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外桃源莲台山

[复制链接]

1445

主题

12

听众

1446

积分

男爵

Rank: 5Rank: 5Rank: 5

乡约币
5122 枚
乡约宝
0 枚
兴趣爱好
听歌
最后登录
2013-5-29
注册时间
2013-3-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fh6813662   发表于 2013-4-5 20:54: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莲台山,这是一个何等诱人的名儿。
      游过莲台山的人无不对它留下深深的印记。诗人会说它是一首诗,画家会说它是一幅画,音乐家会说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大自然交响乐,而更多的游人则大概只能提炼出言简意赅的两个字:“哇塞”!
      莲台山在长清县张夏镇境内,顺104国道出济南25公里可看到它的倩影风姿。离104国道东行三华里便进入风景区。1995年,我们学员一行10人随教练来到这里,那时的景区大门初具规模。莲台山,俗称小娄峪,又名娄敬洞山。相传因汉代娄敬在此隐居而得名。娄敬既刘敬,号草衣子,汉高祖五年,他与张良一起为巩固汉代政权而谏言,刘邦甚喜,赐姓刘,并封其为关中候。不知是仕途有阻还是看破仕途险恶,后来又隐居莲台山与此山结下不解之缘,给这里留下一些或美丽动人,或凄怆委婉的传说。
      莲台山在历史上曾有几度兴衰。据玉皇殿墙上的碑文记载,道观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代,极盛时“殿宇峻起,神像璀璨,金碧辉煌,山谷生色,到此者悦如人居天上,境入桃源”。在娄敬洞东洞口处,曾有娄敬、张良、范蠡、油博士四尊石像,像前供台上刻有“大金国泰和四年造(公元1204年)”字样。洞虚观遗址也曾有元代散曲家杜仁杰于大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撰文的《娄敬洞虚观碑记》,载有“旧有玉皇殿不知何时所作,绘塑犹有存者,小若悬镜仅容三四人”。另据《洞虚观碑文》记载:“壬辰有道士曹志冲自燕蓟来,直抵娄敬洞者,至洞以日为岁,朝畚、歃、暮,芟夷除剪经营不出者余三十年,其徒悄悄来集,于是有殿、有庙、有厨、有斋、有库、有厩......。”由此可知,此处最晚也是元末开始兴建,明代继续发展,到清初500年间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201344日清明节,时隔18年后的今天,小编再次来到这里,“哇塞”着这一“世外桃源”。。。。。。
      明代中叶有一历城人丁仲选夫妻来娄敬山外定居(即现在的丁家庄)。据说此人年轻时曾为江洋大盗,颇有资财。来这里定居后剪除旧习,从善修德,以补昔日之罪过。并在庄西大路设棚一座,向路人施茶,后来便演变为现在的茶棚村。丁仲选不仅经常资助道观,还拜娄敬山道人胡海莲为师,道观名声渐播渐远,以致大振。老道仙逝后,丁仲选把其忌日农历三月二十四定为香火日,引四周村民男女结队成群来老道墓前烧香叩头,也到各观各殿朝拜许愿。道观更加兴旺,有道士、道姑百余,除山内产业外,又在丁家庄、茶棚一带置田225亩(旧亩,约合市亩3.7亩),建房75 间。后有好事乡绅窥得善男信女中有情深意笃者借烧香叩拜之机到洞中幽会,又窥得红尘未泯之道、姑屡屡窍香偷情,便联名具结呈报长清县衙。知县认为“香火成风,男女混杂,实有伤风化”,遂呈报巡抚部院。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巡抚部院批文称:所有娄敬洞山山洞即行封禁,不许道士、道姑住在道观,房产冻结入官。原有道士、道姑全部驱赶离境,山上的成材树木砍伐一光,并变卖所有庙产,在丁家庄原道观的75间房屋的基础建起一座“五峰书院”,所有田地房产统统划为学田。现在的丁家庄内仍有讲书院存在。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有邑人李镜蓉来娄敬山定居,自称“文法道人”,集会道徒,四方化缘,并劝说游客捐资修了张仙祠,重塑神像,重修殿观,山洞及登山盘道,由他自己在殿、观、洞口撰刻洞名、对联、立碑。在山上广植树木,并于1935年在进峪路口修一石坊,曰“莲台胜境坊”。
      日军侵占长清后,张夏火车站驻日寇一个中队,对行人盘查甚严,游客、香火客绝迹,道士、道姑也纷纷离去,李镜蓉也不知云游何方。至解放初这里仅剩下一崔姓道士与其妹崔道姑和刘志贤道姑三人。后来崔氏兄妹离去,只剩刘道姑一人,靠化缘为生。再后来,庙宇塌毁,夏不遮雨,冬不御寒,刘道姑只好移朝阳洞居住。五十年代张夏区政府为保护好她的安全,在朝阳洞口装上木门,送去木床,发给购粮证,由政府供给粮油。七十年代,刘道姑年事已高,便由政府派人把她送回平阴县老家。自此山中无人居住,山林归长清县茶棚林场管理。
      上时间九十年代初,长清县重新规划开发这个集自然与人文资源与一身的旅游景区,短短几年时间便将一个零乱不堪的娄敬洞山打扮得胜似出水莲花般鲜亮,让莲台胜景重现游人眼前。小编不才,却愿将莲台山洞、观、山、水、草、木略略介绍游人诸君。
      莲台山层峦叠嶂,山势嵯峨。走进峪口的“莲台胜景石坊”,忽见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别有洞天;仰目环视,南、北、东三面翠山如屏,景色如画。且山势走向,果然酷似菩萨打坐之莲台,让人顿生亲近了大自然和走入佛的怀抱中的强烈感受。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除了山中的飞鸟便是宁心静神的安谧和沁人肺腑的花香与清爽之气。不由你不触景生遐想:这里莫不是陶五柳笔下的那个桃花源?
      沿山峪台阶东行不远现三元宫。三元宫又名无梁殿,其前身为观音堂,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场所,不知何故又于康熙三十一年在此创立三元宫。三元为道教所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传说中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但“三元”在百姓大众心中的地位似远不如大慈大悲的观世音,所以虽就如此区区三间硬山式殿堂又被后人重新塑上了观音像,让人想起“胜者王候,败者寇”这句俗语竟也用在了佛、道两家的竟争中。
      由三元宫拾级而上便是张仙祠。张仙祠亦称张良祠,是莲台山保留最完整的古建筑院落,系因传说中汉留候张良曾在此地隐居而建。张良,字子房,相传为安徽亳州人。祖上五代为韩相。秦灭韩后,他曾以全部家财结交刺客为韩报仇。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等谏言都为刘邦所采纳,故汉朝建立,成为汉初重臣。后虽传说隐入山林,但如何到得莲台山怕是一个永远难解的谜。但如果在张仙祠小憩你便发现它确实建在了一处少有的福地。万木丛中,清风幽幽,天上流云不见,人间烦恼不思,耳畔尽是一片百鸟争鸣声。据介绍,这里一年四季都有山雀儿翻飞嬉戏,都有叫不上名儿的鸟类在这里栖息繁衍,而经人指认过的鹰、红脚隼、白腰雨燕、啄木鸟、喜鹊、灰喜鹊、大山雀、山鹁鸽、红尾白劳、戴胜等长住户就有81430余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喜欢听鸟儿们的唱歌,喜欢与鸟儿们对话,尽可来这里与鸟家族们寻快乐,肯定不会比那些花巨资兴建、花巨资引进“外来客”的百鸟园逊色!
      每个旅游胜地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而莲台山最大的特色是于山林秀美中掩映藏匿着许多形形色色、幽绝深邃、神秘莫测的洞穴。一进山门便可觑得东南方向一片如镜天光的透明洞——当然,那里崖如立壁凡人很难登攀;有高七丈、宽八丈、长近半华里的娄敬洞;有悬挂在山腰峭壁的鹞子翻身洞......,大大小小,有名有姓的洞穴就有72处之多,真是山中有洞,林中有洞,洞内有洞,洞上套洞,洞上叠洞。人在洞间,洞在人上,藏龙卧虎、奥妙无穷。凡身手矫健、不畏艰险的游人无不在攀援、探寻这些洞穴中得到许多的感怀与乐趣。
      穿张仙祠,过渡仙桥拾级而上,再由吕祖祠东行,登上由石蹬相护、仅有一人多宽的石阶,攀扶身右石壁而上,钻上一个小小石门便来到朝阳洞前。朝阳洞是个自然天成的岩洞,洞深约30多米,宽4米,高3米,内设神龛,刻有“孚佑帝君吕祖像”、“太上混元老君”和“白鹤真人像”。由神像右侧前行,洞阔如厦,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在暗淡的光线里更觉神奇,加之洞内温度较低,让人待不多久便觉一股股寒气直刺肌肤。而不得不踅出洞外。站在洞口,仰视悬崖,见洞口之上危石压顶,立壁如削;西侧奇峰对峙,古柏倒挂,青檀挺拔,怪石嵯峨,嶙峋有致。苍鹰盘旋山顶上,野花点缀崖壁间,不由人心中默问:是哪位丹青高手描得这浑然天成的绝妙景观?更可喜处是洞前凿出一个小小平台,因有石栏相护,尽可扶栏下顾绝壁深谷。依栏凭眺,娄敬群山静如佛座莲台,动如巨龙逶迤;娄敬山峪绿树如涛如涌,杂有轻云锦缎般各色花草,百鸟儿天上恣意追逐嬉戏、林间百喉异曲,难怪神仙也要迷恋这鸟语花香之地。这时方悟得洞口那“洞古深山修罗汉,阳生阴灭炼真人”的对联果然贴切得很。试想,便是吾等凡夫俗子打坐洞中,听山风儿弹琴,闻百鸟儿歌唱,摒除尘世杂念,斩断儿女情长,虽不致修成罗汉真人,总也减得许多心垢与恶习吧?
      从朝阳洞陡窄石阶折回,东行百米便是老君洞。老君洞虽然夹嵌在危崖峭壁间,洞内却给人以高而安、浑而秀的舒适感觉,加之里边春明秋洁,冬暖夏凉,风雨晦明,四时皆宜,若论游观静习之所,此洞堪称莲台诸洞之首。洞内有老君像一尊莲台宝座之上,从雕刻技法及艺术风格看为清末明初之作品,虽然老君像的头部已毁,虽然石像仅有0.8米之高,洞口所镌对联的口气倒是蛮大,曰:“前古后今道远大,上天下地我独尊”,横批是“福佑群众”。可见天地诸神也喜欢夸大其词、拔高自己的。背倚老君洞,西眺玉柱峰,可见孤峰拔地而起,奇峭峻秀,此峰以玉柱擎天而得名,峰上有些许透明小洞,当风从洞间穿过,呜呜作响,煞是好听。若在雨季又恰逢大雨过后,便有股股清水从石罅中凌空喷出,万千白练合为一体,便生成白花花百丈飞瀑,神奇壮观如前人诗云:“雨中游娄敬,景色殊不同;山中一夜雨,忽添万丈屏”。
      老君洞东南不远是梯子崖。梯子崖是登南天门、探娄敬洞的必经之路。梯子崖用巨石砌叠,百步九折,登崖如登天梯,若不是前人在绝壁间凿岩而置铁杆供人攀扶,十有八九的游人怕是只能望崖兴叹。梯子崖下有一山泉,名王母,前人有乐善好施者出资,凿石为槽,以供游人樵夫饮水止渴,于是那锅瓢般大小的水槽便称为“王母池”。王母池南行百步,举目山腰,有一俯瞰莲台山峪的扁窄洞穴,洞名自然也便叫做“王母洞”了。如果你远观“王母洞”,自然会联想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阴元石”,这一奇观在济南地区并不多见。
      王母洞高3米,深30多米,宽7米,洞口镌一对联:“壶中灵药山中来,宴内蟠桃洞中寻”。想来,如此宽阔之地王母娘娘举办蟠桃宴会的确也能将就得。王母洞是个洞中洞,分上下两层。底层洞中上方是个井筒式的洞口,直上直下,有十来米高。洞内幽暗,又是一眼立陡井壁,先人便于洞壁上凿有斜脚蹬台,并置有铁把手,供游人上下攀援。不过,当游人沿井筒式洞口攀至中间处,需转身180度方可继续往上攀登,“鹞子翻身洞”的名字也便由此而来。胆小者往往望而生畏,其实真正上得“鹞子翻身洞”之后你才真正领会“别有洞天”一词的玄妙及其个中真谛。
      翻上“鹞子翻身洞”,站在在悬挂于万仞崖壁的狭窄洞口,远近美景尽收眼底。举目远眺:群山横亘,河水明灭,阡陌纵横,经纬交错,袅袅炊烟,暖暖村落,一片生机盎然的新农村景象令人心爽气畅。京沪高铁,一览无余。俯瞰脚下,翠嶂丹崖,钟奇毓秀,万木葱笼,郁郁苍苍,山花野草,争香斗奇。据专家考证,这里的树木多达33100余种,可谓集山东树木 之大成,素有“天然植物园”之称。其中扁山榆、杜仲、青檀等树种全国稀有,常常吸引不少植物专家来这里实地考察,采集标本,以供教学和研究。特别是到了深秋时节,,满山的黄栌、五角枫、栾树、柿树,历风雨,经初霜,仿佛一夜之间,叶片儿变得朱红绛紫,如火如霞,与昔阳中苍松翠柏交相辉映,更觉艳艳如火、蔚为壮观。有人咏此景说:“秋色尽染娄敬山,红叶醉倒回家难”,倒是十公贴切绝妙。
      不过,便是当真被红叶醉倒也不用担心,足下眼底那两处掩映在绿树丛林中的白色建筑便是“莲台山庄”、“莲台宾馆”和“康乐中心”。莲台山庄建在朝阳洞下,日本和式建筑风格,由五栋别墅式客房和一栋服务中心组成,有套房6套,标准间14套和可供80多人同时进餐的餐厅。而莲台宾馆则有150个床位和10套风味餐厅及能容纳300人的宴会厅。康乐中心不仅有桑拿浴、健身房、乒乓球及棋牌室、歌舞厅、KTV包房,还有4条保龄球道、4泳道室内游泳池和网球场。四星级服务和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保你在这里住得舒服,玩得惬意。当然,这是后话,尚需观罢山景洞天再说。
      爬上梯子崖,游人已是满身热汗,但随着崎岖山路的蜿蜓伸展,渐觉清风徐来,热汗顿消,及到南天门,更是步移景换、美不胜收。南天门一倚青山,一临绝壁,院内平台宽展仅有数尺,信步其间,飘忽忽,巍巍然,严然是凡夫俗子一步登天。天门下有一小小平台,许是山上难得有席泊之平,故称天台。天台边有汩汩山泉贴石壁悄然而下,汇一清可鉴人小池,池水清洌甘甜,掬一捧喝下,清风拂面,甘泉滋润,仿佛倏忽之间便成了得道的仙人。
      南天门北不远是八卦洞,八卦洞北是火龙洞和仙姑洞。南天门以东40多米处是三清洞。三清洞在峪谷的尽头,危崖之下,主佛殿的红瓦石墙似万绿丛中灵动的色彩,挑逗着游人的兴致,撩拨着人们那颗不服输的心。主佛殿建筑造型独特,连窗棂也是由整石镂雕。殿内有两丈多高的石佛,以娄敬洞山至尊之神坐镇于此。佛像完整无缺,面目丰满慈祥,刀法精湛洗练,堪为祖国灿烂文化遗产之奇葩,可惜身在深山鲜为人知,不然早名扬天下为世人所熟识了。小编以为,他可与济南南部大佛头相媲美。
      继续顺时针行走,主佛殿的南山腰处便是全山最大的洞——娄敬洞。
      娄敬洞,又名白鹤灵芝洞,因贯穿大山南北,人们又把它称作透明洞。洞口东南有清宣统年间三印碑记,据碑文记载,娄敬洞内置有三清上帝像和范蠡、张良像。设范蠡像是因为,传说中的范蠡退隐经商后赚了大钱便偕美女西施到此隐居,此事与史实符否虽无据可考,但由此而生的传说故事却一代一代传下来,倒是让史学家们难以更改了。
      娄敬洞口高数丈,洞口因周围布满荆棘、藤萝与杂树、丛草。从洞门往里看,阴森黑暗,深浅莫测,无灯光引领万难入内。洞内曲折迂回,地形忽高忽低,洞中有山,山中有洞,借助灯光可见乱石嵯岈,险象丛生;细细看去,亦能辨得洞壁上许多灿烂花纹,如莲花,如灵芝,如风卷流云,如群兽争斗,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灯光晃动处,人声嘈杂中有许多蝙蝠或飞或卧或吱吱吟叫,让人无端生出许多恐怖来,使人们更加小心脚下的凸凹和洞顶的危石,即使数人结伴而行,也不由自主地紧紧挤拥在一块儿鱼贯累足而行,及至出得洞来,方感豁然明朗,襟胸顿开,翘首南望,巍巍泰山高耸入云,雄伟壮丽,眼前见得“齐鲁青未了”与脚下的莲台山蜿蜓相连,圈划出一块山美地肥的“山间小平原”——娄峪村。沃野中,车辆往来驰奔,农民在辛勤劳作,山川秀丽,炊烟袅袅,鸡鸣鸭噪,人歌鸟语,不由人长长吐出来自洞中的沉闷,爽朗朗道一句:“这才是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源啊!”。。。。。。
429108601995524039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07:42 , Processed in 0.272747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