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菏泽网消息 (记者 武占民)汴京城内,楼宇鳞次栉比;大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汴河上,商船云集,热闹异常……这不是古装电视剧里的情景,而是曹县青堌集镇南里集村农民李俊玲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向人们展示的古都市之繁华。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一幅精品。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十二世纪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市生活的面貌。《清明上河图》全本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全图人物数百个,工程可谓浩大,往往令十字绣爱好者望而却步。
李俊玲以前就爱好十字绣,但限于绣毛主席像、财神、五虎图等一些相对简单的作品。三年前,李俊玲决心绣一幅《清明上河图》。从那一天起,她除了照看生意之外,全部精力都扑在了十字绣上面。
“我以前喜欢打牌。从开始绣《清明上河图》,一次牌都没打过。”李俊玲说,她每天用于创作的时间有十几个钟头,睡觉的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
刺绣是一个精细活儿。在绣制过程中,她的右手中指头被绣针扎成“蜂窝”、拇指和食指磨出厚厚的老茧;左手经常被针尖刺得鲜血直流,草草包裹后,忍着刺痛继续在长长的画布上飞针走线。正是靠着韧性和坚持,李俊玲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这幅全长22米的作品,共用了49种颜色,重达50斤。
据了解,此前,全国最长的一幅十字绣《清明上河图》也是全长22米,由37位设计师1年半研发,18位专业高级绣师历时180天绣成。而李俊玲这幅作品则完全由她独自一人完成,实在令人惊赞。
“这么长时间您怎么坚持下来的?”记者问。李俊玲说:“靠毅力,没毅力是白搭,没有耐心也白搭;我喜欢这样。”
记者观察发现,李俊玲绣制的《清明上河图》,色线搭配得当,着色鲜活,色彩丰富,过度自然,特征突出,韵味十足,气势非凡。茅舍、草桥、流水,形象逼真;老树、扁舟、茶楼,画面传神。原作品中的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五六十匹牛、马、骡、驴等牲畜,二十多辆车、轿,二十多艘大小船只,数不清的房屋,以及气势磅礴的桥梁和城楼,都被绣得惟妙惟肖,针线功夫确实了得,只能用“惊叹”两个字来形容。
《清明上河图》绣完了,李俊玲打算把这幅十字绣卖掉。不过李俊玲并不打算闲着,而是想着挑战更高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