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 浙江富阳-董邦达;清代官员、书画家

[复制链接]

20

主题

0

听众

2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65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7
注册时间
2013-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东海   发表于 2013-4-5 22:06: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人物简介


     董邦达(1699-1769或1774)清代官员、书画家。字孚闻、非闻,号东山,浙江富阳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授编修,官礼部尚书,谥文恪。好书、画,篆、隶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其风格在娄东、虔山派之间。与董源、董其昌并列。
生平

       董邦达雍正元年(1723)拔贡。七年,乡试中式,经刑部尚书励廷仪保举,以七品小京官在户部行年成进士,改庶吉土。乾隆二年(1737)散馆,授为编修。次年典试陕西。

        六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时方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诸书,奉命入内廷襄事。旋授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官,晋侍讲,再晋侍读学士,入直南书房。

       十二年,授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遭母丧回籍。服未及阕,诏以素服入直内廷。嗣充会试副总裁,实授礼部侍郎。

        十八年,主持江西乡试。此后,多次扈从巡幸,充殿试读卷、经筵讲授、武会试总裁等官,补授都察院左都御史,署翰林院掌院学士,迁工部尚书,转礼部,复转工部,赐紫禁城骑马。

        三十四年,以老乞休。是年七月,以疾卒,赐祭葬如例,谥曰文恪。墓在富阳新桐乡(今三山镇)新店村,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邦达工书,尤善画。篆隶古朴;山水宗元人,多用枯笔,而气势磅礴,生面别开,乾隆帝为之题志者甚多。乾隆二十三年(1758)腊月二十四日,邦达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宗室敦诚家聚会,谈竺论画,一见如故,曾为曹氏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题签并撰序言,传为佳话。清中期著名画家钱维城、曾师从于他。董邦达长子董诰亦是名画家。

双重身份

        董邦达具有双重身份——官员和画家。作为官员的董邦达,一生可谓仕途通达,荣耀万分。从董邦达的身世看,他是走的是科举之路,高中进士,身为朝廷命官,平日忙于公务,作画只能是董邦达的“副业”,因此他并不是一位职业画家;作为画家的董邦达,他又确实擅长此道,尤其以山水画闻名,是当时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其画风远师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近学“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的山水画作品水墨疏淡,设色淡雅,用笔轻柔,皴法松秀,文人情趣极浓由于董邦达既是位地位很高的官员,同时又擅长作山水画,而且皇帝还颇为欣赏其画艺,所以在他流传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属于“臣字款”的画幅,就是专门为皇帝而画的作品。从清朝的绘画来看,“臣字款”画数量很多,但是“臣字款”画作者的身份地位却悬殊颇大,其中既有“金枝玉叶”的宗室,还有地位显赫的官员,也有身份比较低下的供奉宫廷的职业画家。董邦达的存世作品中就有不少“臣字款”的画幅。但是这《秋林渔隐图》轴的署款为“董邦达谨绘”,姓名前并没有冠以“臣”字,说明此图并非是为皇帝所画的,而从其他画幅中得知,如此署款,其受画人也不是等闲之辈,应当属于“亲王”、“郡王”级别的贵族,至于具体是什么人,已然不可详考了。




377adab44aed2e731c04c76b8701a18b86d6277f9f2fc2b4.jpg




a686c9177f3e67098de104b83bc79f3df9dcd100bba175af.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07:00 , Processed in 0.327303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