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如冬 1970年生于江苏苏州,少年受业于陈德奎先生,后自学成才。于1993至1994年间两次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此外,1998年在深圳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并出版 《虎虎生威—陈如冬工笔画集》。1994年作品「雄风」参加建国45周年书画艺术博览会并获金奖。同年「丝绸行」被苏州市博物馆收藏。在1996年被中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及16个艺术团体联合审定为「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次年更名列「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作品曾作多次出版,包括:2000年5月作品「猴」入编 《中国画.当代画风》并参加首发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2003 - 2006年间为其动物画发行数次挂历作品,而「陈如冬动物画集」也在2005年于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11月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个人履历
1970年 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六岁即喜临习顾岳生先生速写集。九岁随吴门名家苏州艺术学院陈德奎教授学习中国画,临习“明四家”山水,间习素描、色彩。
1988年外语成绩差三分而落榜艺术院校,是年陈德奎先生退休移居海上,从此自学绘画,笔耕不辍,唯动物绘画犹感兴趣,孜孜以求。
1994年游历涉足:山峡、黄山、峨嵋、青城、九寨、敦煌,归后画艺大进,创作《丝绸行》被苏州市博物馆收藏,十月,应邀去香港收藏家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1998年元月,在深圳市地王大厦举办个人画展,中国画大师关山月先生欣然题写《虎虎生威—陈如冬工笔画展》,石虎先生亦在画展中行笔书写“虎观”二字。
2000年五月作品入编《中国画·当代画风》大型画册。
2002年开始研习历代名家作品,渐转师学:董其昌、文徵明、恽寿平、吴湖帆,偶尔涉笔宋元。 2003年至2005年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动物挂历作品。期间苏州成立吴门中国画院,任画院副院长。2005年2月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陈如冬中国画集》,同年5月拜访名家何家英先生,题《陈如冬中国画展》。
2006年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沧浪十八景图咏》,五月出席江苏民进江海书画论坛,任画会理事。9月作品入编《中国画当代优秀画家绘画选·六》大型画册。
2007年11月应中国艺术网邀请,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霜天晓角—陈如冬中国画展》。
2009年9月于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陈如冬中国画展》。
作品立足于传统笔墨的优秀特质,注重绘画文脉的传承,沿袭明代吴门绘画的精神品质,追求笔墨精微、法度谨严,清韵中具古朴之气的感人作品。学术上欲使主体动物真正溶于自然景物之中,完善山水动物绘画创作并丰富其创作体系。[1]
绘画风格
气息雅净
如冬的画,有一种雅净的气息。说起这雅实已被画人们用得太俗,所以有“媚雅”一说;净,则是出世的一种极致,其过程则是静,清静超拔,也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尤其对于当代的读书人。举目画坛,多以粗俗为大气,矫情的雅致,工艺制作为古典主义,刻意经营的清净高逸,审美标准的混乱,成为当代绘画堕落的必然遭遇。
善画动物
如冬以画虎见称,其实他善写各类动物。工写兼融,以形写意,造境传神,更以生命的怜爱付诸笔端,那些活跃自然、游戏林泉的生命,“眉目传情”、“顾盼生动”,迥异清季动物绘画的“市井习气”也完全不类当下画师笔下的工艺媚俗。如冬笔下的“老虎”用笔细韧松动,设色温雅,神态逼真。常见画中的老虎不是一味张扬八面威风山林皆栗的氛围;就是板滞牵强,匠气十足;更多千虎一面,陈式旧本,缺乏生机,流于市井之气。如冬画虎,憨鞠可爱,从它们各种眼神和动作中可以寻绎人一样细腻的情感,充盈一种天真、质朴、谐和,更以对生命的关爱与憧憬显得十分深刻而真切。故他的画在带给我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传递着深刻的情感共鸣,如冬尝试突破山水作为动物的“补景”传统,林树泉壑与动物自然融洽,而非作为训兽师般地让动物在作表演状。这种“结合”还不止是物象上的统一,如冬反复尝试探索笔墨技法语言上的谐和。
他的绘画思想的建构有着哲学意义中的形而上的理想,更有着传统意义上的“意象”空间。如冬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作为动物画“环境”存在山水,渐渐地从如冬的画中凸显,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具有吴门绘画传统的苏州一带,倒是秉承了绘画商业化的传统,而文衡山沈石田辈们风雅逸韵早已烟消云散。如冬以其“边缘”的生活状态和他独立的审美视角,在雅与俗(实则是艺术与市场也便是画家与藏者)间不断地作出选择,他的小青绿山水由文(徵明)而止,以宋人的峭拔冷峻,对应元以后文人绘画雅逸淡远,葆守文人绘画等笔墨审美的独立价值,用心灵去体会文人绘画的特有书卷气息,因此,这种“南北二宗”的统摄融合,本乎于心,发乎于情,笔墨精神更得以充分体现,也力避明代浙派师法北宗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空乏。“韵”与“思”的空间延伸开来,空灵而隽永;或墨清而蕴藉,风骨俊俏,色泽雅致,山石或勾而无皴,青绿赋色,林木穿插有致,刻画精微。古秀雅逸与清远温润结合,一派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
山水绘画
当下的理论常常有“新××派”,“后××派”之说,如果说有“新吴门派”,如冬的山水画也该是真正体现了吴门绘画传统在当下的可能性。他基于文、沈作为起点寻绎生机——他以其开放的心态去探索“文人”与“作家”绘画形成的必然,当然,由于环境和文化生态的影响,如冬的绘画可能更多地透露着文人绘画的倾向,但他并不一味从古人那儿讨生活,胸有丘壑,笔底自有烟霞。
如冬喜爱徜徉山水游戏林泉,但他和我一样,并不会袖着个小本到处去作对景写生的经营。看山、读画,更从古人文字里去寻求山水象外之境,这是中国山水绘画梦寐以求的境界,也是元明以来文人绘画的审美取向。但,在今天的画坛,它已被技巧的炫耀造化之模状等等时髦的“创变”所颠覆。如冬平静而平淡地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相信他的“山水画”创作可能会真正地体现陈如冬的审美理念和艺术的理想境界。
青年画家
陈如冬是位富有艺术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青年画家,他1970年生于苏州,三十七年来未尝离开家乡。苏州是中国绘画的沃土,“明四家”、“清初四王”乃至近代以来的吴湖帆、颜文、吴作人等都是苏州人,“元四家”、“海上画派”等也都深受苏州文化的熏陶,汲取了苏州文化的营养。如冬也不例外,他的创作之所以能在当代画林独树一帜,离不开苏州,与此同时,他的创作也丰富了苏州当代绘画的实绩。
如冬自幼酷爱绘画,少年时受业于陈德奎先生,打下了扎实的传统笔墨基础,然后又经过现化绘画技法的专门训练,具有造型、色彩方面的深厚造诣。更重要的是,他长期深入生活,体察自然,积累素材,触发灵感,力求创作出真实可信、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动人心弦的艺术作品,师法自然成为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作为一个职业画家,他清楚地认识到,作品的艺术尺度和社会的客观需求,乃是矛盾的统一体,既要具有高妙的艺术境界,又要符合日常的审美趣味,就像“明四家”的作品一样,既受到文人士夫的欣赏,也为引车卖浆者所喜欢。这自然是不容易的,他的艺术道路也就充满了艰辛。如冬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在艰辛的探索中,他不断开拓艺术视野,触发创造灵感,引起人生思考,一幅又一幅精品佳作,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誉。因此他成为当今青年画家中的佼佼者,他卓然成名的经历,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艺术特色
陈如冬是位富有艺术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青年画家,他1970年生于苏州,三十七年来未尝离开家乡。苏州是中国绘画的沃土,“明四家”、“清初四王”乃至近代以来的吴湖帆、颜文梁、吴作人等都是苏州人,“元四家”、“海上画派”等也都深受苏州文化的熏陶,汲取了苏州文化的营养。如冬也不例外,他的创作之所以能在当代画林独树一帜,离不开苏州,与此同时,他的创作也丰富了当代绘画的实绩。
陈如冬自幼酷爱绘画,少年时受业于陈德奎先生,打下了扎实的传统笔墨基础,然后又经过现代绘画技法的专门训练,具有造型、色彩方面的浓厚造诣。更重要的是,他长期深入生活,体察自然,积累素材,触发灵感,力求创作出真实可信、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动人心弦的艺术作品,师法自然成为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作为一个职业画家,他清楚地认识到,作品的艺术尺度和社会的客观需求,乃是矛盾的统一体,既要具有高妙的艺术境界,又要符合日常的审美趣味,就像“明四家”作品一样,既受到文人士夫的欣赏,也为引车卖浆者所喜欢。这自然是不容易的,他的艺术道路也充满了艰辛。如冬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在艰辛的探索中,他不断开拓艺术视野,触发创造灵感,引起人生思考,一幅又一幅精品佳作,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誉。因此他成为当今青年画家中的佼佼者,他卓然成名的经历,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陈如冬在绘画上兼擅人物、山水、花鸟各科,尤精走兽,所作涉及虎、狮、豹、狗、马、鹿、兔、猴等。画动物古已有之 ,至近代形成独立画种,名家辈出,各领风骚。如冬从事这一题材创作,有其更高的志向,他要把自然界的真、善、美充分表现出来,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动物画体系。为此他在不断努力的探索,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首先是以形写神,通过准确的造型,传达表现对象的本性和神韵。如冬经常直接观察动物,捕捉它们的瞬间特征,体察最能反映它们自然秉性的表情和神态,创作时再加以提炼、概括,并运用素描、速写、水彩等写实技巧,准确地造型,并通过典型的动势和表情,来凸现其禀性、神气、使之形神兼备。其次,如冬在描绘动物时,倾注自己真挚感情和独特感悟,并赋予比拟人生的社会属性,使动物也能表达人的感性,充满人性化的意味,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也拨动了观赏者的心弦。这种拟人化手法,使自然界的真、善、美与人世间的真、善、美合而为一,作品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得到升华,有力地提高了作品的格调和品位。第三,如冬所绘动物,造型准确,结构分明,形体富有明暗立体感,毛羽具有极强的质感,这些都显示出扎实的西画功底,即对解剖学、透视学以及素描、水彩技法的稔熟,而运用的缺是中国画的笔墨,包括勾、厾、皴、染以及设色、没骨、水墨等,因物而施,运用恰当,真实而细致地反映了表现对象的环境和不同情态下的特定环境,选择最能突出主体和背景加以布景造势,力求动物和环境和谐、统一,景象更贴近自然。这些背景,既有力烘托了表现主体,也营造出浓郁的抒情意境。
陈如冬在笔墨技巧上,还总结出几点富有创意的经验。一是弱化线条,向“没骨”靠拢,吸收水彩的绘画技巧,使背景更富有层次感;二是借鉴摄影特写技术,缩小视野,形成近距离感,或取法聚焦主体于中景的效果,虚前而实后,使之在构图上更加灵活和丰富;三上以大胆的泼墨、泼彩来烘托画面的气氛,突出深谷峻岭与动物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不同的心理状态,并通过水氲墨障和巧妙留白,来显示动物真性,并寄寓主体的情绪和感受。这些技巧重在水墨性、写意性,既适合于背景的描写,也与工整细腻的动物画法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陈如冬的动物画,已形成日趋成熟的个性风格,然而他仍继续保持着探求的税气,不断图变求新。如他近年所作的《松雨洗尘埃图》、《灵猿仙骨图》等,背景画法已趋于精细,少见大片泼墨、泼彩和浓淡水墨渲染,更多传统的勾、厾、皴、染法的水彩设色也正在淡出。他似乎是想减弱西画的因素,增强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意味,这种探求是十分可贵的。我相信,如冬必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创作出真正具有民族特色并寓有时代精神的新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