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安康花鼓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5
注册时间
2013-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安康花鼓子   发表于 2013-4-5 23:14: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一、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安康娱乐门户网

    安康市位于陕西东南部,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面积23529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11.4%。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构成“两山夹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岭东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县汉江出境处),海拔高低相对差为2794.6米。安康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在省际之间,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即东与湖北省(竹山、竹溪、郧县、郧西)连接,南与川渝两省市(万源、城口、巫溪)接壤,位处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故有方志称安康为“东接襄沔、西达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陕西省内,安康北与省会西安市(周至、户县、长安)和商洛地区毗连,西与汉中市(佛坪、洋县、西乡)为邻。

    二、分布区域

    安康花鼓子是流传于安康市的一个地方民间音乐。在安康市汉滨区宁陕、石泉、旬阳、汉阴、白河、紫阳、平利、岚皋、镇坪的广大农村都有分布,尤其以汉滨区旬阳县的花鼓最具有代表性。

    三、历史渊源

    安康花鼓子,典型的“下里巴人”之乐。安康是“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安康,天下分九州时归梁州。殷商之际,武王伐纣,巴庸派师参战。晋•常璩《华阳国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成都出版社2007版《华阳国志》校注第4页)。从古文献记载的信息看,安康的先民是能歌善舞的,所吟唱之曲韵久远流传。战国末期,安康流传的《巴谣歌•茅屋内传》“神仙得者茅初成,架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州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此时的“巴人歌”已进入文人创作之际。汉初刘邦王汉水给安康一带又带来新的人群和演唱方式。至南北朝时,安康又产生了《伯鲧治水歌》:“天上无玉皇兮,地下无龙王兮,我就是玉皇兮,我就是玉皇兮。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兮”。此歌谣在20世纪50年代修安康“八一水库”时,经民间艺人传唱,被选为新中国十大新民谣之首,并进入20世纪70—80年代中小学语文教材。唐宋时期,安康文化大繁荣,孟浩然、岑参、韩愈、白居易、陆游、姚合等先后途经或居安康,吟山诵水,抒怀寄人,使安康的民间吟唱极大繁荣。给后来产生安康的代表戏剧“汉剧”培育了肥沃的土壤。“汉剧”是明代中晚期产生于安康的艺苑奇葩,但艺术难度大,一般百姓难以学唱担演,故民间“俗曲俚唱”成为乡野村夫们的“精神食粮”。

    随着清初移民潮的来临,两湖、两广、豫、晋、皖的移民人群又带来他们的民间演唱曲调,与安康固有的“下里巴人”之曲和多种山歌、号子融合一起,演变形成一种定型的民间音乐——安康花鼓子,也称“花鼓调子”。

    安康花鼓子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跑场花鼓子,是以锣鼓伴奏,艺人表演演唱;另外一种就是坐唱形式,艺人不表演,只以演唱为主。花鼓子,也叫“跳花鼓”、“舞花鼓”,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民间艺术。明中后期,由于安康连发大水、地震、瘟疫灾害,再加上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活动,安康一地的人群损失十之八九,为了稳治一方,清顺治六年(1650年),朝廷下达垦荒令,移民进入当时颓败凋弊的安康,他们圈地围田,拓荒垦殖,数十年间生产得以恢复,生活自己有余,商贸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物质生活得以基本满足的的同时,多种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也随之兴起。为了人群的互通交流,传递友情信息,先民们兴起了“打围鼓”,尤其遇见节时季令,5至7人打着锣鼓走乡串户,礼拜同乡同族。每支表演队伍,他们即是演奏人员又是歌手。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他们便首先演唱着大家熟悉的花鼓调和数种民间小调,这就为安康花鼓子以新的面目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逐形成新的形制。“秦国之俗,夙著强悍。东粼驷铁,所以歌也。”(《兴安州志卷二•风俗志》)。由于民性使然,在当时他们走村串户时,宗族之间、村镇之间的表演队伍时有相遇,两队之间以歌相会,以鼓乐相见,要比个高低,赛个水平,因此在民间便兴起了“打对台”,这种群集的“打对台”,是即兴创作的,带有挑战性的歌词比赛,而且创作的越快,越及时、越辛辣、越能得到群众的喝彩,这就应运而生了短小精悍的锣鼓点和奔放、热烈欢快的花鼓子。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3303

7ec31b7fa27314130dd7da95.jpg (271.1 KB, 下载次数: 62)

7ec31b7fa27314130dd7da9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6 02:35 , Processed in 0.339965 second(s), 4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