对策研究”,重点侧重于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布局问题;三是“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核心问题与方法研究”,重点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质量,以及学科课程与教学的核心问题。
  该项目主干学科领域近五年承担国家重大项目3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项目3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十一五”规划项目 29个;境外合作项目2项;教育部各司局专项14个。近五年,在《教育研究》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33篇,CSSCI刊物以上论文280余篇,被《新华文摘》转载13篇。出版高质量的学术专著40余部。形成并提交了众多有影响的决策咨询报告,均被采纳或部分采纳。队伍成员共获得各级奖励70余项。其中教育部以上奖励10余项,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50余项。
  全球视野下的亚欧美文明及其互动关系
  该项目是“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地域文明重点问题”的延续,依托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国家级重点学科、专门史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省级重点学科和古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试图从文明互动的角度,解读全球一体化问题、区域一体化问题和文明整合的早期范例问题,部分地解决和平崛起的中国所直面的价值选择问题、文明走向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该项目主要由三个研究方向组成,即:“欧美文明的传承、互动及其影响”(含“关于早期西方文明与周边诸文明地区互动关系的模式分析”、“欧美国家的移民与美国的崛起”、“欧美基督教文明及其互动关系”、“美国的冷战战略与亚洲”等子课题),“东西方文明在东亚地区的冲突与融合”(含“如何历史地认识‘华夷秩序’的法理地位问题”、“十五世纪以来世界变迁中的‘中国道路’”、“东亚的文化与文学记忆”等子课题),“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文明与互动”(含“古代西亚、北非文明的文献构建”、“希腊-拉丁历史文献所见之古代地中海世界文明与互动”、“古代地中海世界文明互动模式及其影响”等子课题)。
  “地域文明重点问题研究书系”(共21部,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和“世界文明史研究丛书”(4部,上海三联书店)是该学科建设项目的部分代表性成果;以古典学文献整理为核心内容的“日知古典丛书”和以亚述学为核心的“西亚楔形文献研究”系列论著,都在国内外学界显现出极鲜明的特色。这些成果为该项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前提和理论铺垫。
  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和人类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
  该项目是“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延续,

依托的主干学科是细胞生物学,相关学科包括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其中,细胞生物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和“九五”、“十五”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是吉林省重点学科。该项目还依托“教育部分子表观遗传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中心”等平台。学术队伍中,现有教授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12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主要研究方向:1.表观遗传机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控制研究;2.膜通道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3.肿瘤血管发生机制及新型血管抑制基因工程药物。
  近5年来,该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主持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科技部和地方的重大课题在内的大量的科研任务。团队成员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0项,并在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研究成果,国际专业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近150篇。
  我国东北草地、湿地生态过程、功能及修复技术基础
  该项目是“十五”“211工程”“松嫩平原草地、湿地可持续发展”建设项目的延续,依托的主干学科为

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该项目依托的重要平台或基地包括: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境总局(环境保护部)重点实验室(湿地生态与植物修复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实验室、吉林省植物工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队伍中,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和长江学者1人(刘宝),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王野乔),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与本校细胞生物学共同申报获得)(IRT0519)。主要研究方向:1.草地生态过程及退化治理技术;2.湿地生态完整性保育与功能开发。
  该项目主干学科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课题(“973计划”)5项,“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4项,省重大项目3项。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408篇,其中SCI检索论文82篇。出版研究著作15部。近5年共获教育部及吉林省科技奖励(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1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4项。
  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时空过程研究及其成果应用
  该项目是“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化中国东北”的拓展和延续,依托的主干学科是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下的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 相关学科为区域经济学(属“应用经济学”)、历史学、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主要研究方向:1.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变化时空过程、格局的评估与分析;2.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时空过程的分析;3.东北地区建设和谐人地关系的基础理论与重大实践问题。
  该项目组“中国边疆地区历史与社会研究东北工作站”针对我国同朝鲜半岛国家关系提出的“东北边疆

沿革史”研究报告于2000年获得胡锦涛同志的批示。2006年作为主持单位完成了国务院“东北振兴规划”(2007年8月国务院通过)。2004年编写的咨询报告“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几点战略思考”、2005年提交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离不开内蒙古东四盟市”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2006年项目组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完善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获准立项。近年来项目组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各部委重大(重点)项目8项、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均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为该项目的深入研究和学科未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多酸及光发射材料与应用
  该项目是“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多酸及光发射材料”的拓展和延续。多酸及光发射材料研究是我校具有鲜明特色的交叉学科研究。多酸科学是一门涉及无机及有机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目前,学校化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物理学院的凝聚态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为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4年,以多酸科学研究为主的“多酸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建设,2006年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在“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期间,该项目将着重开展多酸及光发射材料的功能性质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在多酸及光发射材料的分子设计与理论研究指导下,着重材料的组装与性能应用等领域的研究。预期在光致/电致变色、紫外光发射、光催化、气体吸附、生物分子检测等材料应用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力争在多酸及光发射材料的应用方面有所突破。
  该项目主干学科领域近五年承担了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1035工程新药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同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共32项,国家各部委项目23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7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3项。
  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问题
  该项目是“211工程”三期新增项目,依托的学科和研究基地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中共党史省级重点学科及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吉林省邓小平理论研究重点基地等。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其大众化教育研究。重点研究7个问题:(1)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研究。(2)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及其实效测评研究。(3)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动态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教育对策思路研究。(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实践创新研究。(5)高校学生常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整体性研究。(7)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普及研究。
  近五年来,该项目主干学科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430余篇;获全国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出版较高水平学术专著17部,出版教材(教学用书)13部,其中,《德育哲学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等专著,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0项,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和重大委托课题各1项,这些成果和课题研究,为该项目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问题驱动下的应用统计学
  该项目是“211工程”三期新增项目,依托的主干学科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吉林省重点学科),依托的平台有应用统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本学科的研究队伍总人数为35人,其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一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教育与心理测量、生物医学统计、信息统计与数据挖掘。
  近五年来,该项目主干学科共承担了2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课题(“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3项,总经费达634万元。出版专著5部,共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SCI检索论文70余篇。近两年共获教育部及吉林省科技奖励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学校定位  ·办学方向
  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目标
  到2020年左右,把东北师范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
  ·发展思路
  走强校之路,走特色之路,走开放之路
  ·治校方略
  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本,依法办学是治校之本
  ·教育理念
  尊重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人性;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
近年东北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
536592557--7本科一批2008515571533--8本科一批2007537584565--12本科一批2006518575540--7本科一批2005487524501--9本科一批2004----------不详


0.jpg
1.jpg
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