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企业] 中华老字号-牟掌柜-北京同和居创始人

[复制链接]

1310

主题

0

听众

1310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2750 枚
乡约宝
0 枚
兴趣爱好
企业家的故事。
最后登录
2013-5-28
注册时间
2013-3-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殊随   发表于 2013-4-8 09:16: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现在的北京餐饮市场上,最为流行的莫过于无辣不欢的川菜。但在清朝,北京城没有一家像样的川菜馆子,原因很简单——不爱吃。那时的文人墨客、豪商富贾,讲究吃的是醇厚显鲜的鲁菜。不管是紫禁城的御膳房,还是达官显贵的小厨房,都以聘请山东厨子为荣。北京城里有名的鲁菜馆子更是比比皆是,那时的八大楼、八大居,大多数都是鲁菜馆子。保留至今的同和居,就是其中之一。
   

2.jpg





       如今的同和居,位于西城三里河南三巷对面。虽说置身于国家部委林立的地界儿,但外观大气的同和居显得丝毫不露怯。爱新觉罗·溥杰老先生题的匾额悬挂在古香古色的大厅里,透露出老店的厚重。进门上二楼,宽大的屏风透着怀旧气息。到了饭点人也不多,气氛刚刚好。

       不过老北京人提起同和居,都爱加上“西四的”三个字。那是因为,同和居起家是在如今的西四南大街。老北京的饭馆,从名字上,就能看出买卖的规模。堂最大,比堂略小的叫庄,比庄再小的则是居。但即使如此,“居”类的馆子,也能应承整桌的宴席,不是一般的小馆子可比。而同和居,更是位列在北京八大居之一,是名噪一时的大馆子。

       当然,辉煌是后来的事。于清朝道光年间起家的同和居,最初不过是类似现在“成都小吃”的小店铺。要不是创始人——山东来的北漂族牟掌柜经营有方,同和居也不可能有后来的名气。

       北京有句俗话说:“厨子的汤,当兵的枪,唱戏的腔。”鲁菜能够称霸舌尖上的京城数百年,就与这汤有着莫大的关系。旧时还没有味精、鸡精一类的调味品。菜品的鲜味全靠汤来调解。拿同和居来讲,仅汤就分为四种——毛汤,一般由炖骨头而得,用做砂锅系列或者酸辣汤等菜肴;清汤,是在毛汤的基础上又加了很多原料。比如鸡、牛肉、排骨和鸭子等,熬制三个小时左右,经过撇油去杂,用于中档菜品的调味;高汤,是在清汤的基础上加入鸡茸,熬好后整个汤色更加清澈,是最上乘的汤,用来炖鱼翅、鲍鱼等高档材料;最后是奶汤,用排骨等煨制,不同于前三种以文火炖,奶汤用沸火煮4个小时,浇淋在菜肴上,黏稠香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04:34 , Processed in 0.278597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