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北华大学
北华大学 (Beihua University)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市。
北华大学基本信息 中文名: 北华大学
外文名: Beihua University
创办时间:1999年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吉林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刘和忠 | 知名校友: 程连昌
所属地区: 中国 吉林省吉林市
硕士点: 122个(116个二级硕士点,6个专业硕士点)
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
省重点学科: 森林培育、临床检验诊断学、专门史、
内科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课程与教学论
学校代码: 2217 |
北华大学简介概况 学校现有东、南、北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1.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7亿元,馆藏图书272万册。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1772人, 东校正门
其中本科生19304人,研究生931人,留学生423人。拥有30个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交通建筑工程学院、林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检 验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1个中心(工程训练中心) 学科与专业 学校现有71个本科专业,涵盖10个学科门类(经济学、法学 南校校门
、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38个硕士学位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临床医学硕士、教育学硕士),涵盖了9个学科门类、21个一级学科;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森林培育);6个省重点学科(森林培育、临床检验诊断学、专门史、内科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课程与教学论);1个省重点实验室(森林与生态环境实验室);1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1个省博士后科研创业基地;4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与测试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临床医学实验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电力电子装备吉林省高等教育工程研究中心、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采育林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全省唯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 师资力量 至2009年10月末,师资队伍总量达到1531人,其中教授248人,副教授510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首 北校区三教
席教授1人,省主讲教授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省高级专家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9人;省级拔尖创新人才1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9人;校教学名师11人,校学科带头人65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97人。 科研实力 学校依托自身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南校区体育场
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区域、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高贡献率。近三年,教师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项,承担省、部级项目99项,承担市(厅局)级科研项目210项,企事业委托项目24项,校管项目466项。已通过国家、省、市(厅局)鉴定的科研成果124项,其中结论为国际先进的5项,国内领先的29项,国内先进的48项;获得省、市(厅局)科研成果奖183项,国家专利13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977篇;出版教材、著作232部。教师承担各类教学研究项目130项(省31项);在近两届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奖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0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水景广场
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总数和获省级一等奖以上成果数居省属高校之首。 国际交流 学校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拓展办学空间,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国家的37所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合校以来,聘请外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190余人次,派出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与管理骨干赴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访学、科研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0余人次。学校与国外姊妹院校及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先后开展本科2+2中韩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2中日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本科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东校区宿舍
项目;中美MBA1+1硕士学位项目。向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派遣各类留学生近600人。2006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07年学校与韩国江原大学校共建孔子学院。学校主动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融汇交流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学校建设 学校萃取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精华,传承原四校半个世纪办学积淀的底蕴,特别是经过组建以来的建设发展,办学条件和校园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办学层次日益齐全,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合理,设备、设 北校区工程训练中心
施条件初具规模,国际教育和学术交流深入开展。当前,全校师生正遵循“崇德尚学、自强力行”的校训,为把北华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质量高,科研实力强,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而不懈努力。
历史沿革吉林师范学院的前身 吉林师范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在吉林崇文书院创建的吉林省初级师范学堂。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吉林师范学校获得新生,1952年8月迁 吉林师范学院
到江南(现吉林二中校址),1966年7月,吉林师专与四平师专合并,仍称吉林师范学院。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吉林师范学校恢复为吉林师范学院。到1999年,吉林师范学院已建成一所学科比较齐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办学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地方高师院校。 吉林医学院的前身 吉林医学院的前身是1928年孙宗尧创办的吉林私立助产学校。1947年12月被国民党吉林教育厅接收,改名为“吉林省立助产学校”。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省人民政府将原吉林省立助产学校和华英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接收,1949年6月改名为“吉林 吉林医学院
省卫生干部学校”。9月,校址迁到崇文胡同,即现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所在地。1958年升格为吉林医学院,1959年6月,又调整为吉林省吉林医学专科学校。1973年11月恢复为吉林医学院。至1999年,吉林医学院已成为吉林地区医学教学和研究中心,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4万人,他们大部分已成为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 吉林林学院的前身 吉林林学院的前身在吉林林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校址在长春市何家屯。1953年10月,学校迁往吉林 吉林林学院
市江南,1958年3月,改名为吉林省林学院,1960年5月,更名为吉林林学院。1964年3月,吉林林学院改建为吉林林业工程学院。1972年吉林省林业技工学校、吉林省林业干部学校和吉林省林业学校三校合一,成立吉林省林业学校,校址在吉林市江南泰山路32号。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在吉林省林业学校的基础上,恢复和改建吉林林学院。至1999年,吉林林学院已成为全省的林业教育和科研中心,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共同发展的地方高等学校。 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 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吉林省最早的职业学校——吉林省立职业学校,始建成于1920年9月,原址在吉林市德胜门外,北山脚下。1935年,校名改为吉林省立吉林工科两级中学。1946年吉林解放后,划归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改名吉林工业专门学校,选定江北人 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
造石油工厂住宅区作为新校址(现北华大学北校区)。1952年秋,学校改由重工业部领导,改名为吉林工业技术学校。1958年学校创办了吉林电气化学院,1959年6月,经冶金部批准,升格为吉林冶金电气化专科学校。1984年10月,改名为吉林电气化专科学校,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领导。至1999年,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有79年历史的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电专的校友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北华大学东校区 东校区位于美丽的松花江南岸,一期工程于2003年完工并交付使用。校区占地面积52.11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1927万平方米。现有学校机关、外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十几个单位、部门的万余名师生在东校区学习与工作。
校区地址:吉林市华山路3999号
邮政编码:132013
北华大学南校区 南校区位于丰满区。校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后勤集团等十个单位、部门的师生在南校区学习工作。
校区地址:吉林市吉林大街15号
邮政编码:132013
北华大学北校区 北校区位于吉林市龙潭区。校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现有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等五个单位、部门的师生在北校区学习与工作。
校区地址:吉林市龙潭区新山街1号
邮政编码:132021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位于北华大学北校区,是以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为主的工科学院。 第三教学楼
现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6个本科专业,《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109人,专科生 152 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21人,专任教师86人,教授9人,副高职称30人。教师中博士3人;省拔尖人才2人。学院设有三个系、一个部,7个实验室,2个中心,5个实习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实力。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出版专著、规划教材30余部。在国家重要期刊、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EI收录15篇,ISTP收录4篇。目前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科研成果转化多项,其中《高效大功率整流电源》已应用于上海鑫冶、湖北大冶、山东东营、吉林吉化等20多个省市的大型企业中,近三年产值近千万元,赢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大学生电子竞赛国家一等奖、二等奖、“挑战杯”竞赛吉林赛区特等奖、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全国冠军等各项奖励100余项,自动化技术创新基地被确定为吉林省示范性大学生创新基地。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毕业生广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 机械工程学院 简介
位于北华大学北校区,是一所培养以机械为主,机电结合的复合型、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科学院。现有机械设计理论专业硕士点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4个本科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数控技术4个高职专业。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40余名。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专兼职教师50名。其中教授、副高职称22人、中级职称10人;博士、在读博士9人;硕士、在读硕士26人;现有机械工程、工业设计两个系,1个实验中心,1个技术研究所,6个实习基地。2003年以来共获专利10项;承担国家863项目子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1项、省部级资助项目5项;先后承担教研课题17项,省部级9项;获得教学成果奖18项,国家级3项,省级7项。三年来共获得科研经费590万元,与周边企业合作完成科研或产业化项目12项。学院骨干教师已经形成了特种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应用、机械CAD/CAM、机械传动及其自动控制、数字化制造技术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每年都能得到充足的科研经费,并培养一定数量的硕士研究生。学院教师非常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和教学软件的开发工作,为保证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宽口径、复合型、实用型”
多年来,他们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办学思路,注重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采用“导师制”等办法、始终坚持“宽口径、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材培养模式,注重特色教育,把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并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因此,该院的学生受到了较系统和全面的训练,具备了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在国家和省级各项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如: 2002年获吉林省大学生电子竞赛三等奖;2003年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03年获吉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04年获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铜奖;2004年获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银奖;2004年获首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东北赛区一等奖;2004年获吉林省大学生电子竞赛二等奖等。另外,该院大学生参加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达30%以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达80%以上。考研率每年在10%以上,而录取率则占报考人数的50%以上。
雄厚的科研实力
该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 ,在2002年3月成立了北华大学机电集成技术研究所,这是一个以实用机器人技术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研究机构,以姜生元博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是该所的骨干力量,另外该所还在校内首创了招收优秀本科生作为研究所科研助理的培养制度,每年培养科研助理15人左右,明确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刺激了本科生的学习热情,所培养的学生不但为研究所完成了很多科研项目,这些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度地得到了提高,深受社会用人单位的好评。该研究所在从事基础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积极创造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层次技术合作的机会,在科研活动中注重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技术推广。研究所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工业自动化、机电系统动力学仿真与模拟(虚拟样机技术)、生产线数控改造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制造、技术咨询等业务。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子课题“海底管道内爬行器及其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项目“机械自适应型管道机器人虚拟样机技术研究”、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三轴差动管道机器人技术研究”、吉林省科技厅项目“经济型多功能管道机器人”、“缆索维护机器人”等纵向高层次科研项目8项。研究所在北华大学校管科研基金的资助下,努力开展具有市场开发前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预研项目。在管道机器人、缆索维护机器人等方面积累了不少成果,并发表了学术论文20余篇。所长姜生元博士获得了2004年吉林省杰出青年研究基金的资助,在吉林省内具有较高的学术誉。
机械工程学院秉承北华校训,崇德尚学锻造学院培养特色,自强力行打造人才培养亮点,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级人才。
校训、校标北华大学校训释义: 崇德:崇尚有德的人。语出《书·武成》“崇德报功”。
尚学:尊重知识,追求真理。尚:推崇;尊重。学:学问;知识;学说;学术。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语出:《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学记》“知困,然后自强也”。 校训
力行:努力从事,尽力去做。语出《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史记·儒林列传》“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崇德尚学,自强力行”,比较贴切地概括了该校的发展历程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从哲学视角看,它反映了该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认知自我的态度方法,体现了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的学术取向,自强不息、身体力行的干事精神和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哲学概括。
从历史视角看,它反映了原四校的历史沉淀、凝聚和发展,符合学校的自我定位。既是原四校校训及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学校组建以来所积淀成果的总结和升华。
从文化视角看,它反映了北华人在传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既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是北华人自强不息,不怕困难,追求卓越,勇于奉献,在困境中崛起精神的真实写照。
本校训形式简单,内涵丰富,好读易记,易于在师生中传诵。 北华大学标志设计创意说明: 学校标志
本标志以学位帽为主要元素,配以江水、双环符号和北华大学中英文对照设计而成。学位帽是代表高校的最佳视觉形象,是学识的象征,双环符号代表科研,二者结合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四条江水寓意着原四所高校,于1999年9月合并,它们共同汇入松花江,犹如丰满大坝泄洪齐发,又如原四所高校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实现实质融合,同舟共济、激流勇进。学位帽下的发射构成既是阳光又似太阳,同时又是科技的象征,12个锯齿象征着一年中的12个月。标志整体形式为圆形,它是团结、向心力、凝聚力的象征,同时也象征地球,寓意学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兰色寓意浩瀚、深远和纯净,象征着天空和海洋,也是北国江城的最佳体现。整个标志融思想性、可识性、艺术性、独创性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设计者:艺术学院 侯林 副教授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汤永春
校长:刘和忠
副校长:佟成春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谢文义
副校长:曲永印
副校长:欧阳军
党委副书记:张国华
副校长:王乃龙
近年北华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8473473473--1本科二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